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趨勢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首要環境,其教育作用不容忽視;而學前教育機構,作為兒童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承擔著啟蒙與引導的重任[。在跨文化視角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此背景下,如何創新合作模式,推動二者之間的高效溝通與協作,從而更優質地服務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跨文化視角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創新模式
(一)文化融合模式
在跨文化視角下,文化融合模式是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一種重要的創新方式,其強調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建立一種開放、包容和互動的關系,以便讓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在慶祝節日時,學前教育機構可以組織多元文化節慶活動,讓家長和兒童共同制作傳統食品、穿著民族服飾、講述文化故事,以便加深家長與兒童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家庭可以提供生活實踐資源,如帶孩子參觀家鄉的特色景點、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等,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而且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入感受文化的魅力;學前教育機構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教育資源,為家長提供文化教育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自己的文化[2]。
(二)資源共享模式
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的另外一種合作模式一資源共享模式。通常這種模式是利用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各自所擁有的獨特資源,而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第一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生活經驗,而這些資源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發展具有較高的價值。例如,家長可以分享自己民族的傳統故事、節日習俗、手工藝制作等,為機構提供鮮活的文化教學素材[3]。同時,家庭還可以開放自己的生活環境,如農場、手工藝工作室等,將其作為兒童的社會實踐基地,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學前教育機構則擁有專業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能夠為家庭提供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因此,機構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會、工作坊等活動,從而向家長傳授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在家庭環境中實施跨文化教育[4。同時,學前教育機構還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所提供的資源展開教學,逐步建立起一種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兒童營造一個多元、包容的學習環境,以此促進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深入理解和信任,從而為兒童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家園共育模式
在跨文化教育的廣闊舞臺上,家園共育模式為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家園共育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教育機構不再是單一的教育提供者,而是與家庭攜手,共同成為兒童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和支持者。這樣雙方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方法等方面需要保持高度一致,以此形成緊密的教育合作網絡,從而確保兒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與在機構中接受的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5]。
為了深化家園共育模式的實施,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會定期開展一系列家園共育活動。學前教育機構會定期推薦適合兒童年齡和跨文化教育需求的書籍,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以此借助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和人物角色來增進兒童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其中,教師會定期進行家庭訪問,并積極走訪學生家庭,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以此深入了解兒童在家庭中的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從而為制定更加具有個性化的教育計劃提供依據。同時,家庭也可以邀請教師積極參與家庭活動,如節日慶典、家庭聚會等,讓教師在實踐中能夠更加密切地觀察和理解兒童,從而為兒童提供更加精準的教育支持[。這種模式能夠讓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建立起更加緊密、深入的合作關系,雙方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從而促使學前兒童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和全球視野。
(四)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教育模式是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合作的一種全新的視角,其強調根據每個兒童獨特的文化背景、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量身定制教育計劃,旨在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同時尊重和弘揚其文化多樣性。其中,家庭作為兒童文化的首要傳承者,對兒童的個性形成和文化認同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學前教育機構在與家庭合作時,可以深入了解兒童的家庭文化背景、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保證教育內容與兒童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以便能夠更好地滿足學前兒童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實施個性化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例如,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機構會提供多語言的學習材料,鼓勵他們學習并使用自己的母語,同時接觸和學習其他語言。同時,學前教育機構還可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積極開展各種文化體驗活動,如手工藝制作、音樂舞蹈表演等,讓兒童在實踐中深入感受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強文化自信。這種模式的實施不僅有助于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能增進家庭與機構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兒童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和諧、包容的教育環境。
跨文化視角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實踐路徑
從跨文化視角出發,不僅能夠深化我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與教育機構互動模式的理解,還能為構建更加包容和諧的合作路徑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在跨文化視角下可采取如下幾種合作路徑:
(一)加強溝通與理解,增進相互信任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跨文化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在這一宏觀視域中,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作為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兩翼,其合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文化差異與教育理念的碰撞,成為橫亙在雙方合作道路上的顯著障礙。因此,為了有效促進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在跨文化視角下更好的合作發展,首要任務是加強溝通與理解。這便需要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建立起一套常態化的溝通機制,確保信息的自由流通與共享。通過定期舉辦在線研討會、家長會以及家庭訪問等活動,雙方得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傾聽彼此的聲音,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與教育觀念。這種雙向溝通不僅有助于增進雙方的理解與尊重,還能促使雙方從對方的視角出發,審視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為尋找最佳的合作契合點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跨文化教育的廣闊背景下,信任與合作的精神更是不可或缺。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應攜手并進,共同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對方的不同,共同為兒童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通過共同努力,雙方可以逐步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關系,為深入合作提供堅實的支撐。基于此,雙方可以更加靈活地調整合作策略,創新合作模式,共同為兒童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多元的成長環境。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
