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一、大會背景簡介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引領全球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正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和社會治理模式。這一進程也為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數字教育具有公平性、包容性、開放性與共享性優勢,為教育更好地服務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新的實現路徑。
世界各國和眾多國際組織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探索更加活躍。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把教育數字化變革列為五大重點行動領域之一,并強調數字革命應當惠及所有學習者。2024年9月,聯合國未來峰會發布了《全球數字契約》,強調數字技能和終身開展數字學習的重要性,提出要制定和支持國家數字技能戰略,完善教師培訓和教育課程,支持開展高質量、包容性的STEM教育和研究[1]。各國紛紛出臺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積極擁抱數字教育,持續開展數字教育實踐,主動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為深化數字技術與教育創新融合,提高學習質量,促進教育包容和應對全球挑戰注人了新動力。
在此背景下,2025年5月14—16日,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舉辦,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大會并致辭,來自87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共聚武漢,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共同探討數字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望智能時代數字教育的廣闊前景。
本屆大會全方位展現了“驚艷、精彩、精致、經典”的特征,是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世界性大會,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認可。一是規格層次高。大會構建包括全體會議、平行會議和配套活動的多元架構,共舉辦34場活動,包括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會議、參訪觀摩學校、教育數字化成果展、10場平行會議、中國一東盟教育部長對話會、12場雙邊會見等。參加開幕式、全體會議、平行會議、閉幕式的嘉賓共計1600余人。涵蓋6位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在內的來自五大洲的51位重要外賓;中央領導、國家部委領導、中管高校主要負責人、兩院院士、宇樹科技創始人等百余名重要內賓出席大會,組成教育科技人才全領域覆蓋的頂級陣容。二是要素覆蓋面廣。大會10場平行會議聚焦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學習、教師發展及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合作等領域,覆蓋教育全鏈條轉型議題。大會以“技術消弭教育邊界”為主線,舉辦“智能無界·教育共生”教育展,圍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國際教育、未來教育等篇章,展示50余項創新應用,全景式展現技術賦能教育的新樣態。三是國際影響大。開幕式上的未來課堂、未來學校和未來教師展示,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演示了全球領先的數字教育應用場景,展現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大會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進學校、看展示、上論壇、廣互動,真切具體地看到了“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的中國實踐。柬埔寨副首相兼教育、青年和體育部大臣韓春那洛(HangChuonNaron)表示“在這里,我看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佼佼者”。
大會閉幕式上啟動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并正式發布《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以“智慧教育”為題發布白皮書。白皮書提出,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數字教育正從轉化階段、轉型階段并行,加速邁進智慧教育階段,構建起面向智能時代的現代數字教育體系[2]。本文將進一步探討數字教育進人新階段的政策重點、典型特點和發展趨勢,為數字教育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教育發展目標、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提供支撐。
二、政策重點分析
數字教育在建設、應用、融合和轉型這四個循序漸進、循環迭代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逐漸走向內涵式發展[3]。各國關于推動數字教育發展的政策規劃也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展現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系統性演進邏輯。初期聚焦于硬件設施建設和平臺資源普及,滿足基本的“可用性”需求;繼而轉向系統協同、數據治理與智能融合,優化教育整體生態;再到愈發注重育人價值的實現、技術倫理的規范、全球教育責任的擔當。這種從注重“物的基礎”向“人的發展”的演進邏輯,既回應了教育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體現了智能時代國家教育治理理念的持續升華。當前,數字教育已邁入以智能融合為核心的發展新階段,各國政策不僅著眼于提升技術供給能力,更強調教育生態的整體重塑、數據治理體系的構建,以及人工智能應用背后的倫理規范與社會責任等。
