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課題“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學浸潤式美育思政實踐研究”(編號:2023JY15-L157)研究成果之一。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引導小學生了解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1]。小學美術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創設特定的藝術文化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獲得情感共鳴與道德薰陶,從而實現美術學科的育人目標。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資源。基于此,借助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小學美術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可行性。本文,論述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術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深研教材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小學美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既能用來教授繪畫技法,也能用來進行思政育人。深研小學美術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尤其是能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內容,能夠更好地制訂育人目標。
“彩墨臉譜”一課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了臉譜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歷程,以及不同劇種的臉譜特點,并介紹了臉譜色彩、圖案的象征意義,旨在使學生學會通過臉譜識別人物身份、讀懂人物性格。此外,教材還介紹了用彩墨繪制臉譜的方法與步驟,如臉型勾勒、色彩平涂、圖案細描等,并配以清晰的步驟圖與簡要的文字說明,旨在讓學生掌握彩墨表現技法。教師研讀教材發現,教材展示的經典臉譜作品中既有戲曲舞臺實際扮相照片,也有畫家描繪的彩墨臉譜。這些臉譜作品風格多樣,涉及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劇種,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言,臉譜藝術源于古代祭祀活動中人們佩戴的面具,古人在面具上繪制圖案,以期通神靈、驅邪祟,體現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隨著時代的發展,繪制圖案的面具藝術逐漸演變為繪制于面部的臉譜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臉譜受社會文化、審美觀念等的影響展示出不同的形態。臉譜的色彩與圖案極具象征意義,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比如,從臉譜色彩上來說,紅色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吉祥、熱烈的寓意,紅色臉譜象征忠義、耿直、赤誠,代表人物有關羽等;黑色在傳統文化中體現了莊重、威嚴,黑色臉譜寓意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代表人物有包拯等;白色在傳統文化中常含貶義,暗示人物品性不佳,白色臉譜多意味著陰險、狡詐,代表人物有曹操等。從臉譜圖案上來說,繪太極圖,說明該人物睿智、有神通;畫蝙蝠,取“?!敝C音,表示該人物有福氣;等等。臉譜的象征意義反映了傳統文化價值觀,如忠、孝、節、義等。學生通過欣賞這些臉譜,不僅能拓寬藝術和文化視野,激發美術創作靈感,還能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讀和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師制訂了如下思政育人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臉譜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及臉譜的象征意義,掌握以彩墨繪制臉譜的基本技法,創作兼具藝術水準與傳統韻味的彩墨臉譜作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討論與實踐創作,捕捉臉譜色彩和圖案的細節,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基于傳統臉譜元素進行個性化藝術創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感受彩墨臉譜的傳統文化韻味,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與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
由此可知,教師基于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挖掘思政元素,據此制訂育人目標,能夠使美術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暢游在藝術的海洋中,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二、立足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活動
美術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審美感知、創意實踐及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的素養。教師圍繞這四個方面的素養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一)導入環節
課堂伊始,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節奏明快的京劇表演視頻。視頻中色彩斑斕的臉譜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教師提出問題:“視頻中畫臉譜的是什么行當?”學生自行搜索關于京劇的行當知識,明確凈角和丑角需要畫臉譜。教師順勢讓學生再次觀看視頻,仔細觀察臉譜的色彩及圖案,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一彩墨臉譜。
(二)新授環節
教師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文資料,介紹彩墨臉譜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歷程。從遠古時期的面具到現代戲曲中的精美臉譜,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彩墨臉譜的變化歷程。接著,教師用多媒體設備呈現關羽的紅臉、包拯的黑臉、曹操的白臉等不同人物的臉譜,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彩墨臉譜的色彩、圖案和造型等元素,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正、白色代表奸詐等。然后,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放大不同臉譜的細節,引導學生探究不同臉譜的表現方法。最后,教師進行示范繪畫,一邊操作一邊詳細講解彩墨臉譜的繪畫步驟和技巧,引導學生掌握勾線、上色、暈染等方法,使其逐漸領悟臉譜繪制精髓。
(三)實踐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戲曲人物的臉譜,運用所學的繪畫技巧將其畫出來。在學生自由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巡堂指導,密切關注學生的創作情況。當發現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如學生畫的線條不夠流暢、搭配的色彩不夠協調等,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用現代繪畫元素表現臉譜中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創意。
