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60
游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游戲能極大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因此,幼兒園必須重視游戲的獨特作用,合理開展游戲活動。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不僅能讓幼兒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在生活和游戲中滲透社會性、文化性的教育內容”。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融合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山東地區自古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據統計,截至2021年,山東共有2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涵蓋了民俗、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等多個門類。這些文化瑰寶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如何將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融人幼兒園游戲活動,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的課程開發,值得深人研究。
一、幼兒園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豐富游戲內容,提高幼兒興趣
傳統文化是一座寶藏,其中不乏游戲的素材和靈感。傳統節日習俗、經典民間故事、特色手工技藝等,都可以轉化為有趣的游戲資源。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游戲,能創設新奇有趣的游戲情境,帶給幼兒耳目一新的體驗。以泥塑、剪紙為主題的手工游戲,能讓幼兒在塑形剪裁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以經典童話為藍本的表演游戲,能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領略傳統故事的風采。教師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寓教于樂的特色游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2.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培養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力量源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文化面臨傳承困境。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讓幼兒從小耳濡目染,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幼兒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勤勞智慧、忠孝仁愛等價值理念,對幼兒品德培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參與傳統文化主題游戲,幼兒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鍛煉幼兒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許多傳統游戲和手工藝不只是兒童的娛樂消遣,更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對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比如傳統手工游戲,如制作燈籠、剪紙、刺繡等,這些看似簡單的游戲,對幼兒手指靈活性、手眼協調性、藝術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反復練習中,幼兒精細動作能力和審美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再如傳統表演游戲,幼兒在扮演各色人物、練習對白和動作時,語言表達能力、肢體協調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都能得到鍛煉。
4.傳播優秀價值觀,涵養心靈素質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智慧和人文關懷。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理念,如天人合一的樸素情懷,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扶危濟困的高尚情操等,對于涵養幼兒心靈素質、塑造高尚人格具有重要價值。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游戲,教師可圍繞“忠孝仁義”“知書達理”等主題,設計沉浸式的情境體驗游戲,在具體生動的游戲情節中讓幼兒感悟、學習傳統美德。
二、幼兒園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的課程構建路徑
1.動靜結合:傳統游藝融入園內游戲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教師通過講述游戲背后的故事、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設置模擬場景等方式,將幼兒帶人游戲的情境中。將傳統游藝融入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能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一方面,幼兒在掌握游戲技能的過程中,運動能力得到鍛煉,手眼協調、平衡控制等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傳統游藝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游戲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師要合理設置游戲規則和目標,將競爭、合作、趣味、挑戰融為一體,激發幼兒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注重挖掘傳統游藝的文化底蘊,通過講故事、看圖片、聽音樂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游戲的來龍去脈,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身心愉悅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鎮的特色民間藝術,制作工藝獨特,色彩豐富,題材廣泛,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教師可以將木版年畫引入幼兒園美術游戲活動中,帶領幼兒探索這一傳統工藝的奧秘。首先,教師可以展示各種年畫樣品,引導幼兒觀察色彩搭配、圖案構成,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接著,教師演示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如雕刻版板、調制顏料、刷印成品等,讓幼兒直觀感知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在游戲環節,可以發動幼兒動手嘗試,在空白宣紙上用彩色顏料繪制年畫,感受色彩魔力;或提供雕刻工具,在泡沫板上刻制簡單圖案,體驗版畫創作樂趣。游戲過程中,教師要介紹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歷史,幫助幼兒了解年畫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感悟蘊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髓。
2.聲形兼備:戲曲歌謠融入音樂游戲
山東地區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戲曲、曲藝,如柳琴戲、呂劇等,這些藝術形式以鮮明的地方特色、質樸動聽的曲調、通俗易懂的歌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將戲曲歌謠引人幼兒園音樂游戲活動,對培養幼兒音樂素養、激發文化興趣大有裨益。一方面,幼兒在學唱戲曲小調、模仿角色動作的過程中,節奏感、音準、音色等音樂能力得到訓練,肢體協調性、表現力也得到發展;
另一方面,優秀戲曲歌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價值理念,其中蘊含的孝悌忠信、仁愛友善等思想,對幼兒品德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精心編創、改編戲曲歌謠,使其旋律簡單易唱、歌詞淺顯生動,符合幼兒的接受特點。在教學時,要注重聲形并茂,引導幼兒邊唱邊表演,在角色代入中感悟歌詞意境、體會曲調韻味,獲得全面發展。
