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隸屬廣西百色市,位于廣西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增加了養豬場病原傳播概率。豬圓環病毒病由豬圓環病毒引起,20世紀90年代發現于加拿大,后廣泛傳播,可多途徑感染各品種、年齡段生豬,易混合感染,引起免疫抑制和繼發感染,增加死亡率。近年靖西市因外來種豬引進頻繁、飼養密度增加,該病發生率持續上升,影響養殖效益。因此,分析其發病趨勢并提出綜合防控措施意義重大。
1圓環病毒病的發病趨勢
1.1病原血清型與流行趨勢
豬圓環病毒是目前發現的體型最微小的動物雙鏈DNA病毒,屬于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該病毒外層無囊膜,大小約為 17nm ,按照其抗原性與核酸序列可分為PCV1、PCV2、PCV3和PCV4共計4個血清型。其中,PCV1分布較為廣泛,但感染率較低,約為 19% 左右。靖西市常見的豬圓環病毒病多由PCV2引起,病毒抗體陽性率在 80% 以上。PCV2無包膜,遺傳變異性較強,可長期潛伏在豬體內,在免疫抑制或應激狀態下激活暴發,毒力極強。
豬圓環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多途徑進行傳播,發病豬和帶毒豬的糞便、唾液等均含大量病毒,夏季感染率更高。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靖西市豬場該病發病頻率持續上升。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初,安德、南坡等鄉鎮大中型豬場多次暴發該病,部分豬場發病率超 40% ,斷奶仔豬死亡率達 10%~30%[1]
1.2感染群體與癥狀表現
第一,仔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
豬圓環病毒可感染任何品種、性別和年齡段的生豬,抵抗力較弱的8~10周齡仔豬最易感,患病后也會表現出較嚴重的臨床癥狀,導致出現多系統衰竭綜合征。但近年來隨著飼養管理越來越規范化,養殖場也會定時給仔豬接種疫苗,多系統衰竭綜合征發生率也逐漸降低,目前主要發生在斷奶7~14d后的豬群中。臨床表現為機體消瘦、被毛粗亂、生長遲滯、腹瀉、貧血、黃疸、呼吸困難、淋巴結腫大及精神系統癥狀。部分病豬表現為行動遲緩、皮膚紅斑、水腫等,甚至死亡,死亡率高達 15%~35% 。經治療后康復的生豬也容易變為僵豬。
第二,育肥豬、保育豬豬皮炎腎病綜合征。
8周齡以上的保育豬和育肥豬在感染豬圓環病毒病后易出現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發病率為 10%~60% ,死亡率為5%~20%[2] 。該病型主要引發病豬皮炎和腎炎,導致其耳部、胸腹部、背部、會陰部及后肢內側等部位皮膚出現水腫現象,存在大量紅斑、紅點和不規則隆起的丘疹,后期皮膚顏色變得蒼白,體溫超過 40.5‰ ,呼吸困難。病豬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生長發育緩慢。無混合感染和激發感染的病豬發病10d可自行痊愈,但可能成為僵豬,失去養殖意義。
第三,中大肥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
12周齡及以上的中大肥豬易發生豬圓環病毒、豬細小病毒和豬藍耳病毒的混合感染,從而引發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病豬臨床表現為體溫上升至 40.3~41.5°C 、咳嗽、喘氣、呼吸急促且困難、被毛干燥蓬亂、皮膚彈性下降、生長發育遲緩。剖檢病死豬,可見其腹腔、呼吸道內積有大量黏液,部分呼吸道內可見出血現象,肺部腫脹,存在組織增生和局部壞死情況。
第四,母豬繁殖障礙。
妊娠母豬感染豬圓環病毒病后多會流產、產死胎或弱仔,流產后難以正常發情,即使發情也會屢配不孕。初產母豬感染后流產率在 70% 以上,經產母豬感染后易產死胎、木乃伊胎或產弱仔。所產弱仔受病毒影響而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易在出生后不久出現A2型先天性震顫,表現為全身或局部陣發性痙攣,難以站立,臥地后震顫癥狀減輕或停止,站立后又出現震顫癥狀,導致仔豬難以正常采食,不利于其生長發育,甚至因營養不良而機體衰竭而亡。
1.3致病原因
豬圓環病毒病的發生與諸多因素有關。一是病毒血清型較多,增加了防控難度;二是飼養管理不當,豬舍環境潮濕、通風不良、養殖密度過大及溫度調控不當等,均會給病毒的滋生與流行創造條件;三是斷奶時仔豬易產生應激反應,降低機體免疫力,從而增加患病風險;四是養殖場疫苗程序不合理或落實不到位;五是多種疫病易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尤其是豬藍耳病或支原體肺炎等,極易并發豬圓環病毒病。
2實驗室診斷技術
無菌采集病死豬脾臟、肺臟、腎臟和淋巴結等組織病料放入15mL滅菌離心管內,按照1:4倍體積滴入滅菌PBS0.01mol/L 。倒入研缽中充分研磨混勻,反復凍融3次,在
4℃條件下以3 3000r/min 離心處理 20min ,吸取上清液放入1.5mL 離心管內,按試劑盒說明提取DNA/RNA。采用PCR方法擴增PCV2目標基因,循環條件設置為:95 C 預變形30s :95℃變形5s;60℃擴增 30s ,40個循環; 60°C 延伸時采集熒光信號。若樣本CT值 ≤36 ,且出現“S”型擴增曲線,則判定為PCV2核酸陽性,無CT值且無曲線的判定為陰性。
