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14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 Abdominal Palpation Ability in Diagnostics Teaching
WANG Kehua
(Linxia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Linxia, Gansu
AbstractIn medic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abdominal palpation in diagno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clinicalabilitiesofmedical students.Gventhe shortcomings oftraditional teachingin improvingstudents' abdominalpalpationability,thisstudyaims tosignificantly enhance medicalstudents'abdominalpalpationskills,romote theirclinical thiningconstruction,improvetheiroveralldagnosisndteatmentlevel,andprovidereferencefordagostic teaching reform by constructing immersive teaching with clinical context embedding, knowledge modularization and correlation expansion teaching,dynamic feedback and personalized eror correction teaching,as wellas exploratory teaching based on clinical case library iteration.
Keywordsdiagnostics; abdominal palpation; teaching method; medical student
診斷學作為醫學教育中的關鍵課程,致力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診斷能力。腹部觸診作為其中核心技能,是準確診斷腹部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傳統教學方法在幫助醫學生掌握腹部觸診能力方面存在局限,難以滿足臨床實踐需求。因此,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醫學生的腹部觸診水平,成為診斷學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
1腹部觸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1.1提供關鍵診斷依據,助力疾病判定
腹部觸診作為診斷學中的關鍵環節,能為醫學生提供直接感知患者腹部狀態的途徑。醫學生憑借觸診,可清晰了解腹部臟器的諸多特征,如大小、形態、質地等,同時能夠察覺有無壓痛、包塊等異常狀況。這些寶貴信息在多種腹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至關重要,常常成為判斷疾病類型與發展程度的關鍵依據[。例如,肝脾腫大、腹部腫瘤和腹膜炎等疾病,其早期診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準確的腹部觸診結果。通過觸診獲取的信息,醫學生能夠初步判斷疾病的方向,為后續更深入的檢查與診斷提供有力支撐,從而顯著提升疾病診斷的準確性與效率。
1.2促進臨床思維構建,增強診斷能力
在診斷學腹部觸診教學中,醫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學生在進行腹部觸診后,需將觸診所得結果與患者詳細病史、各類癥狀以及其他檢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這一過程促使醫學生逐步構建起系統且嚴謹的臨床思維模式,從觸診現象出發,深入思考背后可能隱藏的疾病本質,學會有條理地梳理信息、進行邏輯推理。這種臨床思維的鍛煉有助于醫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臨床情況時,能夠迅速且準確地作出判斷,從而制定出更為合理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方案,提升其臨床診療水平]。
1.3強化實踐操作技能,奠定臨床基礎
腹部觸診屬于診斷學中實踐性很強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強調腹部觸診能夠為醫學生創造大量實際操作練習的機會。通過反復進行淺部觸診、深部觸診等不同方式的練習,醫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正確的觸診手法。規范且熟練的操作技能對于醫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只有在學校教學階段就扎實掌握腹部觸診技能,在步入臨床崗位后,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因操作不熟練或不規范而導致誤診、漏診等情況的發生,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2診斷學教學中提高腹部觸診能力的教學方法探討
2.1基于臨床情境嵌入的沉浸式教學法
為切實提升醫學生的腹部觸診能力,基于臨床情境嵌入的沉浸式教學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診斷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醫學生從理論知識邁向臨床實踐,而腹部觸診作為關鍵的診斷技能,必須緊密對接真實臨床場景[]。
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精心構建高度仿真的臨床情境。如在構建急診室腹痛患者初診場景時,教師可借助高清視頻、3D模型以及逼真音效,還原急診室緊張忙碌的氛圍。場景中,“患者”表情痛苦,描述著突發腹痛的具體情況,從疼痛起始部位、性質到是否伴有其他癥狀等信息一應俱全。而病房日常腹部復查場景的構建,則著重展現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定期進行腹部檢查的過程,包括患者體位擺放、床邊病史詢問等細節。
學生身處這些精心營造的情境中,需迅速進入實習醫生角色,依據情境所設定的患者詳細癥狀與病史,即刻開展腹部觸診操作。在急診腹痛初診場景中,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判斷觸診順序,優先檢查可能引發劇痛的區域,通過淺部觸診初步感知腹壁緊張度、壓痛范圍等。隨后運用深部觸診,進一步探尋是否存在臟器腫大、包塊等深層體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關注觸診手法的規范性,還要將每一次觸診結果與患者即時病情判斷緊密關聯。例如,若觸及腹部某區域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學生需迅速思考可能對應的疾病類型,是急性闌尾炎、膽囊炎,還是其他腹腔炎癥。
2.2知識模塊化與關聯拓展教學法
面對診斷學知識體系繁雜的特性,為實現腹部觸診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教師可以推行知識模塊化與關聯拓展教學法。在這一教學框架下,教師需對腹部觸診相關知識進行科學且系統的梳理。
首先,將腹部觸診知識劃分為多個明確的模塊。解剖基礎模塊首當其沖,此模塊聚焦于腹部臟器的空間布局和毗鄰關系等關鍵解剖知識。教師在講授時,要細致入微地闡釋各臟器位置對觸診順序的導向作用。例如,肝臟位于右上腹,正常情況下其下緣在肋弓下難以觸及,若觸診時在肋弓下發現肝臟,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肝臟是否存在腫大,以及周邊膽囊、十二指腸等臟器的位置關系對觸診判斷可能產生的影響4。