(一)著力方向:推進教育生態系統的數字化重構與優化
進人新階段,各國越來越關注教育的系統性優化,即教育全環境、全過程、全要素的生態建設。政策關注重點逐漸實現從“有”到“優”的躍升,從“技術布置\"轉向“系統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4]。2022年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以來,我國堅持連接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的\"3C\"(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發展理念,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3I(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戰略方向,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打造成為資源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終身學習平臺;構建四橫五縱的資源供給格局,集成八大類51項教育服務,并為社會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優質資源,重點顯著突出“建平臺、強應用、促融合、優生態”。教育部懷進鵬部長提出,面對新階段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攜手合作形成數字教育新標準,開辟數字教育發展新路徑,推進教、學、管、評、研整體性的變革,共同開創教育的新生態[5]。本屆大會上也舉辦了以“終身學習知行合一:數智賦能大規模個性化終身學習”為主題的平行會議,深入探討數智技術賦能終身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為全球教育數字化與終身學習體系建設貢獻智慧。
硬件投入雖然提升了學校的“數字覆蓋率”,但未必帶來教育質量的同步提升。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數字教育必須走向更深層次的生態治理,解決“資源孤島”“數據煙肉”“應用碎片化”等長期困擾基層學校的難題。同時,教育現代化需要系統性變革,只有將技術手段嵌入教育目標與教學流程中,構建協同高效、持續演進的教育生態,才能真正實現數字技術對教育質量提升的系統支撐。
(二)重點任務:深化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全流程的融合應用
數字教育的發展已不再滿足于將技術作為教學的外部支持或附屬工具,而是推動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服務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其核心含義在于,教育數字化不應僅僅停留在用上了什么工具,而應關注如何改變教學結構、提升學習質量。早期,由于我們基礎薄弱,對數字化工具普及與平臺建設較為關注,例如推動多媒體教學等,重在“把技術帶進校園”。《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6]。2022年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定位著眼于貫通教、學、管、評全過程的數字化系統構建。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強國綱要》),其中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7],推動數字技術從工具層面邁向教學生態重構。本屆大會舉辦的“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變與能力提升”平行論壇中,發布《智能時代全球教師發展倡議》,倡導以數字技術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探索教師深度應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管理、評價等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路徑,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全球范圍內,高度重視數字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已成為共識。美國在“FutureReadySchools\"項目中,不再僅強調設備配備,而是提出以技術重塑課堂教學和學習文化[8]
僅僅引入技術工具并不會自動提升教學質量,甚至可能造成教學內容與技術載體脫節的形式主義現象。因此,教育技術必須超越“表層植人”,進人“深層改造”,必須實現以教學為中心的技術整合,讓技術參與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估與反饋等關鍵環節,從“被動輔助\"轉變為“主動構建”,回應教育現代化對高質量教學供給的需求。
(三)發展路向:構建因材施教的智能化個性化學習支持體系
