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編號]10. 3969/j .issn.2095-0292.2025.04.030
理論旺盛的生命力源自于現實,脫離現實的理論黯然無光。只有從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中汲取養分的理論研究,才能真正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之問。在理論與現實合并考察的研究成果中,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慶霞撰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研究》具有鮮明代表性。該書直指表面擁有自由的現代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存境況的根源問題,并基于馬克思異化理論對該問題進行系統討論。通過深度解讀異化理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現實維度之間的關系,該書明確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指向不僅在于資本主義壓抑性文明極端異化的本質,更在于非壓抑性文明重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總體而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研究》一書是經典理論與現實邏輯的合并考察,不僅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異化理論,更為現代社會異化現象的消除提供了現實方案。
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與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必然聯系。異化理論的研究貫穿于馬克思的一生,異化問題亦是馬克思關注的焦點問題。馬克思關于資本扭曲人、資本主義社會壓抑人以及通過廢除私有制擺脫異化等觀點,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該書清晰地闡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異化觀點的具象化承繼。在馬克思看來,國家的職能、家庭和市民社會皆來源于個人活動,因此國家和市民社會應是內在統一的。但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不同社會政治制度,體現的則是二者原本的內在統一出現了分離。國家在凌駕于人類之上,警察、法官等則是國家用以管理市民并反對市民社會的代表。盧卡奇、弗洛姆等人則認為,國家權力的行使者和權力的所有者出現了分離,即國家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淹沒了甚至是違背了所有者的意志,致使政治權力成為少數行使者(擁有者)謀私的工具。不僅如此,馬克思在《穆勒評注》中對于人們的交往異化更是做了詳細地闡述。在他看來,人與他人之間價值的認可和承認可以通過勞動和交往得以實現。但隨著貨幣的出現、資本主義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在勞動過程中的機械化、原子化的轉變,由人們所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奴役著人,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承認由原來的平等、自由的精神交往轉變為物質交往。在此基礎上,盧卡奇進一步闡述了勞動者原子化的過程,哈貝馬斯也分析了交往異化產生的根源。
澄清資本主義壓抑性文明的現實問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為了達到資本無限增值的目的,盡一切可能征服自然、征服人,在此過程中社會逐漸呈現各種危機與問題。也由此資本主義社會被馬爾庫塞稱之為“單向度的”,被弗洛姆描繪成“病態的”,被列斐伏爾認為是“總體異化的”,被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成是“反生態的”。“單向度的”即社會失去了批判維度,呈現出附和趨向。其一,社會一體化程度加深,使其本身失去了超越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加快,社會經濟和科技也隨之發展,機器的使用替代了部分體力勞動,一時間,工人的生活境況較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得以好轉。貧富差距仿佛消失,人們在虛假的繁榮中喪失了反抗意識,在自我持存之中逐漸順從,但其背后的壓迫與不平等并未真正被消除。其二,技術理性取代價值理性成為控制社會控制人的新形式。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技術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工作強度,在生產領域,也將人禁錮于機器中,將人與人的關系演變為零件與零件之間的關系;在消費領域,現代技術能夠推動更多新穎產品的產出并供人們挑選,使人們難以區分自身需求的真實性與虛假性。其三,單向度社會下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人們在多樣的商品、虛假的需求、高漲的消費的影響下,逐漸失去理性和理智。不絕于耳的廣告語更使得人們逐漸喪失判斷力。與物質豐裕、生活富足的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表面正相反,其真實情況是社會畸形發展、貧富差距加大;政治腐敗、文化頹廢;人們精神匱乏、盲目崇拜、理性缺失如此“病態的”社會最終導致人的身心殘缺。在列斐伏爾看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籠罩人們的全部生活,包括貨幣、權利、符號、語言等。異化的表現不僅限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也表現在人的行為舉止間。面對“總體異化的”社會,必須通過文化變革、政治變革甚至全面的革命才能根本改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為持續獲取高額利益,不斷促使人們追逐大城市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將人們的欲望置于商品生產和消費的無盡循環的過程中。人們通過消費來消除在生產過程中的壓迫感,通過更多的商品生產實現下一輪新的消費。由此惡性循環,必將加重資源能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
探求壓抑性文明現實問題之根源。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壓抑性文明所凸顯現實問題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諸多方面。該書從科技、政治、社會、消費、交往、日常生活、文化、人自身等8個方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根源性挖掘。例如,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窮人”孤獨化與邊緣化的生活狀況根源于消費異化。從20世紀“八大公害事件”到“史上最大核心災難”切爾諾貝利事故則與科技異化、政治異化息息相關。人的本質屬性從社會性轉變為強調極端個人主義的、虛假的、冷漠的“孤立自存”則源于交往異化。個人信息和機密資料的泄露、“網癮”少年的增多、“病毒”與黑客的橫行則根源于技術異化和日常生活異化。當然,作者并非止步于此,而是分析了各異化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究了資本主義社會諸多問題背后的根源之根源異化勞動。該書在最后總結到:異化勞動導致消費異化、政治異化。在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下衍生出技術異化,技術異化又直接引起了人的異化、人的交往異化、日常生活異化,文化異化的根源又是消費異化與技術異化,進而就形成了資本主義壓抑性文明的生存邏輯,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異化。
四
闡釋非壓抑性文明實現的充分可能。壓抑性文明的消解是個持久的過程,但也是個現實的過程。壓抑性文明本身就蘊藏著否定因素的胎胞,例如企圖壓榨人的政治制度、體制的失靈;威脅人類生存的技術理性的崩壞等等。該書從藝術、技術、總體性和社會形態等方面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非壓抑性文明建立的可能性進行了詳盡分析。馬爾庫塞就將克服異化、實現非壓抑性文明寄托于不再服務于少數利益既得者的“新技術”,但對于“新技術”并沒有給出明確設定。隨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這一缺失進行了補充,將“新技術”述賦予了克服過度生產和消費的小規模技術的內涵。除此之外,總體性原則亦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解壓抑性文明的又一關鍵手段。總體性即歷史的過程性,人的全面性、多維性,與孤立性、原子化、魯賓遜式相對。盧卡奇、科爾施以總體性原則批判資本主義文明中人的異化,列斐伏爾將總體性的人視為克服異化的途徑。異化的產生并非某個因素導致的,異化的消除也并非某個方面可以解決的。對于此,福斯特、科威爾等認為,消除人類異化導致的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行之有效的、必然的方法則是社會制度從根本上的改變,由健全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所替代。任何企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進行的舉措都是虛偽的、無效的和改良主義的。
[責任編輯 龐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