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檢或醫院就診時,不少人做完胸部CT檢查,看到報告上“肺間質性改變”的字樣,內心往往會涌起諸多疑惑:這究竟意味著什么?病情是否嚴重?今天,就讓我們從中醫的獨特視角出發,一同揭開間質性肺疾病的神秘面紗,探尋有效的調養之法。
什么是間質性肺疾病?
人體的呼吸過程,從口鼻吸入的空氣經過各級支氣管流入肺部,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完成氣體交換。肺泡、支氣管一般統稱為肺實質。肺間質是肺實質之間的結構,包括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等不直接參與氣體交換的結構,肺間質起連結、充填、固定、營養等作用。如果把肺看作是一面墻,肺實質好比構成墻體的一塊塊磚頭,肺間質就是磚頭之間的鋼筋水泥。
然而,當肺間質遭遇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如炎癥、纖維化等病理改變時,肺間質病變便悄然發生,進而引發間質性肺疾病。
按照臨床診療需求通常分為原發病明確的間質性肺疾病(如結節病)、環境暴露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如塵肺、過敏性肺炎)、藥物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結締組織病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相關間質性肺疾病)、特發性間質性肺炎5個類型。
因此,當CT報告上寫著“肺間質性改變”時,要警惕間質性肺疾病的發生,尤其是伴有持續咳嗽和勞力性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等癥狀時,更需重視。雖說并非所有CT顯示的“肺間質性改變”都等同于間質性肺疾病,但這就像墻面出現裂縫,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判斷及進一步的檢查,如高分辨率CT、肺功能、肺活檢等。
間質性肺疾病從“虛 $$ 瘀 $$ 痹 $$ 痿”的演變
間質性肺疾病是現代醫學的病名,在中醫傳統典籍中,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如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可將其歸屬于“肺痹”“肺痿”等范疇。中醫認為,間質性肺疾病的發生與外邪侵襲、正氣虧虛、痰瘀互結都有關系。久之,則形成了“虛 $$ 瘀 $$ 痹 $$ 痿”的演變過程,就像河道逐漸游塞,初期水流變緩(正氣虧虛),中期泥沙沉積(痰瘀互結),最終河道干涸(肺間質纖維化)。
如何通過中醫治療?
中醫醫生會綜合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信息,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穴位貼敷等。
當身體有表證時,如出現疼痛、怕冷、鼻塞流涕、體溫升高等癥狀,需用解表的方劑祛邪,如敗毒散、葛根湯。
當正氣虧虛時,若表現為咳嗽無力、氣短聲低、畏風怕冷等肺氣虛證,可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若以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熱盜汗為主要表現的肺陰虛證,則用百合固金湯養陰潤肺。
當胸悶痰多時,選用二陳湯燥濕化痰;當出現咳嗽氣短、胸悶胸痛、口唇紫紺、舌質紫暗或有癖斑時,則以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為主。除了口服,中藥還可放人特定霧化器內,通過經口吸入的方式,使藥物作用于肺部。
針灸推拿通過刺激人體穴位,調節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于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常選用肺俞、膏肓、定喘、膻中、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灸或推拿治療。
穴位貼敷是將中藥制成膏劑或散劑,貼敷于特定穴位上,借助藥物的滲透和穴位的刺激作用來治療疾病。在間質性肺疾病的治療中,常選擇在夏季三伏天或冬季三九天進行穴位貼敷,以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和減少疾病發作。
間質性肺疾病的日常中醫調養:四步守護肺部健康
一、環境避毒。中醫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自然界存在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正常氣候變化,被稱為“六氣”。當六氣太過或不及時,就會變成“六淫”邪氣,侵犯人體,引發疾病。間質性肺疾病患者肺部較為脆弱,更需注意躲避這些有害邪氣,同時避免煙霧、粉塵的刺激,保持空氣清新,戒煙,霧霾天減少外出。
二、飲食藥膳。潤肺食物藥膳:百合、銀耳、雪梨等食物具有養陰潤肺的功效。百合可煮粥,也可與10克銀耳一起燉湯;雪梨可直接食用,或做成冰糖雪梨,既能清熱潤肺,又能止咳化痰。
補氣食物藥膳:黃芪、黨參、山藥等食物有健脾益氣的功效。用10克黃芪、黨參燉雞,或用山藥煮粥,能增強身體抵抗力。
活血食物藥膳:桃仁、山楂、三七等食物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10克桃仁與100克大米煮成粥,具有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的作用。
三、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自我調養方法,通過按摩穴位,調節經絡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抵抗力。按摩時,用雙手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穴按揉3~5分鐘,每天可進行2~3次。常用穴位有:
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左右各1個。按摩肺俞穴可宣肺止咳、平喘化痰。
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穴是人體的氣會,按摩此穴位可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足三里穴是人體的保健要穴,按摩此穴位可健脾益胃、扶正培元、增強機體免疫力。
四、呼吸訓練。通過特定的呼吸方式,可調節呼吸功能,配合八段錦、太極拳、六字訣等中醫傳統功法,有助于增強肺的活力。
腹式呼吸: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放松全身。吸氣時,用鼻子慢慢吸氣,讓腹部隆起,感覺氣息充滿腹部;呼氣時,用嘴巴慢慢呼氣,腹部收縮。每次練習10~15分鐘,每天可進行2~3次。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的活動范圍,提高肺的通氣量。
縮唇呼吸:吸氣時用鼻子正常吸氣,呼氣時將嘴唇縮成吹口哨狀,慢慢呼氣,呼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長,一般為2:1或3:1。每次練習10~15分鐘,每天進行2~3次。縮唇呼吸可增加氣道壓力,防止小氣道過早閉合,改善肺的通氣功能。
當前,間質性肺疾病尚屬疑難病癥,呼吸道傳染病與肺間質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中醫通過“整體調節”展現出獨特優勢。記住關鍵四步:及時辨識CT報告、堅持規范治療、注重生活調攝、保持積極心態,正如中醫常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養護好身體的正氣,促進肺部的修復,我們終將撥開肺部的“迷霧”,重獲暢快呼吸。(據“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