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代都市空間營造中,創造性地應用古典園林的營造理念和藝術手法,對于彰顯城市文化內涵、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城市建設正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從注重“面子”工程向重視“里子”建設轉變。古典園林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空間意境,為現代人追求詩意棲居提供了豐富資源。本文擬在梳理古典園林應用價值的基礎上,剖析其應用現狀,進而探討其在現代都市空間的創新應用策略,以期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人們的高品質生活提供支持。
一、在現代都市空間中應用古典園林元素的意義
(一)傳承文化基因,彰顯城市特色
古典園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審美情趣。將古典園林元素融入現代都市空間,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傳承下來。古典園林注重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意境,講究虛實相生、動靜相宜的空間布局,善于借景、藏景,形成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空間序列,這些富有詩情畫意的空間能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注入藝術氣息,紓解現代人的壓力和焦慮。古典園林還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如江南園林的雅致意境、皇家園林的恢宏氣勢,將這些因地制宜的造園藝術融入城市景觀,能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的辨識度。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特色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用古典園林豐富城市景觀,既能讓游客領略到城市的人文魅力,又能增強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宜居品質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天人合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造園理念恰好與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相符。古時候的造園者擅長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打造景觀,比如蘇州園林借由太湖余脈打理水系,巧妙利用自然賦予的地形高差,在起伏的地勢中布置曲折幽深的水道,造就了庭院靜雅、小橋流水的空間意境,給人以返璞歸真之感。皇家園林則慣于利用周邊群山峻嶺等自然景觀,構建氣勢恢宏的園林景觀,體現山水相依的空間格局,彰顯皇家氣度。這種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生態認知,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益處顯著。
古典園林極為看重植物造景,植物組合講究“四時不謝”,合理搭配常綠、落葉植物,巧妙布局早花、晚花品種,做到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景可賞,詮釋了生生不息的生態理念。當開展現代城市建設時,把古典園林的植物景觀布局手法應用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中,遵從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原則,針對不同區域的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科學配置綠化植物,可實現城市綠地空間結構的優化,增加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營造詩意棲居的城市生態空間。
借景、藏景指巧妙利用景物的遮擋,制造若隱若現的空間效果,給人以想象和探幽的趣味。把這些意境美學引入城市公園、街頭綠地等公共空間營造,通過曲徑通幽激發探索欲,借由風景若隱若現引人遐思,可使忙碌的都市人在親近自然之際感受空間變幻之妙,在身心放松中獲得美的體驗,提升幸福感。
(三)優化空間結構,豐富城市體驗
古典園林擅長“以小見大”,在有限天地中創造“洞天”“方外”等雅靜空間,如蘇州園林常用回廊、花窗對空間進行分隔,呈現出深淺有別的空間層次。此類空間尺度宜人,疏密分布合理,為現代都市高密度空間營造提供了思路2。古典園林強調空間的滲透與交互,將室內外空間靈動聯通,水面倒影與亭臺樓閣相互輝映。此類空間的滲透屬性,可賦予城市公共空間靈動生氣,提升空間的交往促進能力。古典園林還善于構建步移景異、曲徑藏幽的空間,引人入勝,這種空間序列的塑造手段可拓展城市空間的體驗維度,讓城市中的人漫步于街頭,在空間更迭中體悟城市的韻律之妙。總之,以古典園林充實城市空間形態,完善城市空間肌理,可讓都市人重新探尋城市的美好,使充滿詩意的棲居成為現實。
