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5)04-0035-10
一、問題的提出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升農業產出效率和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1]。農業現代化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能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通過數字經濟手段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農村經濟的整體活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深遠的意義?!稊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了數字鄉村建設的戰略目標,要積極推進數字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項目和“互聯網 +;"”下的現代農業實踐[2]。這項規劃明確了新時期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思路,要求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著力建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加強數字生產能力建設,加快對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打造新型農業數字化經營實體并進一步增強農產品供應能力。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農業經濟需要從數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數字化建設近幾年也備受學術界關注。曾億武等總結了中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概念和內容框架、理論邏輯與基本路徑[3]。周錦認為,推進數字化鄉村的發展不僅是構建數字中國的核心內容,也是推動鄉村復興的關鍵策略指向[4]。肖若晨闡述了數字經濟在中國農村產業發展中展現出的巨大潛力,數字經濟能夠有效減少信息差、優化資源流動,并拓展發展空間[5]。溫濤等認為,當前我國農業領域仍面臨融合效率低下、產業鏈延伸不足和利益聯結松散等問題[6]。
數字化經濟與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結合發展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和國外都有所體現。Irwin等認為,以信息和數據為中心的精確農業策略主要依賴于信息網絡技術,以訂單農業模式作為主要載體,通過技術革新來減少交付[7]。楊寶珍等指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三農\"金融服務模式具有成本效益,能夠基于云計算的方法構建多位一體的智能農業模型,推動農業產業升級[8]。夏玉林等研究發現,發展農村數字經濟,能夠顯著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交易成本,同時也能增強風險管理效能,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農民幸福指數,降低貧困率[9]
數字經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時代現象,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尤其涉及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學術研究總體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即快速增長時期。針對農村數字經濟這一主題,本文使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對CN-KI數據庫中收錄在核心期刊的相關論文進行挖掘,通過系統地梳理近年的研究熱點和發文趨勢,以期對未來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研究提供參照。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CiteSpace6.1.6.軟件對農村數字經濟領域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性梳理[10]194,重點分析了該領域內代表性學者與研究機構的合作分布情況,揭示了不同學者之間的合作網絡和研究機構的協作關系,探討了數字經濟與農村研究的重點主題及相互聯系,識別出當前研究中最為突出的熱點問題。此外,本文通過對突現詞的分析,明確了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動態。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農村數字經濟領域的理論基礎,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CNKI期刊數據庫,為保證論文質量的可靠性、權威性與認可度,以發表于CSSCI(包含擴展版)與核心期刊的文獻作為搜索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和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提出,要搭建多層次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加快農村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11]8-12,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村電商主體[12]。據此,確定高度近似的關鍵詞及檢索主題為“農村與數字經濟”。以“農村數字經濟\"為篇名加“農村”\"數字經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出文獻最早發表于1978年,因此,確定檢索范圍為1978—2024年,共計1218篇文獻,對文獻數據進行第一次清洗,去除掉征稿啟事、新聞、影評、訪談、薦讀等對研究主題無參考意義的文獻,以剩余936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
三、中國農村數字經濟研究的總體特征
(一)發表文獻時期分布
圖1為各年度發文量與整體發文趨勢,折線圖中的數值與斜率直觀反映出農村數字經濟學術領域的發展熱度與速度,是探索該領域研究情況的重要參照。
圖1年度發文量與趨勢
圖中虛線為發文折線的擬合指數函數,R2gt;0.8 ,說明擬合效果較好,如果某研究領域的文獻數量呈指數型增長趨勢,則表明該領域發展態勢尚未飽和,仍然處在快速發展期,將不斷涌現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13]。所以,這一研究主題在2022—2024年依舊保持較高熱度,未來將會有更多研究成果在全社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CiteSpace可以統計各研究機構論文的產出量,其中排名前10位的機構分別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1篇)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8篇)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17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17篇)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7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16篇)吉林大學經濟學院(15篇)貴州大學經濟學院(15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4篇)、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4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14篇)。