從過去強調優質教育資源“有沒有”“夠不夠”的量的供給,逐步過渡到更加關注“誰來用”“怎么用”的質的匹配,即面向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精準化服務。進入新階段,數字教育不再只是滿足普惠的要求,更追求精準的質量;不再僅提供“同樣的資源”,而是要滿足“不同的需要”。2023年起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陸續上線“個性學習空間”“學業診斷”“資源推薦”等功能模塊,探索以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教學服務。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共同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推進意見》),指出要提升平臺智能化水平,增強平臺開放性,創新資源新形態,增強資源交互性,實現個性化智能推薦[9]。新加坡“Smart Nation2:InitiativesinSingapore”聚焦于通過AI分析學習行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與路徑推薦,強調技術為“學習服務”,而非“教學裝飾”[10]。新西蘭駐華大使喬文博(JonathanAustin)提出,新西蘭在課堂中為4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萬名學生,提供在線數字資源,并通過建立教學單元,讓學生能夠提出反饋,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學業成績,讓教育更加個性化。
數字技術具有“可計算性”和“可追蹤性”,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現實可能。隨著大模型、智能推送、學習行為識別等技術的發展,教育服務已不再局限于“大鍋飯”式供給,而是能夠在理解學生差異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支持。同時,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日益多樣,傳統的標準化教學已難以滿足個體發展與社會多元化之間的張力,推動政策必須從關注“面向多數”走向“理解個體”,從關注“共享資源”走向“服務差異”。
(四)關鍵領域: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
人工智能從技術工具逐步演化為影響社會結構、倫理價值和認知方式的深層力量。人工智能教育從早期以興趣課程、專題活動、局部試點為主的“探索式嘗試”,逐步走向構建全學段、跨學科、體系化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架構,在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評價方式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大中小銜接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明確在信息科技課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內容[11];2024年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指出“要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12]。本屆大會上,基礎教育平行會議以“鏈接未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從思考到行動”為題,共同探討基礎教育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前瞻思考和工作經驗,助力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從認識和思考轉化為行動和實踐。教育部懷進鵬部長在大會主旨報告中提出要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13]。國際上,歐盟“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專設“AI與數據素養模塊”,目標是在K-12階段普及AI通識教育[14];澳大利亞將“Digital TechnologiesCurriculum\"納入K-12教學體系,將編程、算法思維等技術內容直接內嵌課程目標與教學過程[15]
推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建設,既是應對社會智能化轉型的時代呼喚,也是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構建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人工智能正深刻影響經濟結構、勞動形態與社會治理方式,國家需從源頭培養公民的技術理解力與價值判斷力,以防范技術濫用帶來的倫理風險,推動人與技術和諧共生。同時,構建系統化、全覆蓋的通識教育體系,有助于夯實國家數字教育治理基礎,提前布局科技創新與人才梯隊建設,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協同發力。
(五)能力支持:提升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能力和水平
由傳統以“人”“事”“物”為核心的教育管理邏輯,逐漸向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據治理邏輯演進。教育管理不再只是靠行政指令、教學安排、行為規范來實現,而是通過對教育數據的采集、保護、流通、分析與應用,提升教育決策的科學性與系統運行的智能化水平。近年來,“數據治理”逐漸被提升至戰略高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探索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制度,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機制[16]。《強國綱要》指出要“建好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和科學決策制度”[17]。《推進意見》指出“推進教育數據集成和有效治理”“加強數據集成,打通學校、學生、教師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一數一源’,深挖教育數據富礦,構建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新體系”[18]。本屆大會上,專設“全球數字教育治理:開放、共享與互鑒”平行會議,圍繞提升數字時代教育治理水平分享成果與經驗。格魯吉亞教育科學和青年部部長亞歷山大·圖拉澤(AleksandreTsuladze)表示,格魯吉亞正在探索區塊鏈技術及多因素驗證機制的數字證書,進一步增強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澳大利亞制定了DigitalStrategy2023to2026,將數據治理與學習分析結合,推動“以證據為基礎”的教育決策[19]
