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醫院里中暑的患者也逐漸多了起來。很多人只是聽說過中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暑,也不知道中暑的嚴重性。中暑是高溫、高濕環境導致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熱量蓄積在體內引發的一系列生理損害,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大家不要以為中暑后回家休息就好了,一定要提高警惕、科學處理。
中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階段的患者癥狀不同,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現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頭暈,或者出現肌肉痙攣如小腿抽筋,體溫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低于38攝氏度),可能伴有惡心、注意力不集中。此時,身邊人要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淡鹽水等,同時松開衣物,用濕毛巾降溫,避免繼續劇烈運動。
輕度中暑者會出現體溫升高(38-40攝氏度)、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而弱、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可能出現一過性暈厥。出現這種情況時,身邊人要幫患者迅速降溫,比如將其轉移至陰涼處,脫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頸部、腋窩等處,及時補充水分,補水時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如果上述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或加重,患者可能發展為重度中暑,需緊急就醫。
這是中暑比較嚴重的階段,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熱痙攣,多見于青壯年健康人群,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一般持續時間為3分鐘。患者常沒有明顯的體溫升高,可能與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體內大量缺鈉或者過度通氣有關。
熱衰竭,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等。此時,患者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如不能及時診治,患者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中暑最嚴重的類型,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兩類。勞力型熱射病多見于健康的年輕人,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無風的環境中,進行高強度訓練或重體力勞動一段時間后,可出現發熱、頭痛或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等,繼而體溫迅速升高,達到40攝氏度以上,出現譫妄、嗜睡和昏迷等。非勞力型熱射病常發生于年老體弱者、嬰幼兒和慢性疾病患者,一般發病較慢。剛開始,患者的癥狀不容易被發現,1-2天后癥狀加重,出現神志模糊、譫妄、昏迷等癥狀,體溫可高達40-42攝氏度。這類患者可伴有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急性肝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等表現,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遇到這種情況,身邊人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盡快將患者送往醫院。
中暑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個體狀況、行為習慣等密切相關,以下情況容易誘發中暑,大家需要特別警惕。
高溫高濕環境 當氣溫高于32攝氏度、濕度高于60%時,汗液蒸發散熱受阻,體溫易快速上升而發生中暑。無風或通風不良的環境如密閉房間、地下室、車內等,會加劇熱量積聚,也容易引發中暑。注意,濕熱天氣如桑拿天,比干熱天氣更容易引發中暑。
高強度體力活動 建筑工人、農民、快遞員、消防員、運動員等,長時間在戶外暴曬,加上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容易引發勞力型熱射病。
特殊人群風險高 老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退化,常伴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加上生活習慣問題,如不喜歡使用風扇、空調等散熱設備,或是有某些特殊情況,如有時體溫已經升高而老年人自己渾然不覺,容易發生中暑。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且無法正確表達自身感受,有的家長還習慣給孩子包裹嚴實,容易引發中暑。孕婦身體的代謝率高,且孕期體溫會略高于其他時期,從而更容易發生中暑。肥胖者由于脂肪隔熱,且散熱效率低,容易出現體溫過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臟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中暑。
不良行為或習慣 水分補充不足,如長時間不喝水,或僅喝高糖飲料,會加速脫水。穿不透氣的緊身衣、防護服,或嬰幼兒被包裹太厚的情況,都容易發生中暑。飲酒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因酒精利尿可導致脫水,咖啡因可能加速心率和代謝,使體溫升高。睡眠不足或疲勞,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耐熱能力也會下降。
中暑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關鍵在于避免高溫暴露、合理補水、增強適應能力。以下是具體措施。
1.高溫時段避免外出。
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陽光最強烈,大家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必須外出時,注意戴寬檐帽、太陽鏡,使用防曬霜,穿淺色、寬松、透氣的衣物。
2.合理改善高溫環境。
注意保持室內通風,可使用風扇、空調(建議設置在26攝氏度左右),避免密閉空間長時間溫度過高。不要將兒童、寵物單獨留在車內,即使開車窗,車內溫度仍可快速升至50攝氏度以上。停車時使用遮陽簾,上車前先開窗通風降溫。
3.科學調整活動強度。
避免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打球等,夏季宜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鍛煉。循序漸進地適應高溫,參加軍訓者、戶外工作者可逐步增加高溫暴露時間,每天增加20%-30%。
4.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天氣炎熱的環境下,每小時要喝200-300毫升水。可以飲用淡鹽水、電解質飲料,或者椰子水、綠豆湯等天然解暑飲品。避免飲用酒精、咖啡、濃茶、高糖飲料等。可樂、果汁等高糖飲料可能加重脫水。
老年人
對于獨居的老年人,家屬應每日探望或者電話聯系,注意檢查室內是否通風、飲水是否充足。在炎熱天氣下,老年人要盡量避免白天外出買菜,可選擇清晨或使用配送服務。如受經濟條件限制,老年人可在高溫時段到商場、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避暑。
嬰幼兒
不要過度包裹嬰幼兒,嬰兒車需遮陽通風。觀察孩子排尿量的變化,尿量減少或發黃則提示脫水,要注意補水。此外,切記不要把嬰幼兒單獨留在車內,這種情況極易造成中暑。
戶外工作者和運動員
戶外工作者和運動員要注意定時休息,每30~60分鐘到陰涼處休息5~10分鐘。合理穿戴降溫裝備,如使用濕毛巾、冷卻背o等,并注意隨時補水。
慢性疾病患者
慢性疾病患者如果服用利尿劑、抗抑郁藥物等,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功能,建議患者咨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