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腫瘤在嚙齒類動物中并不罕見,但在雄性豚鼠中卻極為少見,相關研究資料較為匱乏。臨床上,一旦出現乳腺區域腫物,往往難以通過影像與肉眼觀察明確其性質,需結合細胞學檢查及術中表現綜合判斷。本病例中,患者為一只3歲的未去勢雄性豚鼠,雙側乳頭處腫物逐漸增大,局部摩擦刺激明顯,且腫物呈單發、邊界模糊狀態,提示需警惕腫瘤可能。通過系統的術前評估、填密的麻醉管理及縫線材質選擇,術后控制并發癥取得了良好預后。本研究不僅補充了雄性豚鼠乳腺腫瘤的臨床記錄,也在處理流程與護理實踐上提供了寶貴經驗,對未來類似病例的診療具有現實指導價值。
1病例過程與手術處理
1.1患者基本情況與臨床表現
患者為一只3歲的未去勢雄性阿比希尼亞種豚鼠,體型正常,食欲與精神狀態良好。由飼主發現其腹部左右最后一對乳頭處各有一腫塊,右側較大,質地中等偏硬,無明顯壓痛。腫塊未出現破潰,表皮完整,無紅腫熱感。通過X光與B超檢查,未見胸腔及腹腔內腫瘤轉移跡象,初步排除全身性惡性病變。細針穿刺鏡檢發現大量中性粒細胞、細菌及可疑腫瘤細胞,提示局部炎癥并伴腫瘤樣增生。結合腫塊增長速度與局部摩擦環境,考慮手術切除[1]。
1.2手術準備與麻醉方法
術前對患者進行禁食處理,術區清潔、剃毛并充分碘伏消毒。鎮靜預處理采用咪達唑侖 0.5mg/kg 與布托啡諾0.5mg/kg進行皮下注射,隨后使用面罩給予異氟烷維持吸入麻醉。由于豚鼠對異氟烷有輕微流淚反應,術前予以輕度鎮靜可顯著降低應激反應。手術過程中使用多普勒血壓計放置于股動脈處監測心率變化。常規犬貓監護設備在豚鼠上應用受限,因此需密切觀察黏膜色澤與呼吸頻率,判斷麻醉深度。
1.3外科切除操作流程
手術過程中,采用縱向切口暴露右側乳腺腫塊,可見腫物邊界相對清晰,與周圍組織輕度粘連。鈍性分離后完整摘除病灶組織,未見明顯出血現象,腫塊大小約為1.5cm×1.0cm ,表面呈淡黃褐色,質地稍硬。為減少術后縫線反應,皮下與表皮分別使用可吸收的PGA(聚已二醇酸)縫線連續縫合。左側腫塊較小,未做處理,建議后期觀察隨訪]
1.4術后處理與并發癥控制
術后首日,豚鼠自行進食、活動,精神狀態基本恢復。然而,因術后未配備頭圈,出現舔咬傷口情況,導致縫線裂開并繼發感染,局部明顯紅腫且出現滲出物。在進行局部清創后實施第二次縫合,并更換為小型動物專用伊麗莎白圈以防再次舔咬,同時加強隔離護理,避免犬貓聲響干擾。每日使用抗生素噴劑處理傷口,控制感染。術后第10天順利拆線,愈合良好,無復發或二次感染跡象。
2腫瘤組織表現與恢復影響因素
2.1細胞鏡檢初步判斷
術前通過細針抽吸對右側乳腺腫塊進行鏡下觀察,結果顯示標本中含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及細菌,提示局部已有輕度感染或組織破裂。同時可見少量排列不規則、核質比異常、染色質分布均勻但核仁略顯明顯的上皮樣細胞,形態上考慮為汗腺或乳腺上皮來源的腫瘤細胞。由于豚鼠乳腺組織在性別上的分化并不如其他哺乳動物明顯,雄性個體在未去勢狀態下亦保有一定乳腺組織活性,因此乳腺上皮來源的病變不能排除。盡管本病例未行組織病理切片,但通過細胞形態及病灶特征推測,其為局部性生長、低度惡性的上皮性腫瘤,考慮汗腺腺瘤可能性較大[]。
2.2豚鼠乳腺腫瘤類型與發生機制