其次,在觸診手法模塊,教師要針對淺部觸診、深部滑行觸診和雙手觸診等多種手法,逐一講解其操作要領、適用場景與力度控制。淺部觸診主要用于感知腹壁緊張度、表淺壓痛等,而深部滑行觸診適用于探尋腹腔深部臟器及包塊。教師需通過現場演示、實操指導等方式,確保學生精準掌握每一種手法。常見體征解讀模塊則圍繞腹部觸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體征展開。教師要深入剖析壓痛、反跳痛、腫塊質地與移動性等體征所蘊含的臨床意義,指導學生依據這些體征初步判斷疾病方向。
最后,當各模塊教學完成后,關鍵的關聯拓展教學隨即展開。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觸診手法與解剖結構緊密對應。例如,在進行腎臟深部觸診時,讓學生結合腎臟的解剖位置、形態,理解為何采用雙手觸診法能更清晰地感知腎臟大小、形態與活動度。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不同體征背后的病理機制。如腹部出現反跳痛,引導學生思考這是腹膜受到炎癥刺激的結果,進而關聯到可能的腹膜炎等疾病。此外,教師還需將腹部觸診結果與實驗室檢查數據,如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淀粉酶水平,以及影像學表現,如腹部超聲、CT影像中的臟器形態變化等相結合,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網絡。
2.3動態反饋與個性化糾錯教學法
在診斷學腹部觸診教學實踐中,鑒于學生在學習進程中展現出的個體差異,動態反饋與個性化糾錯教學法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腹部觸診這一關鍵技能[5]。
為實現動態反饋,教師可借助智能傳感設備,在學生進行腹部觸診實踐操作時,對其手法展開全方位實時監測。這些智能設備能夠精準捕捉學生觸診時的力度、速度以及位置等關鍵參數。例如,當學生將手放置在模擬患者腹部進行觸診時,智能傳感設備會即刻感知并記錄下學生每次按壓的力度數值,以及手在腹部移動的速度變化。同時,設備能精確追蹤手在腹部各區域的位置信息。
隨后,通過數據分析軟件對采集到的參數進行深度處理,生成詳盡且個性化的反饋報告。這份報告將清晰呈現每位學生在觸診手法上的優勢與不足。比如,某位學生在觸診過程中,整體觸診力度超出正常范圍,報告便會明確指出其力度數值偏高的具體情況;若有學生在觸診順序上存在混亂,報告也會精準記錄其錯誤的操作步驟。
教師可依據這些個性化反饋報告,開展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對于觸診力度過重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告知其合適力度的具體標準,還要詳細講解背后的醫學依據。例如,解釋過度用力可能導致患者不適,且會干擾對腹部臟器真實質地與形態的判斷。同時,教師會通過示范與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調節力度的方法,如借助簡單的訓練器材進行力度控制練習。而針對觸診順序混亂的學生,教師會著重強調規范觸診順序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意義。以常見的腹部九分區法為例,向學生說明按照從左下腹開始,逐步有序檢查各區域的順序,有助于全面、系統地發現腹部異常體征,避免遺漏重要信息。
2.4基于臨床案例庫迭代的探究式教學法
在診斷學教學中,為有效提升腹部觸診教學質量,教學團隊可構建一個動態更新的臨床案例庫,并以此為依托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
構建臨床案例庫時,教學團隊應廣泛收集來自臨床一線的真實病例,尤其側重與腹部疾病相關的案例。這些案例不僅要涵蓋常見病癥,還要納入具有一定復雜性與疑難性的病例。案例的信息需全面翔實,包括患者完整的病史、癥狀演變過程、各項檢查結果,特別是腹部觸診的詳細記錄等。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及臨床實踐經驗的持續積累,團隊應定期對案例庫進行更新,將新出現的疑難病例及時補充進去,確保案例庫的時效性與前沿性。
教師可從案例庫中精心挑選復雜的腹部病例用于教學。例如,選取一位既有腹部隱痛癥狀,又伴有間歇性消化不良,且觸診時腹部體征不典型的患者案例。教師將案例呈現給學生后,引導學生開啟自主探究之旅。學生首先需要查閱大量的醫學資料,包括專業教材、權威醫學期刊文獻等,從中尋找與案例相關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內,學生各抒己見,分享自己對案例的初步分析與見解。學生可嘗試運用所學的腹部觸診知識,結合案例中的癥狀描述,對可能出現的腹部體征進行推測,并提出初步的診斷假設。比如,學生可根據患者消化不良的癥狀,推測是否存在胃部或腸道疾病,進而思考在腹部觸診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區域與體征。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引導。當學生分析病例陷入僵局時,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如\"該患者的腹痛特點與哪種常見疾病的表現較為相似?”“在觸診時,除了關注臟器大小,還應留意哪些細節?”幫助學生逐步梳理思路,掌握科學的診斷思維流程。隨著案例庫的不斷迭代,促使學生持續更新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腹部觸診技能。在反復探究復雜病例的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以鍛煉,學會對既有知識與診斷假設進行質疑與驗證;其創新能力也得到激發,能夠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出獨特的診斷思路。
3結語
本研究探討的多種教學方法為提高醫學生的腹部觸診能力提供了新途徑。通過基于臨床情境嵌入的沉浸式教學讓學生融入真實場景,知識模塊化與關聯拓展教學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動態反饋與個性化糾錯教學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臨床案例庫迭代的探究式教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顯著提升教學效果。未來,應持續優化這些教學方法,進一步強化對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醫學臨床實踐需求。
參考文獻
[1]張雪玲.“診斷學\"實踐教學中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初探——以腹部觸診為例[J].科技視界,2022(23):48-50.
[2]楊麗,陳碩貞,勾艷琴,等.TBL結合高仿真情景模擬教學在異常體征之腹部觸診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4):623-625.
[3]胡益祺,黃賜承,嚴祥虎,等.CBL教學法在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5,17(3):46-50.
[4]朱花敏,張金俏.翻轉課堂聯合雨課堂在超聲診斷學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5,17(4):101-104.
[5]王太國,趙之偉.案例教學法在高職中醫診斷學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效果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5,41(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