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各環節深度嵌入,海量數據不斷生成,數據逐漸成為教育管理和教學改進的核心資源。唯有建立良好的數據治理體系,才能打破“數據孤島”,實現跨平臺、跨層級的協同與聯動。
(六)共同關切:完善數字教育發展倫理規范與安全保障機制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深度滲透,數據安全、算法透明、公平使用等倫理問題也日益凸顯,需要通過制度化治理確保技術的可控性與教育公共性的統一。各國家和國際組織更加重視技術倫理與教育價值的正向引導。數字教育的發展從“可用”走向“可控”“可信”的理念升級。《強國綱要》提出“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同時,也強調“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強化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倫理安全”[20]。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確保技術安全、合理、有效地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推動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時嚴守數據安全、倫理道德底線[21]。本屆大會,專設“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挑戰、共識與行動”為主題的平行會議,剖析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的核心挑戰,凝聚國際共識,推動協同治理行動,為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安全可靠的實踐路徑。柬埔寨副首相兼教育、青年和體育部大臣韓春那洛(Hang Chuon Naron)提出,要建立合理的監管框架,回應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保護數據隱私,確保教育科技的質量與效能。英國教育部國務大臣史蒂芬·摩根(StephenMorgan)表示,英國正面臨著倫理挑戰、數據隱私、信息安全以及這些變革性工具的公平可及等問題,英國正與專家和教育工作者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工具足夠優質且足夠安全,供師生在課堂上使用。2025年1月,英國教育部宣布在學校開展數字革命,包括為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設立最低安全標準等,以評估新興技術安全性和可靠性。
教育場景中的技術應用涉及未成年人的學習過程和價值導向,技術決策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和敏感性。如果缺乏倫理規范與安全治理,可能導致學生被標簽化、教師被算法綁架、數據被濫用等問題。特別是在生成式AI快速滲透的背景下,教育系統必須提前構建倫理安全底線,確保技術應用服務于教育初心,而非被技術邏輯所左右。因此,在開發中同步嵌入倫理審查和安全治理,是實現“可信任的數字教育”的關鍵前提。
(七)政策共識:加強數字教育國際合作與全球共建共享機制建設
面對全球數字技術浪潮與教育公平挑戰,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倡導在數字教育領域加強開放協作、共建共享,推動形成全球教育共同體。這標志著數字教育正在走向“共同發展的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六大支柱:共同框架》,支持聯合國未來峰會期間各國政府所采納的《全球數字契約》,始終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和協作的全球數字教育生態系統,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數字時代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22。我國連續三年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是我國積極發起搭建、由我國主導的重要國際合作平臺,是以教育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多邊活動。丁薛祥副總理在本屆大會致辭中圍繞“智能時代、教育何為”這一時代之問,鮮明提出“攜手構建高水平數字教育國際開放合作體系、攜手推進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轉型變革、攜手推動數字教育成果普惠共享、攜手夯實數字教育倫理安全保障”四項國際合作倡議,緊扣智能時代教育發展脈搏,傳遞出中國政府與世界各國協同推進數字教育變革的心聲,描繪全球數字教育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23]。教育部懷進鵬部長在大會主旨報告中多次強調堅持開放合作,持續深化國際智慧教育的交流與發展,共建數字教育合作的智慧網絡,共享數字教育優質資源,共同推進數字教育治理[24]。哥倫比亞教育部部長丹尼爾·羅哈斯·麥德林(DanielRojasMedellin)表示哥倫比亞已經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國際數字教育的開放平臺,拉近彼此距離,分享經驗,更好地造福各國。
數字教育平臺資源可以打破語言與地域壁壘,實現優質內容的全球流通,同時,新技術帶來的倫理、隱私、治理等問題也需要各國共同研討、共同規范。當前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技術和治理能力上存在差異,更需通過全球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推動數字教育共建共享,不僅是促進全球教育公平、縮小數字鴻溝的現實選擇,而且有助于塑造更加開放、公平、可持續的未來教育圖景。