豚鼠乳腺腺體在雌雄個體中均存在且具分泌潛能,但其乳腺腫瘤的臨床發生率遠低于小鼠、大鼠及家兔。在雄性個體中,乳腺腫瘤更屬罕見,國外僅有少數病例報道。相關文獻提示,在豚鼠中,乳腺腫瘤多為良性腺瘤或汗腺腺瘤,偶見乳腺腺癌,其生物學行為與犬類相似,多表現為局部浸潤性生長,遠端轉移極少[4]。
激素水平波動、局部慢性刺激及個體遺傳背景均可能與腫瘤形成相關。尤其在未去勢雄性豚鼠中,內源性激素可能誘導乳腺組織持續活躍,增加腫瘤發生概率。本病例腫塊位置緊鄰乳頭,受摩擦刺激明顯,局部組織反復受壓,可能促進了腫塊增生及感染。雖然目前尚無關于雄性豚鼠乳腺腫瘤的系統分型標準,但結合本病例無轉移、組織邊界較清、切除后無復發等特點,推測其為低度惡性或良性上皮性腫瘤的可能性較高[5]
2.3術后愈合影響因素分析
豚鼠術后傷口恢復過程較為特殊,既包括物理性應激的影響,也涉及材料選擇與行為習性等多重干擾因素。
首先,豚鼠對異物高度敏感,術后如未采取有效防舔咬措施,極易發生縫線撕裂、局部滲出甚至繼發感染。本病例中,術后第一天即出現舔咬行為,導致傷口裂開并感染,需進行二次清創縫合。該并發癥的發生也與未及時佩戴頭圈密切相關,提示術前評估應將行為管理作為護理重點之一。
其次,縫線材質選擇對于愈合效果至關重要。豚鼠皮膚對尼龍線、絲線及羊腸線均較易產生異物反應,而PGA(聚已二醇酸)可吸收縫線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與可水解性,能有效降低縫合部位的組織刺激和縫線反應,是目前較為推薦的材料選擇。本病例術中初次使用非PGA線材后出現傷口裂開,二次手術中改用PGA縫線后無不良反應,支持該觀點的臨床適用性。
此外,應激狀態亦是影響恢復的重要因素。豚鼠屬高敏感型小動物,術后若置于犬貓住院區等高噪聲環境中,極易產生壓迫性抑郁或拒食行為,進而影響創面愈合與機體恢復。因此,本例在第二次術后采取獨立安靜護理區域、每日噴霧抗生素處理并限制活動空間,最終實現良好恢復。
豚鼠術后愈合良好與否不僅取決于手術本身的操作水平,還高度依賴于縫線材料選擇、環境控制、疼痛管理及行為干預的系統化落實。尤其在特殊病例如雄性乳腺腫瘤中,更需提前評估術后舔咬與感染風險,制定細致的護理方案,以確保術后恢復質量。
3手術處置要點與術后護理體會
3.1手術適應證與關鍵操作要點
在小型嚙齒類動物中,乳腺腫塊的處理需綜合評估其生長速度、局部侵襲性及全身狀態。豚鼠雖乳腺腫瘤發生率較低,但一旦腫物持續擴大、出現形態不規則或伴隨破潰感染等臨床表現,應高度警惕其為腫瘤性病變。本病例中,腫塊在短期內明顯增大,邊界模糊且摩擦刺激顯著,雖無影像學轉移,但細胞學示意腫瘤可能,因此具備明確的手術適應癥。
術前評估應注重心肺功能及麻醉耐受性。豚鼠對異氟烷較敏感,誘導時必須預先鎮靜,并避免過度強制固定以防呼吸抑制。術中麻醉監測以Doppler血流探頭代替傳統監護設備,實用性較強。
操作層面,關鍵在于腫塊與周圍組織分離的完整性。應選擇銳鈍結合方式剝離腫瘤,盡量保留周邊正常組織,避免損傷深層肌肉或重要血管結構。出血控制主要依靠局部壓迫與雙極電凝,在豚鼠這類微小體腔動物中尤為關鍵。縫合技術方面,推薦雙層關閉,皮下組織可使用細線PGA持續縫合,皮膚層以單純連續縫合為主,既確保張力分散,又降低異物反應風險。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術中操作應保持節奏平穩,避免組織長時間暴露與干燥。操作時間的控制不僅影響傷口愈合,也關系到動物術后活力及應激反應的恢復。
3.2術后護理策略優化建議
