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環節,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使命。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1;2022年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其地位[2。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緊密對接行業企業,共同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的新要求。
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產業的基礎性工作,正快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同時對專業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環境監測”課程為例,探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思路。
一、“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概述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進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優化教師隊伍[3]。“雙師型”教師是指兼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力的復合型教師。從資格與能力兩方面理解,“雙師”包含“雙證”,即教師資格證與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證。“雙能”即專業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經驗。這類教師能將理論與實踐、行業標準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4]。“雙師型”教師的核心特征體現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技能嫻熟,教學方法多樣,創新意識強烈,職業素養優良。這些特點使得他們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1)促進產教融合,連接教育鏈與產業鏈;(2)及時將行業新技術融入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契合度;(3)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4)促進學校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二、“環境監測” 課程的專業特性與發展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數字化、智能化環保領域人才培養的必修課程。其“課崗對接、課證融合、課賽融通”的特性,使其成為服務區域生態環境監測需求的重要紐帶。課程核心內容涵蓋各環境要素監測標準與技術規范、監測點位布設、樣品處理全流程、污染物分析測定及數據評價。其特點體現為:理論與實踐并重、標準規范性強以及應用性突出,這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在數字智能化背景下,環境監測呈現四大發展趨勢:(1)向綠色低碳循環技術轉型;(2)監測技術智能化、精準化;(3)監測范圍拓展至新污染物;(4)監測模式向多方位發展。監測設備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從自動化水質監測設備到無人機遙感技術,再到物聯網監測預警系統,均代表著環境監測技術前沿。因此,這些發展對教師提出新要求,不僅需掌握傳統監測理論和技術,還需熟悉新技術應用,建設具有前沿視野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因此變得更加迫切。
三、“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與實踐
(一)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
1.以崗位為導向的課程內容重構
環境監測課程應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面向環境監測領域實際工作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重構。課程設置應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環境監測崗位的實際需求,將環境監測行業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崗位標準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具體而言,可融通環境檢測與監測賽項規程、G i1+X, 水環境監測與治理證書考核標準和企業崗位標準,以工業企業排放污染物指標監測真實任務為載體,按照污染物指標監測系統化工作過程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設計應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要求,構建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例如,以水質化學需氧量指標真實監測過程為依托,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現場踏勘、方案制定、水樣采集、水樣處理、水樣測定、指標評價6個任務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善于方案制定、精于指標測定、巧于評估的專業能力。
課程內容應注重技術前沿性和發展性,適時融入環境監測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充分考慮環境監測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將自動在線監測設備操作與維護、監測數據分析與應用等內容納入課程體系,提升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
2.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
針對環境監測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應創新教學模式,推行“課前探索 + 課中教學 + 課后拓展”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充分體現“產教融通、技能成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課前探索環節,教師可依托數字化教學平臺發布教學任務,融入企業真實案例、視頻資源、圖片展示等多媒體資源,采用趣味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設計課前任務,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參與度。
課中教學環節,采用任務驅動、小組協同合作為主要教學策略,通過師生互動、情景式案例剖析進行課前答疑和理論引領,在理實一體實訓室完成小組競技式監測實訓。教師可協同企業專家對學生實訓過程和成果進行限時考核評價,模擬企業真實工作氛圍,讓學生熟悉崗位的工作模式、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增強職業認同感。同時,采用虛境實練的教學方法,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練優技藝,拓展實訓內容和形式,通過多元評價彌補學生的短板。
課后拓展環節,引導學生開展新污染物監測方向的研討與探索,培養學生“會學會練”的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實踐和環保志愿服務活動,將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踐行“環保衛士”的職業使命。通過創設拓展性學習任務,推動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習成果轉化率。
(二)重視“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構建
1.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路徑
高職院校應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師培訓體系。一方面,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支持教師參加學歷提升、職稱晉升和學術交流等活動,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跟蹤環境監測領域前沿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通過專題培訓、教學研討、教學競賽等形式,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具體措施包括:組織教師參加專業課程培訓和繼續教育學習,拓寬專業視野;定期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分享和知識更新;建立教師發展中心,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培訓和發展支持;實施“教學名師”培育工程,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推行“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明確認證標準和程序,激勵教師提升“雙師”素質,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
