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與環境中,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創意人才、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其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路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產教融合作為一種將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在藝術學校中展現出尤為獨特的機制和特殊性[1-3]
一、中職藝術學校產教融合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產教融合,即學校和行業、企業等產業主體之間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4-]。從公共關系的視角來看,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優勢相互合作,達到人才交流和文化交流,通過文化和藝術的傳播去引導社會,得到社會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藝術學校中,產教融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意與實踐緊密結合
藝術創作離不開靈感和實踐的雙重滋養。產教融合為藝術學生提供了將創意轉化為實際作品或項目的平臺,使學生能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檢驗和完善自己的藝術構思,促進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
(二)行業導向的技能培養
藝術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藝術功底,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市場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產教融合模式下,學校根據行業的發展趨勢調整課程設置,引入行業專家參與教學,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
(三)文化創新的催化劑
藝術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產教融合促進了藝術教育和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國際文化交流提供了廣闊舞臺,加速了藝術創新步伐。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藝術學校現狀分析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出現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到《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還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和措施,如擴大招生規模、提升教學質量、促進產教融合等。政策的持續優化為中職學校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中職藝術學校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招生困難
以長治文化藝術學校為例,生源主要來自當地各縣區、鄉鎮、農村。每年招生季會發動所有的老師做宣傳,但其招生數量仍呈逐年下降趨勢。新招學生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這亦是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提升的體現,盡管已經調整了普高和職業學校的升學比例,但新招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仍然普遍很低,分數在400分以上的大約占 15% 300分以上的占 34% ,余下不足百分的人數亦不在少數。盡管這些學生有機會繼續深造并考取大學,但是,每年升入本科院校的學生寥寥無幾,這直接導致了招生工作的困難。此外,中等職業教育學歷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也是造成招生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培養目標
中職藝術學校是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藝雙修、全面發展、適應新時代戰略轉型升級需要,面向高等院校輸送人才及相關職業崗位群領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7-9]。以長治文化藝術學校為例,首先是升學,升學分為對口升學和普高升學;其次是就業。從升學方面而言,升學率為100% ,但是,本科率只占 8% 左右, 92% 是去向專科生。其中對口升學本科人數相對較多,其中長治學院錄取的舞蹈對口升學又占了大多數。從就業角度而言,長治藝術學校的學生在藝術專業方面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即使不選擇升學,也能獨當一面,在實習的過程中,彌補了劇團、歌舞團人員的不足。盡管如此,學校仍鼓勵學生們繼續深造,并期待他們學成歸來。畢竟,在現實社會中,缺乏正式學歷往往意味著只能從事臨時性工作。此外,校外的藝術培訓機構以及鄉鎮的八音會等民間文藝團體也為學生提供了就業機會。
(三)市場考察
以長治文化藝術學校為例,長治文化藝術學校可謂對當地的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目前,對長治落子劇團、長治郴子劇團、長治豫劇團、長治歌舞團、長治戲劇院等文藝團體做調查, 85% 以上的職工都是長治文化藝術學校輸送的。由于事業編制的改革,編制不足,采取自然減退原則多年未招聘新人,導致演職員結構老化,現亟須招聘新人解決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縮編以后受職稱崗位總量控制,沒有專業創作人才編制,造成創作人才匱乏,影響了本土特色的原創作品的舞臺呈現。需要培養專業創作人員,包括編劇、導演、音樂設計等。因此,各大演藝團體經常會聘請一些臨時工參與創作、設計或演出等工作,這導致了資金的緊張。這些被臨時招聘的員工基本上都是來自藝術學校的畢業生。
三、產學研一體化、文藝思一體化教學模式
如何解決招生困難、升學困難、就業困難的問題?這是中職藝術學校面臨的難題。產教融合是提升職業教育的關鍵路徑,中職學校積極探索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通過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聯合培養、實施項自化教學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銜接[10]。中職藝術學校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下以長治文化藝術學校為例進行了嘗試。
(一)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嘗試
1.課題研究,品牌推廣,以便促進文化交流與人才交流
如何在現有的學校規模、硬件設施、人力資源等基礎條件上,開始產教融合的第一步。經過各個教學部門討論和分析,決定建立產教聯盟與平臺,共同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為橋梁,搭建起學校、演藝團體、企業文化的橋梁。為了匯集文藝界、產業界與教育機構的資源和力量,促進交流和資源共享,共同探索更有效的產教融合模式,學校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中職藝術學校產教融合的課題小組。課題小組經過一番調查和討論后,決定通過文化品牌的不斷推進,逐步探索產教融合的渠道。文化育人品牌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該品牌充分考慮到了學校和各大文藝演出團隊的契合點以及本地的文化特色等因素,以便為之后的合作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平臺。自2021年起至2023年11月期間,學校戲曲表演教學部和榔子劇團合作,由戲曲專業的學生參與演出了《于成龍》《紅軍故事》兩部作品;學校舞蹈教學部和歌舞劇團合作,舞蹈專業學生參與演出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芭蕾舞劇《娘子軍》。這些劇目的公演,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在推進品牌的實踐教學中,逐步琢磨出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學校專門成立產教融合部門,經過積極溝通,建立了5個實訓基地、3個劇團、1個歌舞團、1個雜技團。