三、典型特征辨析
進入“智慧教育”發展新階段,數字教育呈現出突出特征。這些特征不僅體現為技術層面的飛躍,更反映在教育結構、教學關系、價值理念等方面的深層次變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持的教學支持工具快速迭代,加速推動教育智能系統的形成;教與學的時空邊界不斷重構,學習方式趨于泛在化、個性化;與此同時,教育文化理念發生轉型,從“中性工具”向“價值嵌入\"邁進。這些新特征共同構成了數字教育發展的新質基礎,為后續趨勢研判提供了現實依據。
(一)教學支持工具迭代加快
技術發展的特征決定了數字教育教學工具將呈現出加速升級的態勢。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算法、算力、數據三要素共同推動下,實現了指數級增長,為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機會。全球競爭背景下,各國紛紛把“教育數字化”納人國家戰略,使得教育技術成為技術革命的前沿陣地,刺激了技術不斷加速向教育融合的趨勢。數字教育進入新階段,支撐其發展的核心技術快速迭代,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技術工具,正在從傳統的信息呈現型、功能輔助型,升級為具備數據感知、行為分析、智能推薦和動態反饋等功能的智能體。從硬件到軟件、從平臺到算法、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這些關鍵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大大縮短,不僅極大豐富了教育手段和場景,也不斷重塑教育的理念與模式。
首先,更新速度顯著提升。與傳統線性發展的教育硬件不同,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AI技術擁有指數式學習與自我優化能力,這一特性本身就預示著高速演化。自2022年大語言模型技術突破以來,新一輪技術呈現“跨越式”更新,例如ChatGPT從3.5到4.0,再到多模態版本,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支持工具更新速度也大幅縮短,例如,AI輔助教學平臺的更新頻率已縮短至幾個月一版本。其次,類型功能多樣化。在人工智能方面,AI不僅能夠實現智能問答、自動批改、實時翻譯,還可以采集學生日常學習數據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在XR(擴展現實)領域,AR/VR/MR等在“教學 + 實訓”中大范圍試點,傳統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快速虛擬化;在數據與平臺升級方面,平臺建設不再是單一教學平臺,而是朝著全數據驅動的“教育大腦”“智慧大腦”方向演進。這種高速迭代一方面為數字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會,另一方面可能加劇隱私保護、倫理安全問題的擴張,亟須在政策引導、教師發展、制度機制等方面加強響應與保障。
(二)教育活動流程智能升級
大語言模型的通用推理、語言生成和多模態理解能力,為教育系統構建真正具備“理解”能力的智能體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撐,改變了以往教育技術難以智能化的局限,基礎模型能力大幅躍升。教育場域的數據采集從結果數據延伸到過程數據(如學習軌跡、注意力水平、互動頻次等),為AI提供了更豐富的訓練基礎,也推動系統更加“懂教育、懂學生”,使得數據驅動的教育決策進一步深化。OECD、UNESCO等組織強調人工智能在“精準教學”“普惠教育”中的應用前景,全球正在進入“AI重新定義教育過程”的窗口期。因此,在深度學習、大模型、數據感知等能力支持下,智能技術具備了學習者行為理解、教學內容生成、教學路徑優化等“類人思維”特征。教育活動的智能化程度持續提升,場景覆蓋更廣、響應更靈活、服務更個性、治理更精準。
首先,智能助教從輔助工具向教學主體演進。例如,在大會開幕式展示了在猴痘病毒危害全球公共安全的背景下,教師帶領來自23個國家的90名學生運用前沿科研工具開展抗病毒藥物研發的未來教學新場景。其中,AI導師作為基于多智能體架構的智能引擎,專注于數據分析、個性化知識供給、場景化資源與工具推送;教師著力于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和引導學習探究;學生則在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中,實現認知和能力的躍升[25]。其次,智能評價提升教育治理效能。許多地區正在試點AI輔助的教學管理與評價,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在今年發布AI校長助理2.0以及多個“AI+教育\"智能體,通過應用AI大模型實現了工作過程管理與精準糾偏,有效促進學校各項工作提質增效[26];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表示武漢大學構建了六位一體的珞珈智慧圖譜體系,推動對學生由知識評價向數字能力評價的轉變,實現多維度的教學生成式的管理和全方位的評價;新加坡升級國家教育平臺“StudentLearning Space”,通過AI模型分析學生參與數據,為教師提供教學優化建議[27]。最后,教育教學內容生成能力顯著增強。基于大語言模型的AI不僅能自動生成文本、圖片、視頻等教學內容,還能根據不同學科目標與認知水平定制課程資源,極大的提升了教育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速度和質量水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總監皮婭·雷貝洛·布里托(PiaRebelloBritto)表示,他們在2024年開發了一個新的人工智能數字工具,提升了教育 90% 的適應性,以往可能需要數月才能夠完成編撰、本地化和翻譯教材,現在只需要花費非常短的時間,甚至能夠處理更多內容、更多語種,更適應多樣化的學習者,效率更高。AI已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生成”能力,可以理解為通過整合多源數據、構建語義網絡,實現對知識的重組與再表達,為教師備授課、學生學習提供新的支持路徑,不僅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也拓展了知識建構方式。
