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于人格的發展[。學校教育中文化的影響最為生動、有力和持久,是一種內在且無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利用文化影響達成教育目的是學校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將文化育人列為中小學德育六大實施途徑之一[2]。而校史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辦學傳統與文化精神,是獨特的教育資源,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利用校史資源育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校史具有親和力,它是學生身邊的歷史,與學生學習生活緊密相關,學生了解校史能感受到學校發展與自身成長相連,易產生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校史感染力強,其中蘊含的感人故事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如優秀校友成就可激勵學生樹立理想,學校的奮斗歷程能培養學生品質,讓學生更熱愛學校、主動發展。
初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需要良好德育環境的引導。當下的初中教育存在過度競爭、分數至上、“重智輕德\"等不良生態,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初中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扭轉這一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堅持德育為先”,“突出德育實效”3]。校史含有豐富的德育資源,能為學校提供生動便捷的德育素材,將校史資源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可形成德育長效機制,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寧波市鎮海區中興中學依托120年的歷史積淀,以“臻善教育\"為核心,借助校史資源開展高質量育人(以下簡稱\"校史育人”)實踐,讓學生感受學校的輝煌歷史和榜樣人物的力量,強化道德實踐和情感培育,增強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校史資源開發的維度
學校將校史元素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從增進文化認同、提升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三個維度深度挖掘校史資源,并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系列德育活動,以實現高質量育人。
(一)增進文化認同:以校史脈絡串聯家國記憶
學校利用校史中“中興學堂\"的創辦歷程、抗戰時堅持辦學的經歷、校友參與國家建設的事跡等,串聯家國記憶,增進文化認同,厚植愛國情懷,讓學生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緊密關聯。
學校組織新生參觀百年老校區“中興學堂”,以及“復校碑”“慈善道\"等校史遺跡,通過講述學校創始人葉澄衷痛感失學之苦、創辦學校的初衷,以及包玉剛、邵逸夫等校友在改革開放時期捐資興學、反哺家鄉的事跡,讓學生直觀感受“教育救國一教育興國\"的歷史脈絡,理解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的共生關系。
學校在“時光園”“文化廊\"等校史景觀中,將抗戰時期學校堅持辦學、新中國成立后持續發展等校史與國家史相關聯,讓學生在了解校史的同時,感悟國家的進步歷程,增進愛國認同。
學校通過校友報告會、校史劇《遇見·寧波幫》等形式,呈現校友參與國家建設的案例,如包玉剛捐資籌建寧波大學、邵逸夫捐贈超6000幢“逸夫樓”趙安中投身希望工程等,引導學生傳承校友精神,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復興結合,激發\"志許中興、報效祖國\"的使命感。
(二)提升品德修養:以文化符號浸潤品格成長
學校將校史中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可觸摸的品德教育載體,從校訓校風引領、校友榜樣示范環境熏陶三個方面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以文化符號浸潤學生的品格成長。
一是校訓校風引領。學校結合百年校史確立“勤·樸·肅·睦”校訓,并通過校史講解闡釋其“勤奮、樸實、嚴肅、和睦”內涵,如葉澄衷誠信起家的經商之道對應“勤\"和\"睦”,復校時期師生艱苦辦學的經歷體現“勤”和\"樸”,引導學生將校訓內化為日常行為準則。學校融合校史中校友捐資興學等慈善傳統與嚴謹治學精神,形成了“正德厚學·臻于至善\"校風,并通過校園廣播、班級文化墻等渠道強化滲透,營造“修德為基、學以成人\"的氛圍。
二是校友榜樣示范。學校整理了20余位杰出校友的品德故事,編寫成《校友品德故事集》作為德育校本教材。通過“臻善班級\"評選、“校友精神我踐行\"主題班會等活動,學校引導學生從校友事跡的學習中養成誠信、奉獻、堅韌等品質,落實“從小事小節起步\"的修身要求。
三是校園環境潛移默化熏陶。校園內的\"澄衷像”“安中松”\"公孫樹”“慈善道\"等景觀不僅是紀念符號,更是品德教育的具象化載體。如學校在\"公孫樹\"景觀旁設置銘牌,講述校友捐資種植銀杏樹的故事,傳遞感恩、傳承的理念;再如學校通過“慈善道”上的校友捐贈名錄,引導學生理解“善文化”的實踐內涵。
(三)培養奮斗精神:以校史敘事激發成長動力
