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有10年臨床經驗的乳腺科醫生,我曾堅定地認為,專業知識足以讓我避開哺乳期的常見困擾。然而,在我自己為期兩年的哺乳旅程中,竟先后經歷了4次乳腺炎發作——每一次都伴隨著劇烈的乳房腫痛和高熱。即便深譜乳腺炎的發病機制,面對炎癥的迅猛攻勢,專業知識有時也難以完全招架。
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我更能體會哺乳媽媽的焦慮:乳汁顏色改變,還能繼續喂奶嗎?發燒會導致母乳變質嗎?哺乳期能否服用退燒藥?頑固的腫塊遲遲不消,會不會癌變?這些縈繞在心頭的疑問,亟須科學解答。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積基礎上引發的乳腺組織炎癥反應,可伴隨或不伴隨細菌感染。其典型表現為乳房局部疼痛、排乳不暢、乳腺局部出現腫塊,以及乳房皮膚出現紅、腫、熱、痛。全身癥狀則包括發熱、畏寒、頭痛和倦怠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發熱并非診斷的絕對標準。即使體溫正常,只要哺乳期乳房出現明確的腫塊并伴有疼痛,結合其他局部炎癥表現,臨床上即可診斷為乳腺炎。這種認識對早期干預至關重要——很多哺乳期媽媽因未出現發熱而延誤處理,結果導致炎癥快速發展。
任何阻礙乳汁順暢排出的因素,都可能成為產生炎癥的導火索。臨床觀察發現,乳腺炎最常見的誘因中,哺乳技術問題居首位,如嬰兒食接姿勢不當,無法有效排空乳汁;舌系帶過短,限制嬰兒吸吮效率等,都會造成局部乳汁滯留。
其次,乳房持續受壓也是隱形推手——側睡壓迫,穿著過緊的內衣或文胸,乘坐汽車時用安全帶長時間束縛,嬰兒無意識踢撞,甚至不當的暴力通乳按摩,都可能損傷乳腺組織或阻塞導管。
再次,生活中的小變化也要注意。乳汁分泌過多,超出嬰兒需求;夜間漏喂,導致哺乳間隔意外延長;母嬰突然分離,打亂哺喂規律;母親身心俱?;蚯榫w低落,抑制排乳反射,都可能打破供需平衡。尤其要警惕“斷星式斷奶”——驟然停止哺乳,會使大量乳汁淤積在腺泡中,成為細菌絕佳的培養基。
回顧我自己患乳腺炎的經歷,夜間漏喂導致哺乳間隔被迫延長,就是最主要的誘發因素。
經過系統治療后,絕大多數乳腺炎能在48小時內顯著改善;乳房疼痛明顯減輕,體溫雖未必立即復常,但發熱峰值下降、間隔延長。腫塊消退通常需要更長時間,淤積的乳汁被逐步吸收替代的過程,可能要持續"1-2"周。
不要因為過度擔心腫塊的存在而尋求快速消除,只要疼痛緩解、體溫正常、腫塊質地變軟且無增大趨勢,就說明炎癥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繼續按需哺乳,腫塊會隨著日常哺喂悄然變小直至消失。
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高達"10%-33%",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挑戰。即使身為乳腺科醫生,我也本能幸免。但是,每一次經歷都印證了科學應對的有效性,及時疏通、合理用藥、堅持哺喂,乳腺炎完全可以被成功化解。
乳汁的顏色變化、短暫的發熱、用藥的謹慎,都不應成為剝奪親子珍貴哺乳時光的理由。掌握科學知識,便能撥開迷霧,以更從容的心態享受這段無可替代的親密旅程。哺乳不僅是營養的傳遞,更是愛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