二、現代都市空間中古典園林元素的應用現狀
(一)形式模仿多于精神傳承
目前,一些城市在引入古典園林元素時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一些仿古建筑、假山水景雖然在形式上模仿了古典園林的造型,但缺乏對其內在營造理念的領悟,難以傳達古典園林的意境之美。同時,一些城市盲目追求“中國風”,大量使用古典園林符號,如長廊、水榭、太湖石等,但這些要素之間缺乏內在邏輯關聯,顯得生硬突兀,反而失去了古典園林含蓄蘊藉的韻味。此外,有些城市為追求“速成”,在模仿時粗制濫造,材質做工粗糙,景觀要素比例失調,遠未達到古典園林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品位。可見,對古典園林形式的簡單模仿難以真正傳承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趣味。要想讓古典園林在當代都市綻放新的光彩,必須從內在精神要義出發,既要尊重古典園林的營造法則,又要結合現代需求加以創新,如此方能讓傳統園林藝術煥發生機活力。
(二)空間整合缺乏系統性思維
古典園林建造中注重全局統籌規劃,看重建筑、山水、植物等景觀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系,這才造就了有機統一的空間意境,然而當前部分城市在引入古典園林元素的時候缺少系統考量,難以實現各要素的有機融合,如有些城市廣場、街道綠地在設計時胡亂加入古典長廊、水景,但這些要素跟周邊建筑、道路的風格不匹配,顯得突兀。再如一些景區酒店中引入了古典園林元素,卻未與自然山水環境形成呼應,這種彼此孤立的景觀營造方式不太容易塑造有整體感的空間意韻。部分城市公園雖大量運用古典園林元素,但只關注布局,層次變化稍顯欠缺,要素組合單一,無法提供古典園林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豐富空間體驗[3]。盲目套用古典園林要素而無視空間關系塑造,無法體現古典園林的空間神韻,要想使古典園林元素與現代都市空間協調呼應、相互襯托,必須深刻領會古典園林營造的整體思維,憑借精細的空間統籌,實現園林要素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如此可以讓古典園林藝術在當代展現別樣韻味。
(三)生態功能與藝術表達失衡
中國古典園林歷來重視生態效益,講究順應自然,蘊含生態智慧。在一些城市景觀營造中,對古典園林生態理念的繼承和發揚還有所欠缺,片面強調景觀的藝術性而忽視其生態性,過度追求造型雕琢、大量硬質鋪裝,使得空間缺乏生機活力。如一些商業街大量使用仿古建筑、景觀小品,缺乏綠色植被的點綴,人工景觀過于突兀,生態景觀略顯單薄,生態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不夠協調,要么過于自然而顯粗放,要么過于人工而失去野趣。另外,有的城市公園采用大面積的單一樹種進行綠化設計,缺乏景觀層次,有些濱水空間大量使用水泥駁岸,削弱了親水空間的自然感。一些城市綠地也未能體現古典園林講究的虛實結合、意境營造的藝術性,如大面積綠化現象普遍,難以體現古典園林曲徑通幽、小中見大的空間魅力。可見,城市建設中對古典園林生態理念、生態技術的繼承與發展還有待加強。想要讓傳統生態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必須轉變營造理念,協調好生態性與藝術性的關系,運用古典園林因地制宜的生態布局技法,為城市營造詩情畫意的意境空間。
三、現代都市空間中古典園林元素的創新應用策略
(一)取意神韻遠,形神兼備新
將古典園林元素融入現代都市空間,要“取其意而棄其形”,著眼于對傳統造園精髓的傳承與發揚,充分領悟古典園林小中見大的意境營造之道。如借鑒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手法,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開辟幽靜雅致的庭院空間、錯落有致的街頭綠地,為都市生活增添詩意。同時,要借鑒古典園林多層次構景以及借景、藏景的手法,將城市周邊自然山水引入都市空間,或利用城市地標塑造空間景深,在“師法自然”的同時結合時代審美加以創新。如保留古典園林寫意抒情的藝術特質,同時融入現代設計語匯,既突出傳統材質、技藝的精湛,又大膽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既體現東方傳統的意境美學,又吸納現代景觀設計的空間營造手法,通過新舊融合、中西合璧,不斷豐富古典園林在當代語境下的
【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藝術表現。總之,要想讓傳統園林藝術在時代長河中續寫新的篇章,關鍵是傳承精神、超越形式,在創新中走向未來。
(二)融古今智慧,跨界共創美