學校將“逆境辦學、拼搏進取\"的辦學歷程作為激勵學生直面挑戰的生動教材,以校史敘事激發其成長動力,通過創業史教育、校友成長路徑剖析、復校經歷實踐體驗等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
一是創業史教育。學校梳理了1904年創辦初期師資匱乏、設施簡陋的困境,以及1987年復校時期校友們克服資金短缺、重建校園的過程,通過校史紀錄片《百年中興》“校史中的奮斗者”展覽等,展現師生、校友\"白手起家、迎難而上\"的精神,重點講述復校籌備組教師\"手寫教案、租借教室\"堅持教學的細節,讓學生理解奮斗需從點滴積累。
二是校友成長路徑剖析。學校邀請不同年代的校友回校分享“奮斗歷程”,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提煉\"堅持理想、終身學習、勇于創新\"的共性品質。
三是復校經歷實踐體驗。學校結合1987年復校時期的經歷設計“模擬復校籌備\"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完成調研史料、設計籌資方案、規劃校園布局等任務。學生分組擔任\"校長\"\"教師\"“校友代表\"等角色,體驗校史中的奮斗場景,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抗挫折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此外,學校還組織了“校史劇創作大賽”,鼓勵學生以“中興學堂抗日護校\"\"改革開放時期校友捐資\"等校史中的重大事件為題材編寫劇本,在還原歷史中感悟奮斗內涵。
二、校史育人的實踐路徑
學校構建了“價值引領—環境浸潤—活動體驗—課程滲透—校友協同一長效保障\"六位一體的校史育人體系,形成了校史育人的實踐路徑。
(一)價值引領:構建校史育人理念體系
學校以“寧波幫·善文化”為根基,提煉出“中和致遠,興德向善”辦學理念,以及“勤學善思、知行合一、志許中興\"育人目標,通過價值引領構建校史育人理念體系。
學校將校史中\"愛國愛鄉、誠信堅韌、樂善好施\"的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如將葉澄衷\"誠信經商、造福桑梓\"的事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價值準則結合,開發專題教育課程,并通過晨會、思政課等渠道實現常態化傳播。
此外,學校從增進文化認同、提升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三個維度構建了校史育人的目標(如表1所示),將學生的德育目標具象化。

(二)環境浸潤:打造沉浸式校史文化空間
學校通過活化物理空間和延伸數字空間打造沉浸式校史文化空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浸潤中培養品格。
學校活化校園環境的物理空間。一方面,學校保護性利用百年老校區:保留“中興學堂”原貌,內設校史館、校友榮譽室,陳列建校契約、老教案、校友手稿等實物300余件,采用AR技術復原當時的課堂場景,學生掃碼即可觀看虛擬教師講授校史故事。另一方面,學校系統化打造景觀敘事:打造“一軸三區\"校史景觀帶,即以\"時光軸”串聯表現學校從1904年建校至今關鍵節點事件的雕塑,以“澄衷園\"等作為\"創業區\"展現學校創辦歷程,以\"逸夫廣場\"等作為\"復興區\"呈現校友貢獻,以“學生成長許愿墻\"等作為“未來區\"呈現學生風貌,最終形成“歷史—現在一未來\"育人線。
學校開發“中興校史云平臺”,積極延伸數字空間。該平臺包括校史知識庫、虛擬展館、文化社區三大功能模塊:校史知識庫中包含校史紀錄片、校友訪談錄等多媒體資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虛擬展館支持全景展示校史館,并設置“答題解鎖文物\"互動環節;文化社區開設\"我家的校史故事\"板塊,鼓勵師生、校友上傳家族與學校的淵源故事,形成UGC(用戶生成內容)生態。
(三)活動體驗:創新校史育人項目矩陣
學校將校史育人融入儀式教育、節慶文化體驗等豐富的活動中,創新校史育人項目矩陣。
學校構建了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儀式教育序列。如人學“四個一\"活動,即讓學生通過參觀一次校史館、學唱一首校歌《好時光》手繪一張“校史地圖”撰寫一篇《我的中興初印象》作文,增進身份認同。再如畢業“傳承禮\"活動,讓畢業生完成“三個一\"任務,即為學弟學妹講述一個校史故事,捐贈一件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如筆記、科創作品等),在\"校友林\"種植一棵樹,將奮斗精神具象化。
學校結合校史中的重要節點創設特色節慶文化。如在校慶日讓師生身著不同年代的校服,重現校史中的經典場景,如20世紀30年代的“晨讀\"場景、1987年的復校典禮等,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增進文化認同。再如設立“校友返校周”,創建“校友導師制”,讓每個學生結對一位校友,直觀體驗校友的奮斗精神。又如開展\"職業體驗日\"“人生規劃工作坊\"活動,將校史中的奮斗精神轉化為學生職業生涯指導的資源。
(四)課程滲透:構建校史資源課程化體系
學校將校史元素融入國家課程、校本課程,還設計了“校史 +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集群,形成了校史育人的創新評價機制,構建了完整的校史資源課程化體系。
學校在國家課程的實施中融人了校史元素,推動實現校史育人。如在語文教學中開發“校史中的文學意象\"專題,讓學生分析校歌歌詞、校友散文中的文化符號(如\"公孫樹”象征堅韌),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再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以\"校友慈善大道\"為案例開展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的教學,引導學生探討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關系;又如在音樂課程中將校史故事改編為《共鑄輝煌》等合唱曲目以弘揚校史精神,在美術課程中帶領學生一起制作\"誠信為本\"系列等剪紙作品以實現將非遺傳承教育與校史育人融為一體。