2.校企合作,深化融合,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學校經過與山西紅星楊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廣泛對接與精心籌劃,舞蹈表演與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赴山西文旅集團實景演藝基地的實習實訓正式拉開帷幕。《太行山上》實景演藝的推出,很好地填補了山西紅色旅游演藝的市場空白,對太行精神內涵解讀提供了項目支撐。本劇旨在弘揚太行精神,再現太行軍民浴血奮戰的感人史實。以飽滿的劇情為主線,極富感染力的創意為核心,打造全國首部沉浸式實景演藝。在為期3個月的實習實訓期間,學生們嚴格遵循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迅速完成了從學生到實習生的角色轉變。
此外,學校先后與壺關歡樂太行谷、黎城壺關溫泉、市博物館先后簽約,設立實習實訓基地,從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課堂延伸、文化交流、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度合作。通過產教融合,使學校和企業發揮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雙方發展,搭建互利雙贏的平臺。
(二)文藝思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嘗試
為了配合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思政部、文化理論教學部以及各專業教學部門聯合起來,開創了課堂教學的文藝思一體化教學模式。
學校申請了山西省職業教育鑄魂育人計劃項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并得以立項。項目名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這個文化品牌的推動下,全市戲劇院、歌舞團、郴子劇團、落子劇團,學校師生、本地劇院、部分媒體都參與到這個品牌的教學、演出等具體活動中來,使“文化、藝術、思政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得以推廣,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得到了進一步落實。
在課堂教學中,以2017年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參考,并結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為參考,圍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這一主題,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兩個視角為出發點進行教學。
四、中職藝術學校對產教融合的展望
(一)構建以綜合素養為核心的產教融合生態體系
未來,中職藝術學校將依托政策支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教融合生態。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政策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學校將與文化藝術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共同制定涵蓋藝術技能、職業素養、創新思維、人文底蘊等維度的綜合素養評價標準,形成“產教共評、多元考核”的人才質量監測體系。例如,通過企業真實項目的全過程參與,將團隊協作、文化傳承、市場意識等素養指標融入學生實踐評價,使產教融合真正成為綜合素養培育的“孵化器”。
(二)創新“雙元驅動”的協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將從傳統的“資源互補”向“深度共生”轉型,形成“雙元驅動”的協同育人新格局。學校與企業將共同開發跨學科、跨領域的課程模塊,如“藝術 + 科技”“藝術 + 商業”等融合型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的跨界創新能力。同時,現代學徒制將進一步深化,企業導師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從藝術創作到項目落地進行全流程指導,讓學生在真實產業場景中提升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實現“知識一技能一素養”的一體化發展。
(三)深化“產教研文”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創新
產教研文一體化教學模式將持續迭代升級,形成更具時代特色的育人范式。學校將聯合企業、科研機構,圍繞文化藝術產業前沿需求,共建產學研創新平臺,開展非遺技藝數字化保護、沉浸式藝術體驗等創新性項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推動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同時,以“文藝思一體化”為基礎,整合文化活動、藝術展演、體育素養等多元元素,打造“以文潤心、以藝塑魂、以體強能”的綜合育人場景,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自信與身心素質。
(四)推動產教融合的數字化轉型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職藝術學校產教融合將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邁進。校企將共建虛擬仿真教學平臺,開發元宇宙藝術創作、數字藝術設計等新型課程,讓學生掌握數字時代的藝術生產工具與傳播手段。
(五)打造服務區域文化產業的產教融合共同體
中職藝術學校將深度融入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區域文化創新的重要引擎。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非遺傳承基地等平臺,圍繞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策劃文旅項目,實現“人才培養一文化傳承一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例如,通過產教融合項目推動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的活化利用,讓學生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文化使命感,實現綜合素養培育與區域文化振興的雙贏。
結語
中職藝術學校產教融合以綜合素養培育為核心的發展路徑,既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藝術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盡管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體制機制、資源整合等挑戰,但隨著各方協同發力、創新突破,產教融合必將成為培育新時代高素質藝術人才的堅實基石,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01):133-138.
[2]段洪成,徐楠楠,柳佳.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觀察,2024,13(19):96-102.
[3]鄭東霞,熊耀華.應用型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路徑探究[J].軟件工程,2020,23(12):60-62+11.
[4]黎永鍵,關偉.產教融合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新探索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7,(01):13-17.
[5]徐天嬌,張倩倩.產教融合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06):11-13.
[6]李陽陽.產教融合視角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4):5-6.
[7]崔雙.“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究[J].智庫時代,2018,(34):127-128.
[8]沈艷華.“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5,38(07):47-49.
[9]田原,“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探討[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4):49-51.
[10]尹曉琳.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公關世界,2023,(20):68-70.
(作者單位:長治文化藝術學校)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