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健,高級教師,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寧波市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骨干教師,現任浙江省象山縣泗洲頭鎮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在《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教學月刊》《陜西教育》等報刊發表50余篇文章,著有《鄉之育:一位鄉村教師的教育主見》。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與其說多多益善是一種追求,倒不如說這是人的無限欲望。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于追求“多”追求“滿”,但無度的“求”反而讓“多”走向了“少”,甚至是“無”。
在教育領域,很多人堅信“多多益善”的理念,普遍希望通過“多投入”以達“多產出”。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是適合、適性、適度的教育,是尊重規律、尊重個體、尊重個性的教育。教育不是簡單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量變不一定產生質變,相反可能會變質。換言之,教育,不一定“多多益善”。
一
現在的孩子最缺什么?缺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教育的“內卷”使教育走向了“無序”“無度”。在“內卷\"的浪潮中,無論是校長、老師還是家長,仿佛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卷”什么?無非就是“卷”孩子的時間,“卷”孩子的空間。
在學校里,有些老師生怕時間不夠用,于是延長上課時間,占用大課間、午休時間、自習課。有些校長生怕教學質量比不過,要求老師加班加點,延長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挪用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以謀求成績的最優化。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學不夠”“學不足”,把家教請進來、把孩子送出去,給孩子“加時”“加量\"\"加餐”,甚至還出現了把醫院的輸液室變成了“學生的自習室”的場景。似乎,大家都認為孩子的學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孩子最好能成為24小時滿電運行的機器。然而,一味地“加時”只會讓孩子精疲力盡、心力交瘁,最后對學習望而生畏、失去熱情和動力。
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理念,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而其中我認為,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是前提和保障,沒有時間和空間,孩子如何自由思考、動手實踐、觀察世界、表達自己?教育,應該要為孩子留足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的身心得到自由發展。
二
隨著新課程和新課標的頒布,課程改革已然進入素養時代。素養導向下的教育,必須直面并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課程是學習的載體,不是考試的工具,課程的關鍵作用在于“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但是,當前很多教育者習慣于把課程等同于教材、考試。他們認為凡是要考試的學科,就是必學的課程,而那些沒有被列入選拔性考試的科目,都不能算“課程”。這是對教育的弱化、窄化,也是對課程的片面化、功利化。為考而教、為考而學,成為當下的教育現狀,這顯然不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同時,部分課程容量大、難度高,有偏離學生認知規律之嫌,造成了部分學生不愿學、學不好,甚至有家長表示自己的本科學歷教不了小學生的題目。此外,課程應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而不是“割裂”的。但很多老師只關注自己的學科教學,而忽略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只重視培養“學科人”,而忽略了培養“素養人”。
于漪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說:“開設什么課程,安排怎樣的教育內容要慎而又慎,必須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課程不能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放。\"可見,課程不是越多越好、越難越好,它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課程,應該走向\"精練”走向\"融合”,形成完善的體系。正如莎士比亞所言:“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
三
作業的功能在于查漏補缺、檢驗學習效果。作為評價方式之一,作業應該發揮診斷、改進、激勵的作用。但當前,作業卻成為學生公認的最大的負擔。即使“雙減\"實施后,作業負擔仍然沒有減少,甚至出現了有增無減的現象。“焦慮\"的家長和老師都普遍認為學習成績是靠作業做出來的,作業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孩子學習的\"訓練場”。
在日常教學中,除了統一的配套作業本外,老師還會給學生另外加一本或兩本作業。同時,老師還會印發各類試卷,比如有課時檢測卷、單元檢測卷、期中檢測卷、期末檢測卷等。不少老師認為,學生在校期間除了上課就是做作業,把教室視為聽課的地方、做作業的地方。尤其是到周末、假期時,有些老師布置的作業量超乎想象,導致學生的假期被作業充斥,學生紛紛喊出“寧愿不要假期\"的呼聲。除了老師的作業外,不少家長也會給孩子加量,各類教輔資料、配套練習仿佛被當作“營養劑\"般注入。孩子們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去寫作業的路上,作業被視為取得高分的神器。殊不知,過重、過量、過難的作業危害是極大的。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認為,過重的作業負擔會“摧殘少年,使他的健康終生遭受不良影響,會損壞他的美,使脊柱彎曲、胸廓狹窄、眼晴近視”。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中說:“作業,特別是基本的、重要的作業應在課堂上、在教師眼前完成,以便教師當場反饋和訂正。”只有如此,才能讓作業更有實效性,才能讓作業具有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早有研究表明,作業量與成績并不存在正比關系。正如侯亮在《打破家庭作業的虛假神話》一文中說的:“我們以為拉緊這根‘繩子’,孩子就會在我們預定的方向上獲得‘飛翔'的能力,而我們也就盡到了應盡的責任。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有規律的生長,教育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不能求多、求滿;教育,不一定“多多益善”。 ?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縣泗洲頭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