學校還利用校史資源探索校本課程的集群開發,形成了“三階遞進”校史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此外,學校設計了“校史 +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集群(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將校史學習與各學科素養培育相結合,進而實現校史育人目標。

在此基礎上,學校創新了校史育人的評價機制,以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如建立“校史素養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參與校史相關課程的表現。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推動校史育人的落地,如通過過程性評價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項目作業完成質量、校史志愿服務時長等,通過成果性評價推動學生形成高質量的校史主題征文、繪畫、調研報告等作品,通過問卷調查對比學生入學與畢業時的校史認知、情感認同數據,實現增值性評價,評估校史育人的效果。
(五)校友協同:構建“大思政”育人共同體
學校充分挖掘校友資源,邀請校友協同構筑校史育人體系,構建\"大思政\"育人共同體。
學校積極建設校友資源矩陣,隨時動態更新校友信息。通過分類建立校友數據庫,學校將校友細分為學術型、實踐型、青年型三類: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校教授等學術型校友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科研指導;邀請企業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實踐型校友開設“臻善講堂”,分享創業故事與行業經驗;邀請近五年的畢業生作為青年型校友擔任“校園成長伙伴”,結對新生開展朋輩教育。
學校充分利用校友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一是在校史劇展演、校本課程開發等重要校史育人項目中推行“校內教師 + 校友導師\"雙導師制,如邀請戲劇專業校友擔任《葉澄衷》校史劇的藝術顧問;二是設立“鐘聲教育基金”,將校友捐贈的資金用于獎勵校史學習優秀學生、支持校史研究項目,形成\"捐資—育人—傳承\"的閉環;三是形成新媒體傳播矩陣,如利用人工智能開設“中興校友說\"專欄,發布校友講述校史的短視頻(單條最高播放量達50萬次),形成“線上傳播—線下討論\"的育人鏈路。
(六)長效保障:完善校史育人支持系統
學校在組織、師資、經費等方面形成長效保障機制,完善校史育人支持系統
在組織保障方面,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史育人領導小組”,下設負責校史挖掘的資料組、負責資源轉化的課程組、負責落地實施的活動組,各個小組分工明確、協同推進。
在師資保障方面,學校每年開展“校史育人專題研修”,邀請歷史學家、德育專家參與教師培訓,組織教師參與校史考證、校友訪談等實踐活動,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
在經費保障方面,學校將校史場館維護、課程開發、活動開展等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同時積極爭取校友捐贈、社會合作資金,如與寧波市鎮海區文旅局合作開發校史研學路線等,維護校史育人體系長效運轉。
三、實踐亮點與成效
經過多年的校史育人實踐,學校將校史從靜態檔案轉化為動態育人資源,實現了“以史鑄魂、以文化人\"的高質量育人目標。
學校的實踐體現出以下三方面亮點:一是建立了“深人挖掘—課程化—活動化—數字化\"校史資源立體轉化路徑,避免了“重展示、輕育人”的形式主義;二是突破了“學校獨唱\"模式,構建了“校內師生 + 校友 + 社會力量”的協同育人網絡,形成育人合力;三是通過大數據追蹤學生在校史學習中的行為軌跡,如云平臺學習時長、活動參與頻次等,建立育人效果動態評估模型,實現育人效果可視化,助力實踐路徑的持續優化。
近年來,學校借助豐富的校史資源開展高質量育人的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校史育人成為學校“臻善教育”品牌的核心特色,學生對校史從“知曉\"變為“情感認同”,在德育測評中學生在“愛國情感”“責任意識”\"抗挫折能力\"等維度上的得分顯著提高。學校先后獲得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浙江省首批現代化學校等榮譽稱號。國家級、省級媒體多次報道學校校史育人的有效舉措和實踐經驗。校史育人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7.
[2]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5-03-19].http://www.moe.g0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07-08)[2025-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11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