沂蒙小調是流行于山東沂蒙山區的民歌形式,曲調明快、朗朗上口,反映了當地人民質樸的情感和昂揚的斗志。教師可以改編沂蒙小調《唱支山歌給黨聽》,融入音樂律動游戲。一方面,帶領幼兒學唱歌曲,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赤膽忠心;另一方面,引導幼兒即興創編舞蹈動作,表現歌曲意境。在歌舞表演中,幼兒的節奏感、協調性、想象力等得到發展,愛黨愛國的情感也得到升華。此外,教師還可以講述沂蒙小調的發展歷程,幫助幼兒了解其在革命戰爭年代激勵斗志、宣傳黨的政策的重要作用,感悟先輩用音樂文化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力量的崇高精神,增強文化傳承意識。
3.巧手匠心:手工技藝融入區角游戲
山東地區是國內手工藝大省,素有“泥塑之鄉”“剪紙之鄉”的美譽,泥塑、剪紙、刺繡、核雕等特色手工藝享譽國內外。將這些手工技藝融入幼兒園區角游戲,能豐富游戲內容,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探索創造空間。一方面,幼兒在模仿操作、創意制作的過程中,手指靈活性、手眼協調性、空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等得到鍛煉,智力得到啟迪;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學精神,體現著民間藝人的巧思妙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教師要精心設計制作流程,將識圖、選材、制作、裝飾等環節巧妙穿插,引導幼兒在操作探索中掌握技能、感悟美好;同時,要注重挖掘手工藝背后的文化底蘊,通過欣賞優秀作品、聆聽匠人故事等,讓幼兒領略傳統手工藝的非凡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濰坊風箏享譽中外,是山東省的特色手工技藝之一。教師可以在美工區投放風箏制作材料,如彩紙、竹篾、線軸等,引導幼兒嘗試制作風箏。在剪裁、粘貼、綁線的過程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得到鍛煉,藝術想象力、空間構建力也得到提升。制作完成后,教師還可帶領幼兒到戶外放飛風箏,在奔跑、吶喊、追逐中感受風箏游戲的樂趣。同時,教師要注重拓展幼兒視野,講述風箏的發明過程和文化內涵,幫助幼兒了解風箏在古代曾用于軍事偵察、科學實驗等,感受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欣賞國內外各式風箏的造型,感受不同地域風箏文化的異彩紛呈,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包容性。
4.沉浸體驗:民俗活動融入主題游戲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幼兒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幼兒為主體,要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選取幼兒感興趣的傳統主題內容,這就意味著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尋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生活的連接點,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貼近生活。山東省的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祭孔、趕集、廟會等習俗活動,遍布城鄉、富有特色。將這些民俗活動融入幼兒園主題游戲,能為幼兒創設沉浸式體驗情境,在參與體驗中感知習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一方面,傳統習俗活動具有情節性和儀式感,蘊含著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在情景模擬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有助于培養幼兒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品格;另一方面,春種秋收、祭祀慶典等習俗寄托著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著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樸素情懷,引導幼兒在角色代人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精心設計游戲情節,利用服飾、器具、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營造沉浸氛圍,提供親身參與、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悟,提升綜合素質;同時,要注重引導幼兒思考習俗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幫助幼兒建立整體的文化觀念,激發傳承弘揚的自覺性。
祭孔大典是尊崇孔子、弘揚儒家文化的重要儀式,在曲阜等地沿襲千年、廣泛流傳。教師可以圍繞祭孔設計主題游戲活動,精心布置仿古場景,投放漢服、禮器等材料,讓幼兒通過分飾祭官、樂舞等角色,親身參與隆重的祭祀儀式。在鄭重其事的念祝文、行跪拜、奏樂舞等環節,幼兒能感受到傳統禮儀的神圣莊嚴,體會到對圣賢的崇敬之情。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引導幼兒討論感受,了解祭孔蘊含的尊師重教、崇德向善等思想,幫助幼兒理解孔子“有教無類”“學而不厭”等教育理念,激勵幼兒勤學修德、立志成才。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圖片、視頻等介紹孔廟、孔府的歷史變遷,感受曲阜厚重的文化積淀,引導幼兒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5.寓教于樂:曲藝故事融人表演游戲
將曲藝故事改編成游戲劇本,融入幼兒園表演游戲,既能豐富游戲內容,又能寓教于樂,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一方面,曲藝中的《三娘教子》《珍珠塔》等經典劇目,展現了善良、正直、勇敢等美好品質,有助于培養幼兒健康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生、旦、凈、丑等曲藝行當塑造的喜怒哀樂、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幼兒掌握豐富的表情動作和語言表達,提升表演能力。教師要注重選材改編,精選蘊含教育智慧、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以游戲為載體融入教學,讓高雅藝術走進幼兒園、飛入尋常百姓家;要重視過程引導,鼓勵幼兒自主分工、合作表演,在探索創新中學會表達、學會合作,實現全面發展。
呂劇是流行于山東中部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其中“姐妹易嫁”的故事廣為傳頌,展現了骨肉親情、手足之情的真摯動人。教師可以改編該故事,創設“新嫁娘回娘家”的表演情境,引導幼兒分飾新嫁娘、姐姐、父母等角色,通過游戲對話展現人物的喜怒哀樂。如姐姐得知妹妹遠嫁他鄉,依依惜別、不舍分離等。幼兒通過分飾角色、模仿對白,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懂得手足情深、父母恩重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師在指導表演時,可結合呂劇表演特點,引導幼兒模仿水袖、走臺步等程式化動作,感受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幼兒欣賞呂劇表演,了解呂劇曾在抗日戰爭期間發揮宣傳作用的歷史,感悟曲藝家的愛國情懷,激發幼兒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幼兒園游戲活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幼兒園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將其融入幼兒園游戲,創新游戲形式和內容,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讓幼兒從小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游戲是幼兒最喜愛、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以游戲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符合幼兒身心特點,寓教于樂、潤物無聲,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理想途徑。
參考文獻:
[1]李燦《幼兒園課程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路徑探索—以“傳統游戲,歡樂童年”民間游戲活動為例》,《考試周刊》2025年第3期。
[2]陸欣怡《傳統民間游戲文化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思與行》,《三角洲》2025年第1期。
[3]梁艷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策略研究》,《教師》2025年第1期。
[4]孫英園《幼兒園教師在課程游戲化中融合傳統文化的評價指標構建》,《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