(三)教學時空邊界消融顯著
近年來,各國在數字教育基礎設施方面不斷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學習者提供了“隨時隨地接人”的硬件和環境保障,城鄉、區域、校際的數字鴻溝逐步縮小。如今,各種教育工具具備智能推薦、過程記錄、實時互動、自動評價等功能,為非同步、非集中的教學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國提出“構建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目標,利用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助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因此,在數字教育新階段,教學活動正從線性、集中、同步的組織形式,轉變為分布式、彈性化、異步協同的模式,教學邊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消融。
首先,學習時間持續延展。通過各種學習平臺、移動APP等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拓展,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學習服務。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陸續優化升級,已經建成全世界資源最豐富、品種最全、用戶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數字教育平臺,實現了“服務師生不打烊”。其次,學習空間無限延伸。各種教學平臺都支持多地點、多人同步互動,學生可以在教室、圖書館、家中乃至出行途中通過移動設備訪問課程資源、參與課堂互動。例如,在新疆喀什的中學生,可以實時參與北京中學生的生物解剖課,貴州山區的教師可以觀摩江蘇特級教師的示范教學。依托XR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教室中開展地理考察、化學實驗、歷史探秘等活動,使得“現場感”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最后,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教學活動不再以“一個班級、一門課程、一段時間”為單位,而是以“學習目標一學習路徑—資源推薦”為邏輯單元,呈現出跨學科、跨年級、跨區域協同的新形態。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全球學習之家(GlobalLearningHouse)\"項目,推動世界各地學習者共建課程、協作學習,突破了國別與制度的邊界[28]
(四)教育文化理念轉型深入
隨著數字教育進入新階段,技術被視為構建教育系統整體價值的關鍵變量。教育文化理念正在經歷從工具理念向價值理念與系統理念轉型的深刻變革,數字教育更加注重育人本質、價值引導、文化傳承、倫理安全等內在維度的系統整合。
首先,對技術與教育目標關系的重新審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方面,有了智聯網、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會發生變化,學生能力培養會有變化,這些正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啟智、心靈的培養和基本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還得有”[29]。南非高等教育與培訓部副部長馬納梅拉(ButiManamela)提出,邁向數字賦能社會的征程既需要集體行動,也需要以人為本,我們需要全球合作既是開放,又是本地化的。教育改革進程中絕不能丟掉教育的本質,不能偏離育人的根本方向,必須更加注重智慧啟迪和心靈滋養,更加注重綜合素養的提升。其次,對技術嵌人教育文化的重視提升。數字教育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精神追求與情感溫度。技術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傳承文化傳統、體現人文關懷。然后,對倫理安全問題的系統性關注。數字教育需要建立系統性的倫理保障機制,重視隱私保護、數據治理、算法公正等問題[30]。技術發展與治理是保障教育公平、維護學生權益、塑造良好育人環境的必要前提。最后,對技術作用邊界的理性認知增強。應當意識到技術不是萬能鑰匙,應有邊界、有尺度、有規范。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呼回歸教育本質,強調“以教育為中心”的技術使用邏輯,防止技術異化教育過程。
四、發展趨勢研判
面向未來,數字教育將不僅是教育現代化的技術路徑,更是實現公平、優質、個性、終身教育愿景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智慧教育階段,教育的功能將越來越契合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伴隨一生、面向人人、適合人人和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終將成為現實。
(一)構建人人可學、全民皆學的教育
未來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地點或特定時間,而將成為一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無處不在、隨需而至的持續學習體系,意味著教育將走向“全人生支持”,貫穿人的成長、就業、轉型、老齡等各個階段,成為每個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是學習空間的無縫融合。未來的數字教育能夠讓家庭、社區、職場,甚至虛擬空間等都成為可進入、可連接、可互動的學習場景,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二是學習資源的持續供給。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動態資源推薦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路徑,學習不再中斷,教育資源就像水電一樣普及和實時更新。三是學習路徑的個性化重構。每個人都將擁有一條可塑、可調的學習軌跡,從基礎學習、專業提升到興趣拓展、健康生活,系統地支持人生每一階段的成長需求。人人終身可學不是延長教育年限,而是用數字化手段重構教育體系,使教育真正成為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伙伴、能力支撐和價值引導。