古典園林是多學科知識的結晶,蘊含著多元的文化內涵與生態技藝,為現代都市空間營造提供了有益的參照。欲使古典園林元素于新時代展現不俗的魅力,需采取跨界的思維方法,各學科協同創新,加強城鄉規劃、建筑、園林、生態等學科的交叉耦合,一起探索古典園林在現代都市空間尺度下的轉化。例如,借鑒園林布局技巧優化城市綠地系統,借助虛實相生的原理打造城市開敞空間,利用因地制宜理念推動城市山水格局塑造。同時,要加強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創新結合,如采用數字技術對古典園林進行數字化重構與空間剖析,采用新型材料與工藝復現傳統營造技法精髓。將傳統與現代有效銜接,可以擴大古典園林元素的時代表達范疇,聚焦多元主體參與,激勵社會各領域一同參與古典園林遺產的保護與活化運用5。可以邀請傳統工藝大師投身古建營造,促使非遺技藝在實踐中代代相遞;組織社區居民加入社區公園營造,一起研習園林養護技法;開展校企協作,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園林藝術。各類主體攜手共為,必定能賦予古典園林創新活力。古典園林承載的不單單是造園技藝,更是傳統典章精華及生態慧識,這種傳統智慧要想在現代都市展現光彩,離不開規劃、建筑、景觀、生態等多學科協同,亦需要傳統工匠、設計師、社區居民、青年學子等各類群體共同協作,共辟園林藝術新境界,使古典園林元素在新時代進發勃勃生機。
(三)續生態理念,綠意盎然長
中國古典園林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將古典園林營造理念與現代生態理念相結合,對塑造宜居都市環境具有重要價值。首先,要堅持山水城市、海綿城市理念,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空間格局。借鑒古典園林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布局手法,在城市規劃中劃定生態控制線,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將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巧妙融入城市肌理,打造全域城市景觀。其次,要突出園林植物的生態功能,優化城市植物景觀布局。借鑒古典園林“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四時不謝”的植物配置理念,結合城市立地條件,構建多樣性、多層次、多季相的復合型植物群落,提升城市園林的生物多樣性,打造“花園城市”;注重微氣候營造,在城市公共空間合理布局水景、植被,利用水體調節溫濕度,利用植物凈化空氣、降噪滯塵,打造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最后,要加強雨洪管理,采用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設施,參考古典園林蜿蜒曲折的排水方式,構建滲、滯、蓄、凈、用、排一體化的城市海綿系統,提升城市生態韌性。城市建設要厚植生態本底,以生態理念統領城市景觀營造全局。只有讓古典園林的生態理念與當代生態文明理念交相輝映,才能使都市空間環抱青山綠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結語
古典園林所蘊含的不僅僅是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空間藝術,更蘊藏著尊重自然、親近自然的生態理念,凸顯了中華民族對宜居環境的不懈求索。在現代城市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傳承、革新古典園林的營造智慧,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深度、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舒適度、豐富城市空間體驗等意義重大。推動古典園林于城市轉型進程中閃耀時代光輝,要在傳承中不斷革新,在跨界結合中喚起活力。讓我們攜手共進,在傳承與創新中開拓城市建設發展新高度,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讓每座城市都成為承載人們美好生活愿景的幸福樂土。
參考文獻:
[1]劉偉強.土樓空間形態在現代園林建筑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23(4).109-110,113.
[2]沈含清,耿濤.蘇州古典園林建筑裝飾元素在當地民宿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3(12):217-219.
[3]席豪波.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與傳承[J].現代園藝,2024(16):154-156.
[4]沈沁瀅.江南古典園林造園元素手法在現代空間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2023(9):80-82.
[5]李巖.古典文學元素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5(4):7-9.
作者簡介:
許蔚思,碩士,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設計學、美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