以機構(Institution)為節點類型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圖2展示了發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機構名稱,并描繪了各機構合作的關系脈絡。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研究機構,節點大小與發文量多少呈正相關;節點間連線代表機構間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與共同發文量多少呈正相關。圖2中節點數(N)為297,節點連線(E)為234條,Density(網絡密度)值為0.0053,說明各機構研究相對獨立,合作發文情況較少。
(三)研究關注點
數字鄉村雖然是一個相對創新的詞匯,但其出現的頻率正在急劇上升。從最初對數字農業和互聯網技術等名詞的借用到現在對農村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的關注,再到當下提出數字鄉村這一概念,已有近二十年發展歷程。隨著數字鄉村實踐內容的持續擴展,相關的概念也變得越來越明確,一系列新的“數字\"家族詞匯陸續出現,使得“農村數字經濟\"為主題的發文量逐漸增長。數字鄉村建設已成為當前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抓手之一,數字鄉村內部的多維度數字能力則是推動鄉村全方位振興的強大動力。
2021年9月,國家7部委組織編制《數字鄉村建設指南 1.0? ,用于指導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數字鄉村規劃建設,綜合考慮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數字鄉村建設[14]。數字鄉村建設在東南沿海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在農村經濟發展不充分的西部,面臨農業結構單一、產業重復等問題。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振興,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產業繁榮關鍵是要避免產業之間的同質化,西部地區需要根據自己的土壤、氣候條件和歷史生產習慣來實現差異化的規模經濟,穩步推動農村數字化和現代化發展。
四、關鍵詞視角下的農村數字經濟研究邏輯
(一)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作為學術論文研究主題和內容的精煉表達,其關聯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學科領域中的研究熱點。本文將網絡節點設置為關鍵詞(Keyword)并進行分析,可以得到關鍵詞共現圖,共計關鍵詞242個,關鍵詞間關系連線755條,圖3展示了頻率在10及以上的關鍵詞名稱。剔除“農村數字經濟\"等檢索詞,將剩余關鍵詞按照發現頻率排序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頻次。
表1關鍵詞共現頻次
借助關鍵詞共現進一步梳理挖掘得到如下發展脈絡。首先,數字化經濟對農產品流通起到推動作用,數字經濟顛覆了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介質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可以賦能鄉村振興,2021—2023年農村電商交易規模呈爆發式增長,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逐年累加。智慧農業逐漸起步,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提升至 25.4% ,農產品治理追溯信息化率達24.7%[15]86"。其次,鄉村振興是農村數字經濟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農民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提高收入。2020年“十四五\"規劃明確“數字鄉村建設目標”,提出完善農村物流設施、補齊數字化短板,農民的收入增長率和增長潛力仍需進一步激活[16]。政策的支持引起學者的廣泛研究,學者多通過中介效應、門檻效應來驗證數字經濟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最后,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提升農民收入,積極推動鄉村數字治理尤為關鍵。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但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差異較大,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政府響應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農民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網絡服務、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及電商產品供應鏈網絡等多種服務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關鍵詞聚類
依據關鍵詞之間的共現強度,將強度較大的關鍵詞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類,進而實現對研究熱點的歸類。本文采用對數似然比(LLR)算法對關鍵詞共現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出現頻率在5以上的關鍵詞聚類時線圖,見圖4。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0.4948gt;0.3 ,聚類結構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MeanSilhouette) 1=0.5584gt; 0.5,聚類結果合理;共標注出10個聚類,并以同類聚類中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作為該聚類名稱,給每個聚類賦予0~9號標簽。
在“數字經濟\"(#0)聚類中,較為有影響力的節點有“信息生態\"\"路徑優化\"“鄉村旅游”“機理\"\"鄉村經濟\"\"農業農村\"\"流動人口\"等。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如何融合發展,如何走出實踐模式、突破障礙與路徑是發展的首要任務[6]。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存在著區域差異,數字技術和信息的不平等分配導致少部分落后地區數字貧困,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信息生態理論視角出發,要集中解決信息貧困、區域差異的問題[17]。同時,完善數字貧困治理的相關政策并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能提升鄉村地區的信息獲取和技術應用能力,還有助于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全面落實[18]。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傳統勞務輸出地的縣域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可以借助創新創業保障政策開拓鄉村旅游項目,促進鄉村人口回流并推動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不僅縮短了城鄉之間的距離,也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便利的返鄉通道[19]。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工程的落實,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平臺經濟的興起使得更多的鄉村居民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就業和創業,提升了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整體而言,鄉村振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也為外出勞動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助力實現共同富裕[20]。