豚鼠術后恢復期管理直接決定治療成效。其行為模式獨特,對環境變動高度敏感,易出現應激相關并發癥。因此,術后護理應從“行為控制”“創面保護”“感染預防”三個層面同時入手。
首先,舔咬行為是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誘因。本病例第一次手術后即因未使用頭圈導致縫合口破裂并感染。二次手術后及時更換為合適尺寸的小型伊麗莎白圈,有效阻斷舔咬刺激,為愈合創造條件。因此,術后必須常規配備頭圈,且在麻醉蘇醒前即應佩戴到位,以防止早期撕咬。
其次,豚鼠不宜與犬貓共處住院環境。犬貓氣味及聲響極易誘發其應激反應,表現為拒食、僵臥或攻擊性增加。本病例在第二次術后調整為單獨安靜護理區,觀察到其食欲與活動明顯改善。建議術后設專門隔離病籠,維持恒溫、通風良好、低噪音的環境。
第三,創口處理需堅持“少擾動、勤觀察”原則。術后每日使用廣譜抗生素噴劑局部消毒,不建議頻繁揭開傷口檢查,以減少繼發感染風險。若局部紅腫或滲液增加,應盡早評估是否存在縫線反應或繼發感染,必要時進行清創處理。
最后飲食方面,術后早期推薦提供高營養、易消化食物,如浸軟的牧草餅或新鮮蔬菜,確保能量攝入,支持創面修復。定期稱量體重與評估糞便狀態,有助于及早識別消化系統應激反應。
結語
本研究通過一例雄性豚鼠乳腺腫塊的外科切除過程,系統呈現了從術前評估、麻醉實施、手術操作到術后管理的完整臨床路徑。盡管未進行組織切片,但通過細針穿刺細胞鏡檢及術中觀察,初步判斷腫瘤為良性汗腺來源,術后恢復良好。本病例提示,豚鼠乳腺腫瘤亦應納入臨床鑒別診斷范圍,個體行為、縫線選擇及環境管理在術后愈合中起關鍵作用。本研究補充了雄性豚鼠乳腺腫瘤的實證資料,為后續相關病例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路徑。
參考文獻:
[1]蔡伊婷,蔣立勤,林娟娟,等.野生動物臨床入門——恒溫動物[M].臺北:ELSEVIER臺灣愛思唯爾,2014.
[2]趙勤,張恩戶,胡銳,等.復方乳樂康對豚鼠實驗性乳腺增生的治療作用[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26(4):57-59.
[3]余望貽,孟瓊,尹勝,等.乳腺增生病豚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組織形態學觀察[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5(6):31-33.
[4] 周欽,郭金銘,李星毅,等.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動物模型的建立及評價[J].陸軍軍醫大學學報,2024,46(16):1849-1856.
[5] 錢躍清,姚雨石,于忠和,等.塞萊昔布對化學誘導大鼠乳腺腫瘤病理分級影響的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4):1071-1074.
[6]徐曉華,劉敏,李可欣,等.固本抑瘤II號對乳腺癌小鼠RECQL4蛋白和mRNA表達的影響[J].環球中醫藥,2021,14(05):816-821.收稿日期:2025-05-21
作者簡介:閻雪松(1993一),男,漢族,碩士,獸醫
師。研究方向:異寵診療與野生動物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