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57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同時發展的當代語境下,學前教育領域正經歷著文化自覺的深刻轉向。《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將地域文化資源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這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齊文化作為軸心時代華夏文明的重要構成,其蘊含的實踐理性與創新精神,與《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倡導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原則具有內在一致性。當前研究多聚焦于傳統文化元素的表層應用,缺乏對文化精神內核的教育轉化。所以在齊文化背景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需深入探索齊文化的精髓,挖掘其與現代學前教育理念的契合點。同時,通過讓幼兒親身體驗齊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幼兒奠定基礎。
一、齊文化概述:教育轉化的價值基點
齊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脈絡清晰可辨,肇始于姜太公的治國方略。以“因其俗,簡其禮”為核心思想開啟齊文化的大門,使此文化體系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生根發芽。隨著時代的發展,齊文化在管仲改革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其教育思想更是獨樹一幟,呈現出三大鮮明的特征。第一,實踐導向的知識觀。此觀點突破傳統儒家“君子不器”的認知局限,提出“士農工商”四民教育體系,將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齊文化中,教育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強調“審時度勢”的實踐智慧。如《管子·牧民》所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此觀點凸顯漸進式培養理念,強調教育應如種植樹木般,需耐心澆灌,方能茁壯成長。第二,辯證思維的培養范式。在稷下學宮,學者通過“期會爭鳴”的教學方式,圍繞各種命題展開辯論,如“白馬非馬”等,以此培養邏輯推理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與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中的“認知沖突”機制不謀而合,強調通過辯論和沖突來促進思維的深化和發展。在齊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第三,技術美學的啟蒙意識。在《考工記》中,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則,此原則不僅體現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利用,更蘊含STEAM教育所需的跨學科思維。在齊文化中藝術與科技、自然與人文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技術美學觀念。這種觀念為后來的教育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為構建“做中學”課程模式提供了歷史文化根基。
二、齊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向度
1.文化認知的具身建構價值
齊文化物質載體的多模態特征,不僅體現在其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上,更在于這些形式與幼兒認知方式的天然契合。幼兒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習方式以“知覺一動作”為主,即通過直接的感知和動手操作來理解世界。齊文化的物質載體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幼兒此學習規律。通過讓幼兒親手觸摸齊文化相關的物品,觀察其紋理、形狀和色彩,甚至嘗試模仿古人的制作工藝,幼兒可以在親身體驗中逐步構建對齊文化的認知框架。這種具身化的學習方式不僅加深了幼兒對文化的理解和記憶,還促進其感知覺和動作技能的發展。
2.思維品質的辯證培養價值
齊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許多關于辯證思考的經典故事和理念。這些故事和理念經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幼兒的積極參與,可以被巧妙地轉化為幼兒能理解并親身實踐的活動。在模擬的歷史情境中,幼兒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各種立場和選擇。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事物的多面性。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幼兒逐漸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培養出初步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對于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齊文化中的辯證思考理念與高瞻課程中的“計劃一行動一反思”循環不謀而合,強調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性,鼓勵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和改進。通過與齊文化中的辯證思考理念相結合,幼兒可以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中自由翱翔,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3.文化創新的啟蒙奠基價值
齊文化中的變革觀強調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創新,這種觀念對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齊文化中的歷史案例進行童趣化改編,以幼兒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兒在這些故事中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還能從中汲取靈感,學會在面對問題時敢于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這種文化創新的啟蒙奠基價值,不僅與“傳統一創新”張力理論相契合,還為幼兒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動態的視角。幼兒將不再僅被視為文化的接受者,而是被視為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三、齊文化背景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1.文化符號的三重解碼機制
在齊文化背景下,構建“物態一制度一精神”的文化分析框架,全面解碼齊文化符號。
在物態層,設計“齊地農具演變”的科學探究項目。通過對比古代的耒耜與現代農機具,幼兒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技術的進步,還能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勞動工具的演變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例如,幼兒在觸摸到粗糙的耒耜木柄和光滑的現代塑料手柄時體會其區別。
在制度層,創設“稷下小講堂”的角色游戲,模擬古代的議事規則。幼兒穿上古裝,扮演齊國的官員和百姓,通過模擬議事過程,幼兒學習到古代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決策方式。如幼兒圍繞是否修建水利設施展開辯論,各抒己見,有的提出要重視農業發展,有的則擔心工程耗資巨大。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齊國的制度文化,還鍛煉了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在精神層,通過“管仲拜相”的皮影戲,向幼兒傳遞選賢任能的價值觀。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觀看過程中,幼兒被管仲的智慧和齊桓公的英明所吸引,對選賢任能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藝術形式使幼兒能理解并傳承齊國重視人才、尊重智慧的精神文化。
2.探究循環的PIRK模型構建
為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設計“問題(Problem)一調查(Investigation)—表征(Representation)—知識建構(Knowledgebuilding)”的四階探究循環模型。
在問題生成階段,利用“齊納魯編”的實物對比,引發幼兒對材質的探究興趣。例如,當幼兒觸摸到細膩的齊納和粗糙的魯縞時,其好奇心被激發,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兩種布料會有如此不同的觸感?”
