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急危重癥患者時,快速準確的判斷和及時有效的處理是挽救生命的關鍵。了解如何早期識別潛在的危重狀況,以及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不僅對醫療專業人員至關重要,也能幫助普通民眾在緊急時刻提供必要的援助。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觀察生命體征、識別典型癥狀、評估病史和運用評分系統來迅速判斷病情,并介紹針對急危重癥患者的初步處理方法。
早期識別:迅速判斷危重癥征兆
觀察生命體征
早期識別急危重癥患者,第一步是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生命體征提供了關于患者身體基本功能的重要信息,可以幫助醫護人員迅速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并及時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成人安靜狀態下心率通常在60~100次/ min,呼吸頻率在12~20次/ min。這些數值并非固定不變,會受到年齡、健康狀況、運動水平和個人差異的影響。任何顯著偏離正常范圍的生命體征變化,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例如,快速或不規則的心跳(心動過速或心律失常),可能預示著心臟存在問題,如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呼吸頻率增加),可能是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或是嚴重感染(如肺炎)的表現。此外,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和皮膚濕冷是血液循環不足的重要標志,可能由出血、脫水或其他導致血容量減少的情況所致。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提示休克的發生,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處理。
持續監測上述指標不僅有助于發現病情惡化的早期跡象,還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通過定期檢查并記錄心率、呼吸頻率、血壓和其他相關參數的變化,可以形成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征圖譜,這對于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識別典型癥狀
某些典型的癥狀往往提示著急危重癥的存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劇烈胸痛和突然的意識喪失。具體而言,劇烈胸痛,特別是位于胸部中央并向左臂、下巴或背部放射的疼痛,通常是急性冠脈綜合征(如心臟病發作)的關鍵特征。這種類型的胸痛可能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不等,若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無法緩解時尤其需要引起重視。如果疼痛伴有出汗、惡心或呼吸困難,更應警惕,因為這可能是心臟出現嚴重問題的信號。此外,突然的意識喪失或意識狀態改變(如嗜睡、混亂或昏迷)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預警信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腦血管意外(如中風)、嚴重代謝紊亂(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或低血糖)或心搏驟停。當患者出現一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面部不對稱等癥狀時,很有可能是中風的表現,必須立即就醫。心搏驟停則可能導致患者瞬間失去反應能力,且沒有脈搏或呼吸,需立刻進行心肺復蘇(CPR),并呼叫急救服務。
收集病史
回顧患者的既往病史對于識別急危重癥同樣重要。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等,都會增加發生急性事件的風險。家族病史中存在類似疾病的記錄也應引起重視,因為遺傳因素可能使個體更容易發生特定類型的急危重癥。近期是否有手術、創傷或感染史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手術后可能出現并發癥,如出血、感染或血栓形成;創傷可能導致內出血或其他內部損傷;感染,特別是嚴重或未控制的感染,可能會迅速惡化為敗血癥等危及生命的狀況。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物),可能影響患者對急危重癥的反應,增加出血風險或改變其他治療的效果。
有效的病史采集不僅僅是收集信息的過程,還能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指導進一步的檢查方向。例如,對有心臟病史的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或對有呼吸困難的患者安排胸部X光片,有助于更快地定位問題所在。
緊急處理:搶救措施提高生存率
緊急藥物治療
在面對急危重癥患者時,迅速而準確的藥物治療是保證生命安全的關鍵。例如,在懷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情況下,立即給予阿司匹林可以減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減輕心肌免受進一步損傷;對于出現休克癥狀的患者,使用升壓藥(如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幫助提升血壓,保證重要器官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應用腎上腺素能增強心臟的收縮力,促進心臟復跳;同時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可用于控制異常的心律,恢復正常的心臟節律。
藥物治療必須基于準確的診斷,且應在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實施,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隨著病情的發展,藥物劑量和種類可能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患者的實時需求。
緊急通氣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暢和充分的氧氣供給是急危重癥救治中的另一個核心要素。對于因各種原因導致呼吸困難或停止的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如氣管插管或環甲膜穿刺)和提供機械通氣支持是關鍵措施,不僅能維持正常的氣體交換,還能減輕肺部負擔,避免由于缺氧引發的一系列并發癥。在操作過程中,確保氣道通暢非常重要,必要時可通過吸引器清除分泌物或異物。另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呼吸機設置,包括潮氣量、呼吸頻率、吸入氧氣濃度等參數,以實現最佳的氧合效果。良好的通氣管理不僅有助于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也為后續的治療創造了有利條件。
快速補液
對于大量出血、脫水或休克的患者,快速補液是恢復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常用方法之一。晶體溶液(如生理鹽水或乳酸林格氏液)和膠體溶液(如羥乙基淀粉)都可以用來擴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灌注。補液速度取決于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通常從快速靜脈推注開始,然后根據血壓、中心靜脈壓等指標調整滴速。在補液的同時,還應密切監測液體平衡,預防過度擴容帶來的風險,如肺水腫或心力衰竭。對于存在電解質紊亂或酸堿失衡的患者,還需補充相應的電解質,如鉀、鈉、碳酸氫鈉等,以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合理的補液策略能夠有效緩解休克癥狀,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治療時間。
外科干預
在外科領域,急危重癥的處理往往能直接解除威脅患者生命的緊急情況,如大出血或嚴重創傷。對于內出血,尤其是腹部或盆腔內的出血,緊急剖腹探查術可以快速找到出血源并加以止血;面對外部創傷時,清創術和修復術則是清理傷口、去除壞死組織和重建解剖結構的有效手段;對于骨折或關節脫位,及時的固定和復位操作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快康復進程。
外科干預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是團隊協作和決策能力的考驗。專業的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并在術后提供細致入微的護理,確保患者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