3綜合防控措施
3.1疫苗免疫接種
疫苗免疫是防控豬圓環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需根據流行情況選擇覆蓋PCV2毒株的高效疫苗。后備母豬配種前皮下注射2mL,懷孕80d再注射 2mL ,每年春秋各接種 12mL 仔豬斷奶后21~28日齡首次注射 2mL ,外購仔豬購進7d后注射2mL。需要注意的是圓環病毒病疫苗盡量與豬瘟、藍耳病等疫苗錯時接種,減少免疫應激;豬群接種疫苗后15d內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影響免疫效果,保障豬群健康。
3.2生物安全管理
第一,檢疫和隔離。
種群基因優秀的豬場建議采用“自繁自養”的繁育養殖模式,可降低外來病源侵入流行的風險。因擴大規模、基因改良等確需從外引進種豬或仔豬群的,應建立嚴格的隔離檢疫制度,并對仔豬群實行“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從外引進豬前,需對種豬場進行詳細的疫病流調工作,確保引進健康豬。引進的生豬應在特定區域隔離觀察25~30d,期間開展2次豬圓環病毒核酸檢測,確認無異狀后方能放入養殖場進行統一管理。同時,也應做好養殖場周邊的隔離管控工作,可通過設立圍墻、門禁、醒目標志及防護網等,以防不明人員和野生動物等隨意進入,減少病原傳播風險。
第二,定期消毒
養殖場應間隔10~15d全面消殺1次,疫病流行期可每3~5d消毒1次。消毒劑可選擇 2%~4% 氫氧化鈉、 5% 聚維酮碘、 0.2% 次氯酸鈉、 0.2% 過氧乙酸溶液等交替使用,以保證消毒效果。已經發生豬圓環病毒病的豬場,受到污染的圈舍、飼養用具等可用 5% 聚維酮碘溶液徹底清洗消毒,1次/d,連續消毒7 d
3.3優化飼養環境
每日清理豬舍內糞污、剩料、剩水及其他垃圾,保持養殖環境的干凈衛生;每日于10:00~15:00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3~4h,保持優良的空氣質量;冬季利用暖氣爐、暖氣片、暖燈設備,夏季通過安裝空調、涼風扇和水簾,并用冷水沖洗墻壁和底板等,將豬舍內溫度控制在 ,濕度為 50%~80% ;將母豬、仔豬、種公豬及育肥豬等分群飼養,母豬養殖密度宜控制為 1.5~2m2 頭,斷奶仔豬為0.3m2 頭,保育豬為 0.6~0.8m2 頭,育肥豬為 0.8~2m2 頭,哺乳母豬為 3.3m2 頭,種公豬為2 m2 /頭,維持舒適的生存環境。
3.4營養調控
養殖期間,應根據生豬的發育階段和年齡合理調整飼料營養結構,確保營養均衡。日糧中營養成分組成推薦:消化能 13.39MJ/kg ,粗蛋白 16.4% ,鈣 10.55% ,磷 0.48% ,蛋氨酸+胱氨酸 0.48% ,賴氨酸 30.82%lt; ,保育豬體重達到5kg以上后,應在飼料中添加錳( 30~70mg/kg )、銅 ( 1~3mg/kg )、鐵1 80~120mg/kg )、鋅( 50~100mg/kg )以及硒( 0.1mg/kg )等必需礦物質元素,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進其健康發育[]。
日常飼喂時,可在飼料中添加復方中草藥添加劑,如山楂 0.2%~0.5% 、黃芪 0.5%~1% 、陳皮 0.1%~0.3% 、黨參 0.3%~0.5%? ,也可添加微生態制劑,如每 1000kg 飼料可添加乳酸菌 10~50g 、雙歧桿菌 200~500 g或枯草芽孢桿菌500~800g ,以改善豬群消化功能,維持腸道健康,提高飼料利用率。
3.5減少應激
預防豬群應激需從環境與管理入手:保持養殖環境安靜,避免噪聲施工和暴力管理;減少長途運輸、頻繁換群及人員變動;斷奶、補飼和換料設置過渡期,使其逐步適應環境。抓豬接種或治療時動作溫和迅速,避免驚嚇。為預防應激可在相關操作前于飼料中添加:鉀 0.3%~0.5% 、碳酸氫鈉 250mg/kg 、維生素C和E各 200mg/kg 。若豬群已發生應激且采食量下降,可用無水葡萄糖 13.5g 、枸橡酸鈉2.9g 、氯化鈉 |2.6g 、氯化鉀1.5g溶于1L水中制成補液鹽,供豬自由飲用,以補充電解質、維持采食量和機體健康,保障養殖效益。
結語
豬圓環病毒病是靖西市養豬業面臨的重要疫病,呈頻發、高發且區域性集中流行趨勢,不同年齡段豬群臨床癥狀復雜。防控關鍵在于“防”“治”結合:制定科學疫苗免疫程序強化豬群免疫,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改善飼養環境、合理營養調控,減少應激因素,從根源降低發病率。豬群出現疑似病例時,需及時精準診斷并積極治療,以降低疫病危害和養殖損失,促進當地生豬養殖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施偉杰.豬圓環病毒病的危害及其有效的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5(1):156-159.
[2]趙化佳.豬圓環病毒病的診斷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21) :87-88.
[3]王暄,王軍.豬圓環病毒病臨床診斷及綜合防控措施探討[J].豬業觀察.2024(4):64-66.
收稿日期:2025-05-29
作者簡介:梁安妮(1978—),女,壯族,獸醫師。研究方向:基層動物防疫、檢疫與診治。*通訊作者:農秋米(1979—),女,壯族,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與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