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冬病夏治” 理念
三伏貼是中醫傳統療法中一種特殊的穴位貼敷法,源于其獨特的“冬病夏治”理念。“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特色。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此時人體陽氣旺盛,經絡通達,氣血充沛,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將三伏貼貼敷于特定穴位,能最大限度地祛風散寒,補益人體陽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冬病”一般指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中醫學根據“冬季易發病,夏天易緩解”和“感寒加重,遇暖減輕”的特點,將這類疾病統稱為“冬病”。其最多見于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復感冒等。
由于人體肺臟通過鼻、氣道與自然界直接相通,外界空氣的冷暖、燥濕等環境變化直接影響著肺臟功能。一旦得了肺病,肺臟的防御功能降低,鼻、氣道、肺泡等肺系組織不能耐受環境空氣溫度、濕度的變化,就很容易出現咳、痰、喘等呼吸癥狀,所以呼吸系統的疾病在冬病中最為常見。
三伏貼有特定適用人群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貼三伏貼?三伏貼有特定的適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它也不能包治百病。
貼敷三伏貼前,應讓專業的中醫醫生辨明患者體質和疾病性質,判斷能否進行貼敷。三伏貼適用于秋冬季易發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過敏性鼻炎患者,也適用于小兒、老人(60歲以上)體虛易感冒、反復咳喘(呼吸道感染)者;同時,需符合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
三伏貼不是“萬能貼”,它也有禁忌人群。對于各種發熱性疾病,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期及活動性肺結核者,咳吐黃色濃痰、咯血或易出現口腔潰瘍等內火較重者,貼敷部位的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者,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妊娠期婦女、皮膚過敏、瘢痕體質者,皆不建議進行三伏貼貼敷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不能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接受相關治療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冬病夏治”期間,不能盲目減藥、停藥,以免導致疾病加重。
取穴需準,自行貼敷不建議
從網上買三伏貼自行貼敷靠譜嗎?實際上,自行在網上購買三伏貼時,需認準外包裝上是否含有“藥準字”或“藥制字”此外,如果有夸大功效的宣傳,比如聲稱可以治療各類疾病的,需引起警惕。
三伏貼本身是一種藥物,貼三伏貼是一種醫療行為,任何藥物的使用都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保證安全。尤其是首次貼敷的患者,來院之后醫生會先給患者做一個評估,根據自身的體質、癥狀來選擇穴位。
對于呼吸系統疾病,三伏貼只需在天突、膻中、大椎、肺俞、膏育這5個穴位中選擇3個進行貼敷即可。一般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狀況進行確定,而有的穴位好找,有的不太好找準,需要醫生進行專業指導。
網上購買的三伏貼可能也有教程,但自行貼敷未必能找準穴位。因此,建議大家第一次貼敷還是爭取到醫院,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
切忌因貼三伏貼而停藥
兒童使用三伏貼有年齡限制,一般需要2歲以后開始;為避免過敏,兒童一般只需貼2~4小時。若貼敷過程中發現孩子皮膚特別癢,起了皮疹,可能是出現了過敏,就應當暫停貼敷。如果只是皮膚表面輕微發紅,屬于正常的藥物反應,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
家長第一次帶孩子到醫院貼敷時,建議貼完后先不著急回家,可在醫院多待一段時間進行觀察,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在院內得到專業處理。此外,貼敷當天應避免帶孩子去游泳,避免吃冷飲,飲食不能過于油膩。
對于老人,因其容易合并慢性基礎疾病,例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等,特別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皮膚對疼痛刺激不敏感的患者,容易出現皮膚起皰或破潰。
如果護理不當,容易繼發皮膚感染或傷口愈合困難,因此這類人群應該在醫師指導下和家人陪護下進行治療,同時建議適當縮短貼敷時間,或根據具體病情彩慎(禁)用穴位貼敷。慢性病患者需要謹遵醫囑用藥,不能因為貼敷有療效而擅自停用原本使用的藥物。
三伏貼貼敷注意事項
一、小兒、久病、體弱、消瘦者,貼敷時間宜短,并應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有無不良反應。
二、貼敷期間,避免電扇、空調直吹,以免影響藥物吸收。
三、貼敷期間,飲食不要過分油膩,也勿貪涼,宜清淡飲食,慎食海鮮、牛羊肉等。
四、貼敷時,不要做劇烈運動,以有氧輕運動為佳,推薦八段錦運動,注意防暑。
五、三伏貼白天貼敷最佳,注意皮膚反應,如局部出現癢、痛、起泡等劇烈不適反應,可提前去除膏藥,并咨詢醫生。
六、貼敷后當天可以洗溫水澡,清水洗凈即可,觀察穴貼部位的反應。
七、貼敷期間,注意避免衣服藥貼部位染色,可選擇深色類上衣。
八、貼敷期間有其他不適情況,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