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52
Application ofDigital Resource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ZHAO Haizhong
(Si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Pingliang, Gansu )
Abstractathematicsisniporntbectiniaydcationanditslgical,sutural,andbtractacstic determine that students urgently need a diverse and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pplying,andtransfering.Aferschoolservices provide aneffective pathtoachievethis goal,andhowtostrengthentheir connotationconstructionandenhance theireducationalefectivenessisanimportantsue thaturgentlyneedstobeaddressed in educationalpractice.Basedontheconnotationof digitalresources an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imaryschoolmathematics after-schoolservices,theaplicationofdigitalresourcescanbeoptimizedfromtheaspectsofscientificallyformulatingafterschoolserviceplans,ultdimesional integratioofeducationalresoures,andenicingaferschoolseiceotet,thelp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ove towards a new stage of more scientific, effcient, and humanistic. Keywordsdigitalization; learning resource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fter-school services
在“雙減\"政策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迎來了從“減負增效”到“提質賦能”的全新階段。課后服務是落實“雙減”目標的重要抓手,不僅肩負著拓展學習時間、豐富育人形式的使命,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徑[。伴隨“教育信息化2.0”戰略的加快推進,數字化資源作為推動教育轉型升級的核心載體,已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學業評價、資源共享等各個層面。特別對于小學數學這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在課后服務中引入高質量數字化資源,是提升服務精準性與實效性的創新途徑。
1數字化資源的內涵
數字化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其內涵早已突破傳統教學媒介的范疇,成為集信息表達、知識傳遞、智能交互與學習支持于一體的復合型教學要素。從本質上看,數字化資源是依托多媒體、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經過系統設計、結構優化與功能賦能后生成的教育信息集合體。其表現形式多樣,既包括靜態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素材,也涵蓋動態交互類資源,如虛擬實驗、在線題庫、數字化課件、仿真實境與網絡課程平臺等]。
數字化資源并非孤立存在于教學工具鏈中,它內嵌于整個教學生態系統之中,體現出從“內容呈現”到“學習過程支持\"的轉變。以數據為支點、以智能化為手段,這些資源能實現精準教學、學習軌跡追蹤與即時反饋,有效回應學生多元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諸如數學等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通過可視化、情境化、游戲化的數字資源設計,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促進其抽象思維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2當前小學數學課后服務存在的問題
2.1課后服務目標模糊
當前小學數學課后服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尚存在目標定位不清、功能偏離育人本質的問題。盡管政策文件多次強調課后服務應突出素質教育導向,注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與個性潛能,但在實踐中,服務活動常常被簡化為對課堂教學的重復或作業的延伸,其“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展現[。一方面,部分學校未將課后服務納入整體教學體系統籌規劃,缺乏清晰的課程化設計與發展路徑,導致服務內容零散、目的模糊。另一方面,教師對課后服務的理解仍停留在“看護學生\"或“完成作業\"的層面,忽略在服務時間內激發學生數學思維、提升綜合能力的深層價值。
2.2教學資源配置不足
“雙減\"政策出臺后,國家在政策層面加大了對課后服務的支持力度,但從基層學校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服務質量與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首先,優質教師資源不足,尤其是在鄉鎮和邊遠地區,小學數學教師本就緊缺,課后服務進一步加重教師負擔,許多教師因精力有限而無法進行系統、深入的教學設計。其次,數字化教學設備的匱乏,使得不少學校無法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富有創新性和互動性的數學活動,限制了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服務形式的豐富性。最后,活動空間、教學材料、經費投入等保障的不健全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服務內容的拓展和活動的有效實施。
2.3服務內容較為單一
小學數學課后服務的內容設計,理應順應兒童認知發展規律與個性成長需求,構建起集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于一體的立體式學習支持體系。但現實中,服務內容仍呈現出明顯的“單一化”傾向,缺乏創新性與針對性4。一方面,部分學校以作業輔導、試題講評、錯題訂正等任務性活動為主,服務內容高度依賴課本與考試要求,缺乏延展性與生活化的場景創設,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難以獲得情境體驗與思維挑戰。另一方面,學生個體差異未被充分關注,服務設計未能有效回應學生在學習能力、興趣取向、思維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后服務中無法找到契合自身發展節奏的學習路徑。
3數字化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后服務中的應用策略
3.1科學制定課后服務計劃,精準對接學生需求
科學制定課后服務計劃不僅是提升服務效能的基礎保障,更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導向、推動精準教學實施的必要前提。教師要將課后服務視為課堂教學的機械延伸,或一個動態的、可調控的教育子系統,服務計劃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實際需求、學習風格與個體差異的深入分析之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規劃理念,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出階段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綜合特征,若能基于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學生需求,便能實現服務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活動設計的精準推送,進一步推動學生從“知識接受者\"向“主動建構者\"轉變。
在實際操作層面,教師可依托數字化平臺進行學生學習畫像的建立,通過采集與分析學生課堂學習、作業完成、錯題記錄等方面的數據,識別出學生在知識掌握、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等維度的優勢與短板,從而為課后服務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將課后服務劃分為“基礎鞏固”“能力提升\"“興趣拓展\"三類任務群,分別匹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實現服務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的高度契合。例如,對于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在服務時間內安排互動類游戲練習,通過“闖關\"機制提升參與熱情;對于思維敏捷、興趣濃厚的學生,則可設計數學探究任務或競賽項目,增強挑戰性與創造性。這種方式既回應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又有效緩解了“齊步走\"教學帶來的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是“因材施教\"理念在課后服務中的具體落實。
