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07
數學在人類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大量智慧。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當中,既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更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本土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底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濃厚興趣。二者的融合對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的價值
在知識傳承和擴展的向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數學知識體系。《九章算術》中涉及的分數運算和方程解法等古代數學成就,在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源頭和補充作用,這些傳統數學知識因其特殊的呈現方式和思維邏輯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另一種視角和深度。學生在接觸這些久遠而又深刻的數學智慧后,對數學概念、原理的認識已不囿于現代教材單一的解讀,而能在歷史的線索中尋找發展的軌跡,由此開闊知識視野,建構更立體、更多元的數學知識架構。如對古代度量衡制度的認識,可以使學生了解現代計量單位發展變化的情況,深化對長度、重量和面積概念的認識和運用。
就思維能力發展而言,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對于學生思維具有顯著的啟發作用。傳統的數學思維注重辯證、整體和邏輯推理。例如我國古代“出入相補”的原則就反映出直觀、深刻的幾何思維,即以圖形的劃分和拼接論證幾何定理。該思維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空間想象、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將該原則引人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對幾何問題進行不同視角的思考,打破常規思維限制,學習利用直觀圖形和邏輯推理等多種方式進行解題。同時,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如“陰陽互補”“化歸思想”等,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面對復雜數學問題時,學習用辯證思維去分析和解決,促進思維靈活敏捷。
在文化素養和情感態度塑造維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啟蒙的一種重要方式。數學已經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了,它更是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學生通過對古代數學成就進行研究,可以體會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進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比如祖沖之在精確計算圓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顯示出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學生知道了這個歷史事實,心中就涌起對前人的崇敬和對民族文化的喜愛。這一情感體驗將遷移至數學學習態度之中,引發其學習興趣和動力,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繼而對數學學科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積極情緒,從而為學生一生的學習打下扎實的情感基礎。
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的因素
教師素養是關鍵要素。教師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著教師是否能夠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發掘和應用于教學之中。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才能準確把握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之間的契合之處,才能在教學環節中自然流暢地融合傳統文化。比如在對數學概念進行解釋時,教師可參考古代數學典籍的有關論述以古證今,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但是,若教師本身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則很難將其有效地滲透到教學當中。教師既要熟知古代數學的知識系統,又要有一定的文化解讀能力,并能把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學生,這就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有了更高要求。
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教材作為教學的首要依據,若能在教材中系統安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知識相融合的部分,則會對教師教學起到強有力的輔助作用。比如將古代數學故事、經典算題和傳統數學游戲板塊恰當地穿插到教材之中,并確定教學目標和建議,教師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在制定課程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合理地分配傳統文化的份額和時間。課程設置太過緊湊的話,教師們也許很難全面地開展傳統文化教學;而若設置太松,則會影響整個數學教學進度。為此,數學教學大綱有必要對傳統文化的融入要求和標準做出明確的規定,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課程計劃來保證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機融合。
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特定階段,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可采取更直觀、更形象化的方法,比如通過傳統數學游戲和簡單數學故事,使其對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但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可適當地介紹一些比較復雜的古代數學問題和理論,并引導其深人探討和思考。若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有可能使學生產生迷茫或者枯燥乏味的情緒,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夠讓傳統文化真正扎根于小學數學課堂,推動學生全面成長。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方法
1.以史為鑒,追溯數學的源頭
小學數學課堂上,以史為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回溯數學之源,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體會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以“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首先介紹一些中國古代建筑的對稱美例子,比如故宮宮殿布局等,表現出它左右兩部分對稱時的威嚴和協調,使學生對對稱這一概念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然后敘述古代數學家關于軸對稱圖形研究的歷史,例如中國古代銅鏡的制作、工匠巧用軸對稱原理等,使得銅鏡中的圖形勻稱而精致。在課堂實踐環節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折出一些傳統剪紙中的簡單圖形,比如蝴蝶和雙喜,這類圖形屬于典型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在折疊過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對稱軸在其中的地位與功能,并深刻認識到軸對稱圖形具有沿對稱軸方向對折時圖形完全吻合的特點。這種教學方式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便于學生掌握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歷史的濃厚興趣,從而感受數學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組織活躍數學思維的傳統游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游戲,能給課堂帶來生機,活躍學生數學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數學知識,促進數學應用能力和思維敏捷性的發展。