(二)構建機會均等、優質公平的教育
未來的教育將突破城鄉、區域、群體、能力等差異的限制,真正構建一個覆蓋全體公民、包容多樣個體的教育體系。“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不僅是形式上的入學機會平等,而是教育權利在獲取路徑、資源質量、使用能力等層面實現實質性平等。一是教育資源按需普惠。數字技術將使優質課程和教學服務跨越地理邊界、語言障礙與基礎設施鴻溝,實現邊遠地區也能同步獲得與中心區域同質的教育資源。二是技術可及性的全面保障。伴隨著基礎網絡提質擴面和設備普及,未來每一個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數字化學習工具,打通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教育制度的包容性重構。不同人群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將被納入支持范疇,如老年教育、特殊教育、職業再教育等將成為常規體系的一部分。機會均等、優質公平的教育不是平均主義的教育,而是對差異的尊重與回應,是以技術為支點、制度為保障、文化為支撐,實現真正意義上全民共享的教育公平。
(三)構建因材施教、精準施策的教育
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圍繞學生個體形成個性化成長路徑,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個性化的教育是強調教育體系對個體差異的深度理解與動態回應,是“以人求適\"轉向“以適育人”的根本變革。一是學習內容的個性匹配。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未來教育將能精準分析學習者的知識結構、興趣偏好、認知節奏和能力畫像,動態推送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實現“學有所選、學有所長”。二是學習節奏的自主調控。教育系統將突破傳統時間編排的剛性結構,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身理解速度、精力狀態與生活節奏靈活安排學習進度,做到“快者不等、慢者不趕”。三是學習成效的多元評價。與標準化考試主導的評價體系不同,未來教育將探索基于過程性數據、綜合素養、項目實踐、社會貢獻等維度的多元評價體系,幫助每個人看到自身獨特價值。個性化的教育不是迎合,而是激發;不是千篇一律的平等,而是深度匹配的尊重。它以技術賦能為基礎,以教育理念為引導,最終實現每個人都能學得好、“每一位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的理想愿景。
(四)構建多元融合、開放靈活的教育
未來的教育將突破系統邊界、機構邊界與形式邊界,逐步走向一個跨界融合、彈性組織、多元共治的新生態。多元融合、開放靈活意味著教育資源能夠自由流動、學習過程能夠彈性調節、治理機制能夠協同共建,真正實現體系結構上的“柔性生長”。一是教育系統邊界的重構開放。教育將不再是學校的專屬任務,而是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乃至個體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習空間從教室擴展至線上平臺、虛擬現實、社會場域,形成跨界協同的教育網絡。二是學習路徑與組織方式的高度靈活。學段、學科、學制等傳統分類逐漸被打破,學習者可以依據個人節奏和興趣組合課程、跨學段修讀、彈性認證,從“先定軌后培養\"轉向“先選擇再構建”。三是治理機制的協同共治。教育數字化生態將由多方力量共同治理,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平臺的制度安排。技術治理、倫理規范、質量評價、數據保護等問題都將通過“平臺一政府一社會”的多元協作機制統籌應對。數字教育將推動教育從體系內循環走向系統外擴張,從機構主導走向生態共建,是由結構性轉變驅動的教育模式重構。
參考文獻:
[1]聯合國.全球數字契約[EB/OL].h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RES-79-1-Annex-I,2025-06-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EB/OL].https://bm.cugb.edu.cn/jsfzzx/upload/resources/file/2025/05/26/266517.pdf,2025-05-26.
[3]吳砥,馮倩怡等.教育強國背景下數字教育的內涵、特點、難點與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4):80-89.
[4]習近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EB/OL].http://www.qstheory.cn/20250530/2f3e2f4ff16046c9aa6a1268b01a8010/c.html.2025-06-14.
[5]
[13][24]教育部,懷進鵬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作主旨演講[EB/OL].https://hudong.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505/t20250515_1190601. html,2025-05-26.
[6]教技[2018]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Z].
[7]
[17][2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 htm,2025-05-26.
[8]ALL4ED.Future Ready Schools[EB/OL]. https://all4ed.org/future-ready-schools/,2025-05-26.