2.企業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企業實踐是提升“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的關鍵途徑。通過“引進來、送出去”模式培養“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應構建常態化的教師企業實踐機制,為教師提供豐富的企業實踐機會和平臺。首先,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每年至少有1個月的企業實踐經歷,實施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其次,搭建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平臺,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和項目實施;再次,實施教師技能提升計劃,組織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取得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最后,推行產學研結合的科研模式,鼓勵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將校企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通過企業實踐,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企業工作實際需求及工藝流程,將環境監測的專業知識和企業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共同開展課題研究、項目研發和工藝技術改進,探索特定行業或區域的主要污染源監測技術創新,并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或應用于課堂教學,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和有效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三)增強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1.激發教師“產、學、訓、評”一體化機制
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構建并激發“雙師型”教師“產、學、訓、評”一體化機制,對于促進“雙師型”教師綜合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產”的方面,學校鼓勵教師深度參與產業實踐,將專業教學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教師通過走進企業,了解環境監測崗位實際工作流程和技術要求,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及時融入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承接企業技術咨詢和服務項目,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的方面,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主動學習環境監測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方法。學校組織教師參與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和技能教學團隊建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機制。同時,鼓勵教師學習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在“訓”的方面,教師需根據企業需求和專業教學目標,制定針對性的技能訓練方案。通過虛實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校企雙師共同示范關鍵技能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優化技藝,培養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職業技能競賽的組織和指導工作,將競賽標準和要求融入日常教學。
在“評”的方面,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效果和技術創新能力納入評價指標。同時依托校企合作,打造一體化智慧環保平臺,匯集企業服務等多項功能。構建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映射學生成長軌跡,繪制學生能力畫像,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良性循環。
2.資源共享與技術支持平臺構建
2022年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職業學校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注重產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支撐,需要構建資源共享與技術支持平臺,促進校企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校企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優質資源互通互享。學校可向企業開放實驗實訓設施、專業教學資源和科研平臺;企業則向學校提供真實工作環境、先進設備和技術標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場所。
其次,搭建校企技術支持平臺,促進技術交流與創新。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向;學校則依托專業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人才支持。具體措施包括:建立環境監測實訓基地,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對實訓學生進行指導,包括自動在線環境監測設備使用、無人機采樣操作、數據平臺資源運用和環境監測專業技能培訓等;引進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傳授實踐工作經驗和環保行業前沿知識;組織教師參觀典型環境監測案例現場,深入了解行業標準和工作流程;學校向企業提供專任教師團隊、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課程標準體系等支持,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依托校企合作,融合新業態、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打造“產、學、訓、評”一體化智慧環保平臺,匯集企業服務、實訓教學、技能競賽等多項功能。通過企業發布真實環境監測任務,讓學生以任務為驅動,分組協作,進行崗位角色模擬。在平臺上完成“接受任務一解析任務一完成任務”的全過程,通過產學研合作,結合校內科研優勢和企業實際應用場景,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難題,深化校企共育,增強學生崗位認知和職業能力。
結語
“環境監測”課程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新質生產力賦能數轉智改發展需求背景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正經歷深刻變革。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環境監測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舉措。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構建“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等措施,能夠有效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環境監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未來,應進一步精準對接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持續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培養更多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技術創新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R].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R].(2022-05-01).
[3]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R].國務院,(2019-01-24).
[4]周興志.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述評與展望[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3,41(4):90-91.
[5]薛敏,農惠媚.高質量發展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1(2):187-191.
[6]易峰,曾麗婷.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財會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廣東經濟,2024(24):93-94.
(作者單位: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