在實地調查階段,組織幼兒參觀絲綢博物館,并記錄下其觀察到的纖維特性。在博物館中,幼兒通過顯微鏡觀察不同布料的纖維結構。通過這樣的實地調查,幼兒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觀察和記錄的能力。
在多元表征階段,鼓勵幼兒用圖畫、積木搭建等方式表達對所學知識的認知。例如,用積木搭建古代農具的模型,并向同學詳細解釋耒耜的工作原理。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知識整合階段,指導幼兒制作“布料屬性對照表”,幫助其完成經驗的系統化。幼兒在表格中記錄了不同布料的名稱、來源、用途等信息,并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出布料的特性。基于這樣的知識整合活動,幼兒不僅學會如何整理和分析信息,還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
3.環境創設的“文化腳手架”支持
在探究性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環境創設的“文化腳手架”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支持體系是依據布朗的分布式認知理論構建的,主要包括物理層、符號層和人際層三級支持系統。
在物理層,設置仿古的情境體驗區,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在這里,幼兒可以穿上古裝,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商人、工匠、農民等,仿佛穿越到了齊國古代的市集。可以在這里體驗古代市集的熱鬧與繁華,通過買賣、交換等活動,學習到古代的經濟交易方式。這樣的體驗讓幼兒對古代生活有了直觀的感受,還鍛煉其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符號層,開發齊文字符卡牌配對游戲,以游戲化的方式讓幼兒在玩樂中學習齊國的文字。這些卡牌上印有齊國的文字符號,幼兒需要通過配對游戲來認識和學習這些文字。在游戲中,幼兒會興奮地發現某些字符與現代漢字的相似之處,這種發現使其對學習齊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樣的游戲中,幼兒可以更加扎實地記住齊文字,還對齊國的語言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為進一步學習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人際層,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魯班鎖”工作坊活動。魯班鎖是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通過拼裝不同形狀的木塊,可以鍛煉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工作坊中,“非遺”傳承人向幼兒展示魯班鎖的制作過程并講述魯班的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和技藝展示能激發幼兒對傳統技藝的興趣,不僅親手制作魯班鎖,還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4.家園共育的“文化反哺”路徑
設計“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項目,該項目致力于搭建家庭與幼兒園之間文化互動的橋梁,讓傳統文化在親子互動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在祖輩口述齊地民俗故事的環節,老人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角,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講述齊國的傳說和歷史。這些故事不僅讓幼兒對齊國的歷史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父輩示范傳統游戲玩法,則是項目中的又一亮點。父母親自上陣,教幼兒玩一些傳統的齊國游戲,如“九連環”“七巧板”等。這些游戲不僅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幼兒創編現代文化劇目,則是項目中的創新之舉。幼兒將自己對齊文化的理解融入現代劇目中,創作出既有傳統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小劇本。通過角色扮演和故事情節,生動地展現齊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樣的創作活動不僅鍛煉幼兒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還加深其對齊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使其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通過這樣的“三代同堂”文化傳承項目,成功構建文化傳遞的“雙向互動”模式。這種模式突破單向灌輸的局限,讓傳統文化在親子互動中得以生動傳承和發展。同時,也促進家園共育的深人實施,讓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5.發展性評價的CIPP模型應用
教師可以采用CIPP模型,從情境(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成果(Product)四個維度入手。
在情境評價方面,注重文化資源的適宜性,使課程內容與齊文化緊密相關。例如,對幼兒園周邊的文化資源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和教育價值的文化元素,將其巧妙融入課程中,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接觸到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還能深刻感受到齊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輸人評價方面,關注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為提高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齊文化培訓,邀請專家為其講解齊國的歷史、藝術、民俗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樣的培訓,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使其學會如何將齊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過程評價方面,通過觀察量表來記錄幼兒的探究行為,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性。設計詳細的觀察指標,包括幼兒的參與度、探究深度、合作能力等,這些指標能全面反映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通過這樣的觀察記錄,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從而確保探究活動能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在成果評價方面,通過分析幼兒的作品來評價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鼓勵幼兒將對齊文化的理解融入繪畫、手工、戲劇等作品中,通過這些作品來展示其對齊文化的認識和表達。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直觀地看到幼兒的學習成果,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來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
綜上所述,齊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融入,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認知、思維品質和文化創新的啟蒙,還通過具體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如文化符號的三重解碼機制、探究循環的PIRK模型構建、環境創設的“文化腳手架”支持、家園共育的“文化反哺”路徑以及發展性評價的CIPP模型應用,為幼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幼兒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逐步構建對齊文化的認知框架,培養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齊文化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在于對現代教育創新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可以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教育支持。
參考文獻:
[1]李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問題與策略》,《教育觀察》2024年第18期。
[2]程熙榮、吳巧丹《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極目》2024年第3期。
[3]張紅《中國傳統文化對幼兒園美育課程的滲透和應用》,《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0期。
[4]李岑、張美霞《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價值及策略》,《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5]凌曉俊、曹英《幼兒園生成式探究性主題課程的建構與實施》,《學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