在\"中介效應\"(#1)聚類中,較為有影響力的節點有“農民收入\"“收入差距\"“增收效應”“農村農民\"\"農業韌性\"“鄉村\"“影響機制\"\"基尼系數\"等。數字經濟會經由各種中介條件和因素對農民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中介因素眾多,如可以通過提高創業活躍度、數字新質生產力與農戶資本配置水平、非農就業規模、城鎮化水平、農村地區財政收入等因素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水平進而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1]。其中,數字新質生產力與資本配置率能夠相互影響,數字生產力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高效的農產品分銷網絡和倉配矩陣,直接促進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以提升整體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數字鄉村建設可以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帶動其他縣域農民增收,縣域創新水平在數字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之間會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22]。基尼系數作為測度共同富裕指數的指標在中介效應的研究中廣泛應用,史曉紅等以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水平和城鎮化作為中介變量探討了數字經濟對于共同富裕的影響[23]。
在\"鄉村振興\"(#2)聚類中,較為有影響力的節點有“門檻效應”“中介效應\"“內在邏輯”“居民消費”“新農人\"“實施路徑\"“影響機理”等。數字經濟能夠促進農業經營效率的提升、農村文化的迭代創新及農村產業的多方融合,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數字技術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專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提供了重要契機,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提升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為實現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24]。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升了信息流通效率,促進了城鄉消費的平衡。農村消費者的選擇和購買能力顯著增強,城鄉消費差距逐漸縮小,體現出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隨著數字經濟的逐步發展,政府和企業開始更加關注農村的數字化進程,通過投資和政策扶持帶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使得城鄉居民在數字經濟時代能夠平等分享發展紅利[25]。楊蘭品等實證考察了數字經濟對農村家庭消費的影響,數字經濟能有效促進農村家庭消費,考慮內生性問題之后,該結論仍可靠[2]。增加消費資金、開拓消費平臺與改進支付方式均會增強數字經濟對農村消費的促進作用。數字經濟的發展依托于大數據、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技術平臺,顯著縮小了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差距。通過降低交易成本,農村居民能夠更方便地獲取商品和服務,從而提高生活水平。這種轉變激勵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到消費和生產中,推動了整體經濟的增長與繁榮。數字經濟的崛起為實現社會公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27]。
在“數字金融\"(#3)聚類中,較為有影響力的節點有\"農村電商\"\"信息服務\"\"創業\"\"普惠金融”“征信”“農業融合發展”等。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普及,普惠金融和支付渠道的創新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數農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業全面綠色轉型、農村居民就業及全行業生產率提升[28]。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在研究期內逐步提升,但整體水平較低仍處于起步階段。數農融合發展水平區域總體差異明顯,且這一差異存在擴大趨勢,區域間差異是區域總體差異的主要來源[29]
在“數字技術\"(#4)聚類中,較為有影響力的節點有“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就業結構”\"糧食安全”\"作用機理\"等。數字技術與農村傳統產業的融合,為農業和農村新型業態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基本元素與新型媒體。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需要加速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保障農村產業結構合理發展,促進城鄉勞動力雙向流動和城鄉市場有效對接[30]。劉威等認為,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的數字化進程不僅有助于顯著減少城鄉之間的收入差異,而且在環境中還存在著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31]。這意味著農村的數字化進程能夠平衡收入和環境的雙重改進,從而達到農村經濟和生態的雙重發展自標,實現共同富裕,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這種影響更為顯著[32]
在“數字鄉村\"(#5)聚類中,“數字賦能”“數據要素\"“智慧農業\"等與大數據相關的關鍵詞占較大比重,“數字賦能\"的研究集中在以數字技術為治理方式搭建線上數字平臺與數字空間,賦能鄉村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賦能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推動鄉村振興。但對智慧農業的研究較為零散,發文量較大的主題主要涉及“農民數字素養”“現代化發展動能”“實踐模式與困境”等。
在“數字鴻溝\"(#6)聚類中,“寡頭壟斷”“相對貧困\"“耦合協調”等關聯度較高,已有研究證明,數字技術發展在農村經濟減貧方面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應[33],但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易催生寡頭壟斷。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數字技術的“硬件\"差距和“軟件\"問題導致城鄉之間存在發展不均衡情況并且有逐步不斷惡化的趨勢,數字經濟與農村發展的耦合程度存在著“沿海地區高,內陸地區低\"的特征。
在“農村經濟\"(#7)聚類中,關鍵節點有“數字鴻溝”“數字鄉村\"“原糧種植”“農村消費\"“農民創業\"“數字素養\"等。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農民創業模式愈發數字化,在地區數字經濟的推動下,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助推了農民的創業熱情。劇小賢研究認為,數字經濟發展能夠增加農村家庭消費,尤其對發展型消費作用更突出[34]。在數字化的經濟結構中,城鄉數字鴻溝依然難以消除,農業的數字化轉型面臨挑戰,鄉村數字管理體系還沒有完全構建成功。