在跨文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通過構建在線教育平臺、社交媒體群組、云存儲等數字化工具,讓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雙方可以輕松實現教育資源的即時共享與遠程交流。例如,家長可以將自己所掌握的與民族相關的傳統故事、節日習俗、手工藝制作等文化素材上傳到教育共享平臺中,以供學前教育機構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機構也可以分享其專業的教育資源和研究成果,如課程設計、教學視頻、教育資訊等,幫助家庭更好地理解和實施跨文化教育。同時,家長和學前教育機構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深度教育與合作。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在線會議、視頻通話等功能,積極就兒童的相關教育問題進行深入交流。這種跨時空的交流方式不但能夠提升雙方的溝通效率,而且還能夠有效增強雙方的互動性和參與感,促使雙方逐步建立起更加緊密、和諧的合作關系,從而共同為兒童發展獻計獻策。
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精準捕捉每一個兒童的學習特點與興趣偏好,再制定個性化的資源匹配與學習路徑。同時,云計算技術還能夠確保這些資源的高效存儲與快速訪問,這樣無論身處何地,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都能隨時獲取所需資源,為兒童的跨文化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不僅能夠促進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從而也為兒童的跨文化成長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讓其在多元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三)建立激勵機制,激發雙方合作動力
在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是推動兒童全面發展、增進文化理解與尊重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能夠有效促進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將雙方的合作動力充分激發出來,從而有效提升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的合作效用。其中,通過借助激勵機制進行正面反饋和獎勵,以此將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合理設立“優秀家長志愿者”“文化大使家庭”等榮譽獎項,將其用來表彰積極參與機構活動和為兒童跨文化教育做出貢獻的家庭。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家庭努力的認可,還能激發更多家庭參與合作的熱情。同時,學前教育機構還可以為家庭提供教育資源和培訓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實施跨文化教育,這樣便能夠有效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和參與度。
對于學前教育機構而言,建立激勵機制同樣重要。機構可以通過設立“跨文化教育創新獎”“家園共育杰出團隊”等獎項,表彰那些在跨文化教育、家園合作方面表現突出的團隊和個人。這些獎項不僅是對團隊和個人工作的肯定,還能激勵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跨文化教育的實踐與創新中。此外,機構還可以將家園合作的成效納入教職工的績效考核體系,作為晉升、獎勵的重要依據,從而進一步激發教職工的合作動力。
(四)注重文化融合與創新,打造特色合作模式
在跨文化視角下,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過程中需注重文化融合與創新,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合作模式。通過在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的合作過程中深入挖掘各自文化中的獨特元素,再采用創造性的方式將其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從而構建起一個既多元又和諧的學習環境。其中,雙方可以共同策劃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動。例如,可以舉辦多元文化節日慶典,讓孩子們在參與中了解不同文化的傳統習俗和節日意義;可以開展國際交流項目,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家庭或教育機構進行線上或線下的互動,讓孩子們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還可以設立多元文化體驗日,通過游戲、手工、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和學習不同文化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打造特色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還應注重創新。這包括教育方法的創新,如采用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鼓勵孩子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也包括教育資源的創新,如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生動和便捷的學習資源。
通過注重文化融合與創新,打造特色合作模式,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不僅能夠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和多元的學習環境,還能在合作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共同推動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
結語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成為培養兒童全球視野、增進文化理解與尊重的重要途徑。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作為兒童成長的關鍵環境,其合作模式創新與實踐在跨文化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加強雙方的溝通與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不僅能夠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還能共同為兒童營造一個多元、包容的學習環境。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不僅提高了合作的效率與質量,還拓寬了兒童的學習視野。此外,建立激勵機制,激發雙方的合作動力,更是為合作的持續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些模式創新與實踐不僅促進了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還推動了跨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為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一代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隨著跨文化教育的不斷深化,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還將繼續創新與發展,為兒童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本文系2023年度隴南市科技計劃項目《家庭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的模式及其效果評價》(項目編號:2023-S·SZ-3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菊梅,歐小軍.政府主導下學前教育合作供給的邏輯與實踐[J].教育評論,2021,(08):39-46.
[2]周超.信息時代以親和力為抓手提高思政課的在場性研究[J].公關世界,2025,(08):180-182.
[3]孟婷婷.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探究[J].家長,2020,(21):175-176.
[4]陳冉,徐東.一核三階:以園家社協同育人為依托開展農村流動幼兒家庭教育[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5,44(06):147-150.
[5]張寅.低出生率背景下縣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以N縣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5,27(03):20-24.
[6]李海鷗,郝朝霞.澳大利亞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社區合作的質量評估模式及其啟示[J].幼兒教育,2018,(33):44-46.
(作者單位:隴南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