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03
在新教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如仁愛、忠誠、孝順等,這些美德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為具有民族情懷與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少年。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強化民族文化認同,奠定文化自信基石
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的靈魂。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堂這一載體,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詩詞歌賦、哲學思想等融人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心靈深處與民族文化產生了共鳴,從而對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會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輝煌成就與偉大貢獻,這種認識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為民族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同也會使學生更加珍惜民族文化,承擔起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
2.培養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與人文精神,比如,詩詞中的意境美、書法中的線條美、繪畫中的色彩美等,這些美學元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與審美創造能力。通過語文課堂融人傳統文化教學,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學作品與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更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與道德觀念。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與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與深厚的人文素養。
3.促進思維發展與創新能力培養,激發潛能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與科學方法,這些思想與方法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與啟示。通過語文課堂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蘊含深刻哲理的傳統文化故事與寓言,這些故事與寓言往往以簡潔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情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與規律。學生在學習這些故事與寓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運用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智慧與方法也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有益啟示,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潛能。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融合經典誦讀,領略文化韻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挑選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經典作品,可以將經典詩詞、文言文等傳統文化精髓融入日常誦讀活動,設計多樣化的誦讀形式。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經典作品,使學生深刻體會文本的韻律美與意境美,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簡短而富有哲理的文言文故事,講述了王戎在路邊看到李子樹果實累累卻無人采摘,從而推斷出李子必定苦澀的故事。這篇文章不僅語言精煉,情節生動,還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篇文章,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韻味。通過領讀、齊讀、分組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和節奏感。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文章背景,講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風貌、人物特點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所蘊含的哲理。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思考王戎為何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及這個故事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他們在閱讀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開展一系列拓展活動,如編寫劇本進行角色扮演、創作相關主題的繪畫作品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2.情境模擬教學,體驗文化情境
情境模擬教學通過模擬真實的文化場景,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精心創設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情境,并借助角色扮演、場景再現等互動手段,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其提供了一個在輕松愉悅氛圍中探索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講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從古代飛天夢想的實現到現代航天科技的飛躍,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通過情境模擬教學,可以將這一歷史進程生動再現,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飛天神話,比如嫦娥奔月、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等,以此作為情境模擬的背景知識鋪墊。隨后,設計一系列角色扮演活動,比如,讓學生分別扮演古代天文學家、現代航天科學家、航天員等角色,通過對話、表演等形式,模擬從古代對星空的向往到現代航天技術的突破過程。在模擬過程中,學生可以親手制作簡易火箭模型,模擬發射過程,體驗航天科技的魅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比如,播放航天發射的震撼視頻、展示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片段等,進一步增強情境的真實感和感染力。通過這些直觀、生動的情境模擬,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還能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勇于探索、不解追求的民族精神。
3.文化主題研討,深化文化理解
文化主題研討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等形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認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借花生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特點,傳達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深刻道理。這一文章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頌揚,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在組織文化主題研討活動時,教師可圍繞“花生精神與中華傳統美德”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活動初期,教師先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內在品質。隨后,分組讓學生圍繞“花生精神在現代社會的體現”進行研討。各組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搜集相關資料,探討花生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行各業中,比如,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教師的默默耕耘等。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還促進了其對社會現象的思考與理解。在全班交流環節,各組代表上臺分享研討成果,通過生動的案例與深刻的見解,展現了花生精神在不同領域的具體體現。教師適時引導,將花生精神與中華傳統美德如勤勞、樸實、奉獻等相聯系,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將花生精神融入日常行為中,比如,通過志愿服務、幫助他人等實際行動,踐行傳統美德,傳承民族精神。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深化。
4.跨學科整合,拓寬文化視野
跨學科指的是超越某個單一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更多學科的知識創造活動。通過將傳統文化教學與音樂、美術、歷史等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可以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的交融與互動,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學術領域中全面、深人地了解傳統文化。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綜合、全面的學習體驗,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牛郎織女》,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價值,還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愛情、家庭、忠貞等美好品質的向往與追求。在跨學科整合教學中,教師可將《牛郎織女》的故事與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相結合,設計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在音樂學科方面,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與《牛郎織女》相關的傳統音樂作品,比如,民間戲曲、民歌等,感受其獨特的旋律與韻味。通過音樂創作或改編活動,學生可以嘗試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用音樂表達對這一傳說的理解與感悟。在美術學科方面,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牛郎織女》主題的繪畫或手工藝創作。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畫筆或雙手,再現故事中的經典場景或人物形象,比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浪漫畫面,以此加深對故事情感與意境的體會。在歷史學科方面,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牛郎織女》傳說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比如,古代社會的婚姻制度、民間信仰等。通過歷史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學生可以了解這一傳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與傳承,感受其跨越時空的魅力與生命力。
5.組織文化實踐活動,強化文化體驗
文化實踐活動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同。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參與、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夏天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寓意著生命的活力與成長的力量。在組織文化實踐活動時,教師圍繞“夏天的成長與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設計一系列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農田、果園或植物園,親身體驗夏日的農耕文化。在參觀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農耕工具的使用以及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獲過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搜集與夏天相關的古詩詞、民間故事或傳統習俗,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夏至的吃面習俗等,通過朗誦、講述或表演等形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教師還可以可鼓勵學生結合《夏天里的成長》一文,創作與夏天相關的藝術作品,展現夏天萬物的生機與活力。學生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與對自然的熱愛,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
6.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借助多媒體、動畫視頻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可以將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這一創新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也提升了教學效果,使傳統文化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同時,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主動尋找和獲取傳統文化知識,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他們的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養成。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描繪了威尼斯這座水城的獨特風情,通過小艇這一載體,展現了威尼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通過講解和板書來傳授課文內容,這種方式缺乏直觀性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將威尼斯的風光、建筑、文化習俗等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比如,通過播放威尼斯的實景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水城的魅力。這些生動的視覺材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動畫視頻來呈現威尼斯小艇的行駛過程和威尼斯人民的生活場景。動畫視頻具有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情節連貫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通過觀看動畫視頻,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構造、功能和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除了利用多媒體和動畫視頻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搜索引擎查找與威尼斯相關的資料,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主動尋找和獲取傳統文化知識,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還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養成。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民族精神的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使其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自信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莫依婷《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
[2]樊軍《淺析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苑教育》2021年第4期。
[3]張培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淺析》,《讀寫算》2021年第35期。
[4]趙煥改《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學周刊》2021年第15期。
[5]吳深煌《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考試周刊》2020年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