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27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ing Global\"
WU Ling
(Minjiang Teachers College,Fuzhou, Fujian )
AbstractUnder thebackgroundof \"vocationaleducation going global\",vocational educationnotonly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but also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sprea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and building asolid foundationofculturalconfidence.The excell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with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core and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have become an importantcarrier for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 students'culturalconfidence,global vision,andthe spiritof the times.Inresponsetothecurrentsituationofflat,linear,andtheoreticaldevelopmentof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 cultural course resources in vocationalcolleges,thisarticle proposes a strategyof three-dimensional,graphic,and multilingu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mpow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cultivate new era craftsmen who have both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ultural self-awareness.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going global\";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三件大事之一,“職教出海”是職業教育服務大國外交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戰略。在推動“職教出海\"的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正從單一技能導向轉向復合能力構建。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承擔著筑牢文化根基、貢獻中華智慧的重要使命。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將其轉化為職教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教出海深度融合,培養職教學生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涵養中華文化底蘊,提升文化闡釋力和價值傳播力。因此,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是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職教出海”中的育人價值1.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職教出海”中發揮育人價值的核心,其本質在于通過文化基因的激活與傳承,構建職業教育主體的精神自主性與價值穩定性。楊修平指出,“職教出海”行穩致遠既需要中國職教改革發展積淀“走出去\"的強大經濟硬實力,又需要中國職教放眼世界培育“走出去\"的獨特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的培育依托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系統性認知,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家國同構”的倫理觀、“知行合一”
的實踐觀等核心價值體系。這些文化要素通過課程資源轉化為教育內容時,能夠重塑學習者的認知框架,使其在跨文化語境中保持文化自覺。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承載的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和中和思維等思維方式,不僅強化了學生在技術技能學習中的系統思維能力和創新潛能,還構建了文化主體性的認知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中蘊含的“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規范,為職業教育注入道德理性,使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人類共同福祉的倫理向度。這種文化自信的培育,本質上是通過文化基因的現代性轉化,使職業教育主體在國際化進程中實現文化身份的重構與價值認同的強化。
1.2 世界視野
世界視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職教出海”中發揮育人價值的基礎,體現為文化主體性與人類共同價值的辯證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既要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體系,又要構建與其他文明對話的通約性框架。通過“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培養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性理解,在差異中尋求普遍價值共識,為多元文明并存提供了理論支撐,使其在技術傳播中形成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含語言符號的轉換,還包括對文化深層邏輯的洞察與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提煉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等傳統智慧,為職業教育國際化提供了處理文化沖突的倫理準則。傳統智慧不追求固定模式的輸出,而是通過“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實踐路徑,形成“禮樂交融\"的模式,構建了非強制性的文明交流機制和文明互動范式。世界視野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教育教學,生成為學習者的文化價值判斷標準,使其在技術輸出中能夠平衡中外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尋求共同發展之道。
1.3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職教出海”中發揮育人價值的驅動力,體現為傳統智慧的現代性轉化與未來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承載的“格物致知\"“道技合一\"等思想,為職業教育注入了技術倫理與人文關懷的雙重維度。這種轉化使技能培訓超越單純的工具理性,轉向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系統性思考。在可持續發展層面,“天人合一\"“節用愛人\"等中華傳統生態智慧通過課程資源的現代闡釋,為綠色技術、循環經濟等當代議題提供了文化解決方案。這種文化基因的激活,使職業教育能夠回應全球性挑戰,培養具有生態責任的技術人才。通過培養學習者的文化創新力,使傳統智慧成為數字技術本土化應用的創造性資源。這種時代精神的融合,本質上是將文化傳統轉化為面向未來的教育動能,使職業教育在技術迭代中保持文化根脈與創新活力的動態平衡。
2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現狀
2.1紙質教材為主
當前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仍以平面化的紙質教材為主。紙質教材在知識傳遞的穩定性與系統性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當代社會,特別是文化輸出的格局下,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首先,紙質教材的內容呈現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依賴文字與少量靜態圖片,難以滿足學習者對直觀化、動態化學習資源的需求。其次,紙質教材的更新周期長,難以緊跟行業動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在非遺技藝、地域文化等領域,新技術、新工藝的迭代速度較快,而紙質教材的修訂流程復雜,導致內容滯后于實際發展需求。