在“城鄉融合\"(#8)聚類中,“產業振興”“鄉村發展\"等是其關鍵節點,城鄉融合與農業產業的整合構成了一種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關系。城鄉一體化與農業產業一體化之間具有緊密聯系,二者必須同步發展,其綜合效應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35]
在“共同富裕\"(#9)聚類中,“城鄉融合\"為其重要關鍵詞,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鄉一體化發展是重要條件之一,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問題已經妨礙了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進程。數字經濟推動城鄉融合以實現共同富裕,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數字資源疊加,需要在政策、金融、科技和空間等多個領域尋找數字資源的耦合關系[36-37]。
在\"數字農業\"(#10)聚類中,“鄉村產業”“產業融合\"\"農業強國\"\"共同富裕\"為主要關鍵詞。數字農業與聚類(#5)有很強的關聯性,我國當前還不是農業強國,有學者致力于研究數字農業對實現共同富裕路徑的影響機制。姚文驗證了“數字農業 $$ 農業綠色產業 $$ 農業強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過程[38]
五、中國農村數字經濟研究的路徑邏輯
現詞檢測(BurstTerm)用以勘探關鍵詞詞頻。根據突現前沿,近年來國內農村相關問題研究逐漸增多(見圖5),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問題的識別和界定及鄉村振興的路徑與機制、影響因素、最終目的等。結合前文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分析,本文總結歸納了國內農村數字經濟研究體系(見圖6)。
(一)問題識別與界定
自2017年以來,中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大數據技術作為當代信息傳播的核心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支撐人類社會持續生存和進步的
關鍵因素。隨著智能化信息在農業社會中的普遍應用,數字鄉村在農民信息技能提升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種內生性的智能化升級。馬喬恩等研究指出,在數字經濟的賦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數字基礎設施不足、數字專業人才短缺、數字化意識不夠強烈及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受限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數字經濟效益的完全實現[39]。
聚焦農村數字化轉型的瓶頸性問題主要包括: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網絡覆蓋率低、物流體系滯后導致的主體數字化能力不足、農民數字素養低、企業技術應用水平有限、數據資源整合度低、制度保障不完善、政策協同性不足、數字治理機制缺失等,其解決方案有待于未來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二)實現路徑與機制
眾多學者對數字經濟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及發展的具體途徑與機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蔡武等從鄉村發展的角度,深人探討了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的促進機制[40],任保平研究了數字經濟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分工協調機制[41]。數字經濟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不僅改變了生產過程中不同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人和人、人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系。
數字技術和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促進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變革,使得各種要素的組合和配置方式得到優化,農業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數字經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資源高效、對環境友善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路徑,有助于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從而使農業基礎更為堅實。從現有文獻梳理看出,總體要構建\"技術一產業一制度\"三維驅動模式,通過技術層推進5G基站、物聯網等新型基建下沉來搭建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形成穩定的技術支撐。秦秋霞等研究了數字賦能在鄉村振興中的實現途徑,認為數字經濟可以為農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推動鄉村經濟實現轉型升級[24]。在產業層面,發展智慧農業,培育農村電商與數字文旅新業態;在制度層面,需持續創新,建立政府“引導 + 市場運作 + 村民主體協同\"機制,以及數字技能培訓體系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
(三)影響因素與社會約束
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影響因素是數字鴻溝。城鄉數字鴻溝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在信息技術獲取、使用及應用能力上的差距。彌合數字鴻溝有助于提升弱勢群體的數字素養和技能,逐步縮小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數字信息差異。農村地區信息技術應用相對滯后,農戶對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了解和使用程度普遍較低,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加速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諸多社會約束。王海艷等以2014—2019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為基礎從經濟融合、社會融合、文化融合、生態融合四個維度構建數字經濟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要素差異性和區域異質性兩個角度分析數字經濟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42]。其指標可細分為:經濟可行性(投人產出比)社會組織力(村級數字合作社發育)政策精準度(財政補貼與金融創新)環境約束(地理條件與生態紅線),這些要素形成復合影響系統共同對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四)根本導向與具體表現