以“小數乘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導入傳統“算籌游戲”。在中國古代,算籌是一種用于計算的工具,其數字是通過一根根縱向和橫向排列的小棍來表示的。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算籌計數的方法及其歷史背景,并演示了古人是怎樣利用算籌來做乘法運算的。再結合算籌游戲和小數乘法設計游戲規則。如教師給出幾個小數乘法問題,請學生利用算籌進行模擬計算的過程。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要考慮怎樣把小數變成算籌表示和怎樣按乘法規則操作,這樣既能讓學生對小數乘法算理有更深刻的認識,又能鍛煉學生手眼協調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經典名著感悟數學道理
經典名著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智慧,把這些智慧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使學生體味名著之余感悟數學之理,促進數學閱讀和理解能力的發展,養成以數學眼光去觀察世界,以數學思維去分析問題的習慣。
以“多邊形面積”這一教學主題為背景,教師可以將《九章算術》這本經典之作納入教學內容。在《九章算術》這本書里,詳細描述了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例如“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步”。“方田”在此指長方形的田,計算面積的方法為長乘以寬。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九章算術》一書在數學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其次要指導學生通讀有關篇章,了解古人關于長方形面積運算的提法。然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類比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來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其他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如通過對平行四邊形進行長方形的切割和補全,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符合《九章算術》中把未知變成已知的數學思想。教師也可組織學生探討名著中數學方法同現代數學教學方法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發展過程及數學思想的繼承,從而深化對多邊形面積的認識與把握,還能發展學生數學文化素養。同時,像“七巧板拼圖游戲”同樣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七巧板是用七塊板拼接而成的一種可以拼出多種造型的板材。教師可讓學生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多邊形,然后計算這些多邊形的面積,進而引出“多邊形面積”教學。學生拼圖時需要對圖形進行形狀、邊長以及角度的觀察,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幾何直觀,也為之后學習多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打下了基礎。
4.民俗工藝與觸摸數學的形態
民俗工藝中有著大量的數學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民俗工藝可以使學生在接觸民俗工藝時,對形狀和結構有一個直觀的感知,深化對數學知識理解和記憶,傳承民俗文化和數學文化。
以“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介紹我國傳統剪紙藝術團花剪紙。團花剪紙是在圓形的基礎上,經過折疊和裁剪而創作出來的一種精致對稱圖案。教師上課時出示團花剪紙,指導學生觀察圓形的中心位置和由圓形發展為多種對稱圖形的過程。學生可自己動手試著做一些簡易團花剪紙,一邊折圓形紙張,一邊體會圓形的半徑、直徑特征和圓心位置的判定。在裁剪時,要深入理解圓形曲線與其他形狀如圓形、扇形、三角形等在組合時的相互關系,以及如何巧妙地結合它們來創造出色彩斑斕的圖案。通過和民俗工藝一一團花剪紙的近距離接觸,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圓的概念、本質及其在幾何圖形上的獨特之處,還欣賞到傳統民俗工藝所蘊含的數學之形及藝術魅力,促進他們對于數學與傳統文化的雙重熱愛。
5.在詩詞歌賦中尋找數學的韻致
將詩詞歌賦融入數學,可以使學生從充滿節奏的文學作品中尋找數學之韻,領略數學和文學的精妙關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靈活的數學思維,推動跨學科學習能力。
以“統計”教學為例,教師可引人古詩《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詩中巧用數字1至10,勾勒出鄉村田園景象。教師指導學生對詩歌中的數字進行統計分析,例如數字的出現頻率、不同數字代表的事物的數量對比等,使學生將詩中的數據信息以統計圖表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做一個柱狀圖來顯示不同數量事物的分布情況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收集其他含有數字的詩詞,進行類似的統計活動,分析詩人在創作中對數字的運用規律與意圖。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詩詞韻律美的同時,學會用統計方法進行數據處理,挖掘文學作品中潛在的數學韻味,認識數學對描述、分析現實世界的重要性,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思維方式。
6.通過傳統節日發掘數學的趣味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蘊藏著大量數學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人傳統節日,可以挖掘其中的數學之趣,使學生在快樂的節日氛圍下感受到數學魅力,促進數學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也強化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以“百分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日春節來教學。在春節時,各大商場經常會推出各式各樣的促銷活動,例如“打八折”和“滿200減50”之類的優惠。教師可創設購物情境,要求學生算出商品折扣后的售價,了解折扣和百分數的關系。例如,一件原價500元的衣服,打八折后的價格是 500×80%=400 元。通過這一運算,可以使學生對百分數在實踐中的運用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時,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對百分數在各種促銷方式下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哪種促銷方式更為經濟實惠,從而使學生對購物情境下百分數的概念及含義有一個深刻認識,體驗數學對消費決策的重要意義,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在傳統節日情境下感受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和價值。
綜上所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是對教育發展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通過各種途徑把傳統文化元素引人教學當中,可以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沉浸到傳統文化海洋之中。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更能讓傳統文化植根于新一代的頭腦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育進行深度結合,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王培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教學的機制探索一以甘肅省蘭州市火星街小學為例》,《甘肅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
[2]李建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年第1期。
[3]應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困境與策略》,《中國教師》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