2.2單一線性編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主要的編排體例有三種:一是以歷史年代為脈絡的縱向編排;二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同類型進行劃分的橫向編排;三是綜合兩種體例,在歷史脈絡的基礎上,論述文化類型。課程資源的編排則普遍按照“理論知識一案例分析一課后習題”的固定順序展開。線性編排往往將課程資源切割為孤立的知識點,缺乏跨模塊的關聯性與情境化設計。作為通識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面對的是高職院校多個專業的學生,其文化基礎與學習目標差異顯著。線性結構編排的章節順序相對固定,難以支持分層教學與個性化學習。這種結構固化的問題,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與現代職業能力的有效銜接。
2.3缺乏技能實操
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普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實操內容的缺乏成為制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一方面,課程資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多停留在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等理論層面,而缺乏具體操作步驟、技術標準及行業規范的指導,未能將技藝傳承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能訓練模塊。另一方面,課程資源與職業場景的關聯性較弱。現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中的案例多來自歷史文獻,未能結合現代產業需求設計實踐任務,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狀,不僅削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用性,也使得學生在面對真實職業挑戰時缺乏應對策略。
3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
3.1立體化開發
立體化開發的核心在于突破傳統教材的單一形態,構建“數字教材 + 資源庫”的多維資源體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到交互的質變,最終形成具有時空延展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數字教材突破章節的線性編排,構建基于知識圖譜的網狀結構。這種超文本架構不僅提升了知識獲取的效率,還保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有機整體性,讓學習者在縱橫交錯的關聯中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脈絡。
3.2圖譜式開發
圖譜式開發強調以系統化思維構建多維立體的課程框架,通過知識圖譜、能力圖譜、素養圖譜的有機整合,形成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課程體系。這種開發模式突破了傳統線性知識傳授的局限,在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中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動態平衡。
知識圖譜強調文化要素的系統梳理與可視化呈現。以時間軸為經,以文化形態為緯,構建涵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分支的立體架構,形成包含典籍文獻、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核心要素的知識矩陣,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態的表層特征和內在機理。能力圖譜聚焦不同專業學習者文化實踐能力的梯度培養,構建“認知(理論知識)一實踐(技藝傳承)一創新(當代表達)\"三級能力鏈,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的有機統一。
3.3多語種開發
在“職教出海\"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多語種開發本質上是文化基因的跨語境再生。不同于簡單的文字翻譯,多語種開發涉及語言學、教育學、文化學、技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需要在語言符號轉換中實現文化意義的完整傳遞,經歷“語義解碼一文化轉譯一語境重構”的創造性過程。因此,建立“AI+跨學科”教學團隊是多語種開發的機制保障。
傳統翻譯依賴人工逐句轉化,而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術進行課程資源的多語種開發,不僅能夠突破傳統翻譯的局限性,快速完成大規模文本轉換,顯著提升跨文化傳播效率、降低開發成本,還能夠通過深度學習捕捉語言間的深層邏輯關系,結合專業術語庫,優化內容生成、質量控制和本地化適配,實現語言轉換與文化適配的深度融合。通過設計開放性討論議題、跨文化比較模塊、本土化實踐項目,引導學習者在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反觀自身文化傳統,進而激發文明互鑒的創造性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4。多語種開發不僅能夠助力各國青年在職業技能提升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通過文化因子的創造性轉化,為全球職業教育注入東方智慧。在此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跨文化碰撞中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最終實現從文化傳播到文明共生的范式躍遷。
4結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5,就是要用文化基因重塑技術教育的靈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植入職業教育,既能激活傳統資源的現代價值,又能為科技人才注入文化根脈。在“職教出海\"的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還是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實現“技術 + 人文\"融合的關鍵路徑。開發策略需兼顧文化傳承的深度與職教體系的實用性,同時適應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語境與技術需求。立體化開發、圖譜式開發與多語種開發三大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這一復雜背景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立體化開發搭建文化體驗的“多維入口”,借助圖譜式開發構建知識轉化的\"邏輯通道”,依托多語種開發完成價值共鳴的“語境適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成為\"職教出海\"的“文化芯片”,既承載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又具備賦能全球職業教育的功能價值。
★基金項目: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立體化開發與應用研究\"(JAS23286)。
參考文獻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現場推進會在福建晉江召開[EB/OL].(2024-07-31).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6/17504.htm.
[2]劉洋,楊東平.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的金色十年:\"職教出海”的成就、模式與展望[J].青年發展論壇,2025,35(1):79-87.
[3]楊修平.“職教出海\"文化軟實力建設:時代要義、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5,46(7):20-25.
[4]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5]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h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jump=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