我國已逐步進入“互聯網 + ”時代,電子商務與現代農業開始深度融合,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升級。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數字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在數字農業和數字服務領域,這些戰略措施有效地加速了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步伐。農產品的實時直播成功地結合了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運輸等環節,將市場需求和其他大數據信息整合到數字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大數據網絡信息將各類產業資源、數據和生產要素通過整合、分類和創新的方式,構建成一個信息數據庫,在淘寶等電商平臺的興起浪潮中很多農業地區形成了“淘寶村”。可以說,數字經濟通過構建農業發展的“數字化\"和“市場化”,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繁榮。
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根本導向,數字化具體表現為:通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重塑鄉村經濟形態,借助數字平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依托生態數字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最終達到三產融合度、農民數字增收貢獻率等數字指標穩步提升,為構建智慧鄉村市場化體系與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能。市場化體系強調,通過數字技術深度重構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具有顯著的實踐迭代特征,最終引導農村經濟向好發展。
六、研究結論與趨勢展望
(一)研究結論
從樣本關鍵詞的內容可以看出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以歷史任務作為核心線索。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主題任務,并肩負著各自的歷史責任。數字鄉村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必須致力于“精準”。數字化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支持,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按時完成。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如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已成為實現農業興旺的關鍵。部分地區的農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因此,必須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提升附加值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第二,以數字信息技術為依托。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在各個領域充當變革的催化劑。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信息技術為依托,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移動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力,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新動能,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
(二)趨勢展望
1.利用數字經濟解決城鄉發展壁壘和要素錯配問題
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長期以來,我國生產要素表現為由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其他產業的單向流動,存在著勞動力、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等多種要素錯配問題,其中資本要素錯配最為關鍵。在要素回流的實際背景下,以資本進入農村為核心的城鄉要素交互效應呈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資本下鄉會加劇城鄉之間勞動力轉移難度,進而導致城鄉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資本進入農村可以帶去資金、人才、技術和先進的管理觀念,與農村的土地和生態環境等資源形成互補,從而達到城鄉共同發展的目標。從另一個角度看,在農村市場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資本進人農村可能會增加對農村進行二次掠奪的風險。如何利用數字經濟去優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解決要素錯配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2.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城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數字鴻溝,由于農村地區基礎建設、人文環境等仍落后于城市,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農業向數字化方向轉型。加速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進一步推動農村農業的數字化整合,加強專業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農村農業數據的開放與共享機制,以確保數字技術能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農業、農村和農民。
3.產業深化融合,數字技術與農業鏈條全滲透
推進鄉村數字化轉型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意味著鄉村數字化與涉農產業融合將成為新熱點。其一,要強化技術賦能,加快構建數字化底座,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從農村生活場景延伸至生產經營場景提高農業產出,發展因地制宜的智慧農業。根據鄉村特定情況,以數據為基礎信息進行“硬件 + 軟件\"協同部署,以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技術等為支撐,完成農產品種植生產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幫助農業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其二,打造“數字農業工廠\"生態。前端生產通過推廣“云農場\"模式,運用C2M反向定制連接消費者與農田;中端加工通過建設智能化產地倉,配置AI分揀、冷鏈溯源系統,縮短流通環節損耗;后端營銷通過培育“鄉村數字IP”,以短視頻直播方式打造地域品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2]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1-20)[2024-12-10].htps://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0/content_5470944.htm?ivk_sa=1023197a.
[3]曾億武,宋逸香,林夏珍.中國數字鄉村建設若干問題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2021(4):21-35.
[4]周錦.數字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理和路徑[J].農村經濟,2021(11):10-16.
[5]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J].中州學刊,2019(12):48-53.
