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虹口區四川北路1908號的四新食苑,是一家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老字號”,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味覺記憶,曾獲得“中華名小吃”“中國名點\"等殊榮。然而,其樓頂87.2平方米的磚混違建廚房成為民生安全與城市治理的雙重難題。在破解這一難題的過程中,虹口區人大代表積極履職,發揮關鍵作用,助力開拓出一條拆違解困、助餐惠民、商居共贏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一線接待解民憂堅持“三必須”原則破難題
面對居民信訪、“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的四新食苑廚房違建安全隱患問題,區人大代表建立起“現場接待 + 一線履職\"機制。
在四川北路街道的積極配合下,代表們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走訪,與居民、四新食苑運營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違建廚房存在的消防、結構等安全隱患及其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困擾,以及四新食苑位于百年里弄建筑沿街面與其擴大廚房、提高產量的矛盾。
為破解難題,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并推動“三必須\"原則落實—群眾訴求必應、違建必拆、企業困難必解。針對企業拆除廚房將面臨停擺的困境,人大代表積極協調,推動四川北路街道搭建政企民三方對話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代表們化身“調解員\"和“參謀員”。一方面,代表們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向企業闡釋違建拆除的法律依據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依托職能部門提供的政策指導,了解相關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探索轉型發展之路。
同時,人大代表參與并監督“先立后破”改造方案的實施一企業先行建設合規廚房,再依法拆除違建。在代表們的不懈努力下,在職能部門的共同推進下,違建順利拆除,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保住了城市的煙火氣,實現了企業社會責任感、居民生活幸福度雙提升。
聚焦為老服務需求煥新“老字號”助餐功能
在解決違建痼疾的同時,人大代表結合社區對便捷、實惠型為老助餐服務的實際需求,深挖“老字號\"與助餐服務民生結合點,依托四川北路街道“銀齡餐桌\"項目,推動將四新食苑打造成為“編外社區食堂”,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日100份九折餐品,并在傳統節日增設免費菜品、特價套餐。
這些舉措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了實惠,更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運營3個月,四新食苑便惠及4031人次,優惠金額超萬元,日均服務老年人48人次。四新食苑的成功產生了示范效應,周邊伊斯蘭餐廳等“老字號\"也紛紛加入為老助餐服務行列,共同組建起四川北路的“敬老聯盟\"餐廳,合力為老年群體提供質優價廉的餐飲服務。
推動機制創新激活各方共治效能
此次四新食苑的成功治理轉型,離不開人大代表的監督和推動。通過構建“信訪聯席 + 人民建議”雙輪驅動機制,代表們積極參與走訪,認真梳理“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的問題,將群眾訴求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同時,通過創立“街企一體\"服務供給模式,人大代表監督政府搭建平臺,引導企業將商業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了“解難紓困一提質增效一反哺社區\"的良性循環。
當四新食苑美食的香氣繼續飄散在四川北路上空時,當老年人滿意地回味起兒時的味道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老字號\"的煥新重生,更是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