科學的服務計劃還應體現過程性與動態性相結合的特征,即不僅在服務啟動前進行精準規劃,還在服務過程中實現即時調整與適時優化。教師可利用在線反饋系統或學習監測工具實時記錄學生在課后服務中的參與狀態與學習成效,及時發現問題并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例如,發現某部分學生在某一知識點反復出錯,可在后續服務計劃中增設有針對性的輔導模塊,強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若某項活動學生參與度不高,需反思其內容設計是否缺乏吸引力或不符學生認知水平,進而進行優化調整。
3.2多維整合教育資源,打造開放式學習環境
在新課標引領下,小學數學課后服務的實施路徑亟須從“封閉式補習\"走向“開放式學習”,構建一個融合多樣資源、立體交互、貼近現實的教育生態。而數字化資源的深度介入,為實現這一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內容基礎。通過多維整合教育資源,教師不僅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更能實現多學科、多平臺、多情境的融合式教學,為學生營造出一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以“探究實踐\"為路徑、以“個體成長”為目標的動態學習空間。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拓展資源邊界,將數字化教學平臺、教育軟件、數學微課、虛擬實驗系統、在線題庫等技術資源與學校本地課程資源、社會生活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等進行有機整合,打造一個既有技術深度又具文化溫度的學習環境。例如,對于“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三維建模軟件或虛擬現實工具,引導學生在數字平臺中動手操作,觀察圖形的旋轉與對稱規律,從而在交互體驗中深化對幾何知識的理解。又如,在學習“數據與統計”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身邊主題開展數據采集與可視化分析,通過電子表格、圖表制作工具等進行數據展示,培養其數學建模意識和數據素養。由此將學習過程延伸至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促使學生在跨場景、跨學科的動態環境中主動思考、深度探究,真正實現“學在課后,思在生活”。
資源的豐富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資源的可用性與適配度。教師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為出發點,對已有資源進行結構性改造與二次開發,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征。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將數學知識以動畫形式呈現,增強直觀性與趣味性;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可提供情境挑戰任務包或探究學習路線圖,引導其在網絡平臺中自主導航、自我調節。此外,教師還可結合社區教育資源、家校協同機制,推動課后服務從“校內\"延展為“社會大課堂”,如借助線上平臺開展“家庭數學游戲挑戰賽”、社區“生活中的數學\"微項目展示等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真實情境中體驗數學的實踐價值與文化內涵。總之,多維整合教育資源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組合,更是教學理念的更新與育人格局的重構,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在開放的教育空間中,擁有屬于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與成長軌跡。
3.3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拓展學生數學認知邊界
數字化資源的廣泛應用,為課后服務內容的創新與豐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與內容支點。當前階段,教師亟須摒棄“重鞏固、輕拓展”“重答題、輕思考”的傳統模式,充分挖掘數學與生活、學科與文化、技術與認知之間的內在關聯,借助數字化手段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設計多樣化、層次化、趣味化的課后服務內容,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認知邊界,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
教師可在課后服務中增加“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引導學生通過真實情境的探究活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生活體驗。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后,可結合“比薩換算”案例,引導學生借助數字工具進行面積比較與數據分析,讓學生直觀感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類具象化任務的設計,不僅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更促使其在解決問題中深化對數學意義的理解。又如在學習“時間與日期\"時,教師可引入傳統節氣與農歷知識,借助數字資源中的互動歷法工具,幫助學生厘清“閏年\"“閏月\"等概念的起源與算法,在增加知識厚度的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其數學思維。另外,課后服務內容的豐富性還應體現在對數學思維品質的系統培養上。教師可借助數字化平臺設計層層遞進、難度可調的思維挑戰任務,推動學生從“會做題”邁向“會思考”“能表達”“善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數學辯論賽”“錯題反轉挑戰”“數學故事講述”等多樣化的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表達數學理解、反思學習過程,培養其邏輯表達力與批判性思維。
4結語
在“雙減\"政策持續深化的當下,小學數學課后服務不僅承擔著延續課堂教學、回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功能,亦成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的重要平臺。科學整合、合理運用數字化資源,可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打破傳統教學的邊界,為構建更加開放、多元、靈活的課后服務體系奠定基礎。教師要持續深化對數字化資源的理解與運用,在課后服務中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內容體系與活動機制,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獲得成長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量感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5(3):64-67.
[2]孫艷芬.“小學數學 +,, ,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11):74.
[3]張鳳麗.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20):159-163.
[4]郭潔.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小學數學學習任務單設計策略初探[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0):125-127.
[5]陳連玉.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有效策略探討[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0):131-133.
[6]韓家玲.“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及優化策略[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38(5):107-113.
[7]盛世明,張麗霞.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數學教學勝任力研究以江西省某本科師范院校為例[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4,44(4):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