[6]溫濤,陳一明.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7):118-129.
[7]Irwin EG,Isseman A M.A CenturyofResearch on RuralDevelopmentand Regional Issues[J].American Journalof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 522-553.
[8]楊寶珍,吳旻倩.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困境與進路[J].農業經濟,2021(7):38-40.
[9]夏玉林,唐劍.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農業發展困境與戰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3(5):3-6.
[10]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分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11]王志勤.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Z].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
[12]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EB/0L].(2024-03-05)[2024-12-10].h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9283.htm.
[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0L].(2024-01-01)[2024-12-10].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2/id/7795321.shtml.
[14]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關于印發《數字鄉村建設指南 1.0?? 的通知[EB/OL].(2021-07-23)[2024-12-10].htp://www.e-gov.org.cn/article-178384.html.
[15]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Z].北京: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2023.
[16]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EB/0L].(2021-12-12)[2024-12-10].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17]蘇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貧困治理問題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3):165-167.
[18]董志勇,李大銘,李成明.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關鍵問題與優化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22(6):39-46.
[19]雷雨亮,劉顏,劉輝.數字經濟、技能供需結構與收入差距:以中國流動人口為例[J].中國軟科學,2023(8):145-156.
[20鄒月晴,陳媛媛,宋揚.家鄉數字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回流:基于互聯網平臺發展的視角[J].經濟學報,2023(1):311-343.
[21]何琴.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城鄉融合發展:基于資本配置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4(2):119-123.
[22]朱喜安,王慧聰.數字鄉村賦能農民增收:效應與機制——基于縣域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3(15):136-141.
[23]史曉紅,黃維.數字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中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1):54-62.
[24]秦秋霞,郭紅東,曾億武.鄉村振興中的數字賦能及實現途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22-33.
[25]張進財.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經濟對城鄉消費差距的區域差異與門檻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22):51-55.
[26]楊蘭品,常宗露.發展數字經濟對農村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9):182-187.
[27]劉曉艷,臧志誼.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經濟對城鄉消費差距的影響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地級市層面的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24(7):99-111.
[28]楚明欽.數字經濟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20(8):64-69.
[29]王定祥,彭政欽,李伶.中國數字經濟與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J].中國農村經濟,2023(6):48-71.
[30]張暉,李靖,張燕媛,等.數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與縣域經濟增長[J].財貿研究,2024(9):28-41.
[31]劉威,陳佳夢.數字經濟對糧食生態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13個糧食主產區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24(32):2139-2149.
[32]羅明忠,魏濱輝.數字技術何以賦能農村共同富裕:基于經濟與生態效益的考察[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3(12) :82-95.
[33]于也雯,陳耿宣.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和政策建議[J].西南金融,2021(7):39-49.
[34]劇小賢.數字經濟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3(14):107-110.
[35]馮雷,張吉清.農業產業一體化應與城鄉一體化結合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1999(12):24-27.
[36]陳一明,李敬.城鄉融合視角下的農村金融發展:使命變化、局限突破與創新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24(1):49-62.
[37]劉賽紅,羅美方,朱建,等.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與城鄉經濟融合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21(11):31-45.
[38]姚文.數字農業促進農業強國建設的作用機制與推進路徑:基于農業強省建設視角的實證檢驗[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31-55.
[39]馬喬恩,劉翔.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基本維度、多重困境及推進路徑[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4(3):70-78.
[40]蔡武,劉潞源.數字經濟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勞動力錯配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28-42.
[41]任保平.雙重目標下數字經濟賦能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機制與路徑[J].東岳論叢,2024(1):41-48.
[42]王海艷,林云舟,滕忠銘.數字經濟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2(3):123-131.
Research Hotspots, Paths and TrendsofDigital Economy in Rural China -Visual Analysisbased on CiteSpace
Zhao Deqi, Zhou Meihan
(College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key issue of concern forthe state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cademic research.Basedon the analysis of 936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using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s on rural digital economy,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ages relying on digital means,as well as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digital industry and digital life and digital governance.On this basis,an interactive and interelated system for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armers’digital literacy and digital villages from adynamic perspective is constructed to explore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the rural digital economy: improving the mismatch of elements,reducing the digital divide,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and eficiencyof digital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new forms of digital econom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economy; digital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