[9]
[18]教辦[2025]3號,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z].
[10]GOVTECH Singapore. Smart Nation 2: Initiatives in Singapore[EB/OL].https://www. tech. gov.sg/media/technews/our-enhanced-smart-nation-vision-paving-the-way-for-a-new-digital-era/,2025-05-26.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12/t20241202_1165500. html,2025-06-04.
[14]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EB/OL].https://education.ec.europa.eu/focus-topics/digital-education/action-plan,2025-06-04.
[15]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Explore the Australian Cuiculum,Version 9.O[EB/OL].https://v9.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action-curriculum-menu,2025-05-26.
[1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EB/OL].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19/content_5732695.htm,2025-05-26.
[19]South Australia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Digital Strategy 2023 to 2O26[EB/OL].https://www.education.sa.gov.au/department/strategies-and-plans/digital-strategy-2023-2026,2025-05-26.
[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兩項指南助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EB/OL].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5/content_7023810. htm,2025-05-26.
[22]UNESCO.Six pilar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 commonframework [EB/OL]. https://unesdoc.unesco. org/ark:/48223/pf0000391299,2025-06-16.
[23]中國青年報.丁薛祥出席 2025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式并致辭[EB/OL].https://zqb.cyol.com/pc/atachment/202505/15/adb79f8f-7252-4ba7-a842-e4c888775dbf. pdf,2025-05-26.
「25]教育部.未來課堂驚艷亮相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EB/OI].httn·//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5/2025_zt06/mtbd/202505/t20250519_1191134.html,2025-05-26.
[26]中國日報網.武漢理工大學發布AI校長助理2.0[EB/OL].https://hb.chinadaily.com.cn/a/202504/01/WS67ebe56ea310e29a7c4a73db.html,2025-05-26.
[27]GOVTECH Singapore.AI in Education:Transforming Singapore’s EducationSystem with Student Learning Space[EB/OL].https://www.tech.gov. sg/media/technews/ai-in-education-transforming-singapore-education-system-with-student-learning-space/,2025-05-26.
[28]UNESCO.Global Learning House[EB/OL].https://globaleducationcoalition.unesco.org/global-learning-house,2025-05-26.
[29]人民日報.微鏡頭|習近平: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EB/OL].https://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4LmE5qcjONZ,2025-05-26.
[30]郭慶,吳砥.國際視野下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倫理風險與治理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25,47(1):56-64.
作者簡介:
吳砥: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與政策規劃、師生數字素養監測與評估。
馮倩怡: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與政策規劃。
尉小榮:高級實驗(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戰略與評估。
PolicyPriorities,KeyCharacteristics,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New Phase of Digit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2O25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Wu Di1,Feng Qianyi2, Yu Xiaorong
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Baseof the Ministryof Education (Huazhong),Wuhan ,Hubei
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 Hubei
Abstract:nrcetyars,eeofietiicdtolocalvoutonadidustraltafoatonsndlyufo itllgenceissapingkowledgeproductionwhilemetavese-basedclasroomsarebeakingtheboudarsoftimeandsaceDigital technologiesarebrigngpreedentedposibliiesforucatioalefoanddevelopetAgaisttisackdrophina’so EducationassesullyodsofteWoigialucatioCfereesiopagatiAte closingcereoftWorldiitalEucatiooeceteitpeoartEucaiialleleasdak thetransitionofdigitaleducationitoanewstagecharacterizedbysarteducation.Inthisewphasepolicyprioritishaveshiftedtoward optiizingteitalucatiooteacinducatioallcatiosablingersolidleaigs,promotirie education,tregthgatoeaesgialtidurityddainloaloeratiodngaleey characteristicptdelal towardthedisouioofidsaceoudasitacgnddepegrfoatioofucatioaundgad digitaeducatillleogoutfiucatiisalitd open—ensuring the benefits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reach all of humanity.
Keywords:digital education;smart education;digital techn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收稿日期:2025年6月13日責任編輯:宋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