(四)展示環節
在學生完成彩墨臉譜作品后,教師組織學生圍坐在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每名學生都要向同學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比如為什么選擇設計這個臉譜,其在色彩和圖案設計上有什么特殊之處,其中蘊含了什么傳統文化元素等,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
(五)拓展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知識,總結彩墨臉譜的特點、繪畫技巧和文化內涵等,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教師還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查閱書籍、借助網絡觀看戲曲演出視頻等方式,以彩墨臉譜的知識為出發點,探索傳統文化內涵,從而拓展知識面,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教師圍繞課程標準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構建了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美術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有效提升了造型表現、審美感知、創意實踐等方面的素養,而且深入領悟了彩墨臉譜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增強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三、開展多元評價,強化育人效果
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往往僅關注學生繪畫技法的掌握,而忽視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培育?;趦炐銈鹘y文化的美術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開展多元評價,全面評價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重點評價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與傳承意識。
(一)評價內容
首先,評價學生對臉譜藝術的歷史淵源、色彩象征、圖案寓意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能否準確闡釋紅色臉譜代表忠義、黑色臉譜象征剛正等;能否理解不同歷史時期下,社會文化與臉譜藝術特征的關聯;能否理解臉譜作為戲曲文化載體的傳承價值。
其次,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表現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情感態度。比如,是否主動探究臉譜背后的歷史故事;是否會向家人主動展示臉譜繪畫作品并講解文化內涵;在欣賞經典臉譜作品時是否流露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認同;通過“彩墨臉譜”一課的學習能否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最后,評價學生能否將傳統臉譜元素與現代審美元素相結合,體現創新思維。比如,能否在保留臉譜色彩象征意義的基礎上,融入動漫元素或現代紋樣;能否運用陶泥浮雕、織物刺繡等非繪畫媒介呈現臉譜造型,并合理解釋臉譜的象征意義;能否結合歷史人物與當代價值觀念設計主題臉譜作品。
(二)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及時捕捉學生的表現,如在導入環節留心學生對臉譜文化的興趣,在實踐操作環節觀察學生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在作品展示與分享環節關注學生能否主動關聯傳統文化,如結合《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分析曹操白臉的象征意義。與此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預習筆記、設計草圖、修改稿等整理出來,據此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出學生的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
2.表現性評價
在學生完成臉譜繪制后,教師讓學生佩戴自制的臉譜并結合歷史人物故事闡述創作理念。比如,有的學生以“新時代忠義少年”為主題設計了紅臉人物,就可以佩戴自制的臉譜向同學和老師闡述自己采用哪些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來表現忠誠、正義。聽完該生的闡述后,教師重點對該生的文化理解素養進行評價。教師還組織“戲曲文化小課堂”活動,讓學生佩戴自制的臉譜表演戲曲片段,表達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表演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從文化理解角度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
(三)評價反饋
教師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統計,及時把握學生在文化理解、情感認同等方面的薄弱部分,進而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比如,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對三塊瓦臉、花臉的文化含義理解不足,從而在后續教學中增加對戲曲角色分類的講解,結合歷史故事強化思政元素的滲透。此外,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設立“最佳文化傳承獎”“創新設計獎”等評價獎項,表彰在學習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并將這些優秀學生的臉譜作品推薦給學校,讓學校在校園文化展覽中展出這些臉譜,從而讓學生感受個人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激發其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
以上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使小學美術課程思政建設更加完善、立體。通過多元評價,教師的教學從知識傳授轉向價值塑造,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繪畫技法,還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樹立了正確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念[3]。
結語
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學美術課程思政建設,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了新范式,推動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效培養兼具藝術素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的小學生。未來,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在不同的教學主題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式構建更加完善的小學美術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清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師,2023(35):63-65.
[2]趙雪瑩,賈孟帥,苗雨晴.植根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J」.教育家,2023(45):68.
[3」徐文錦.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實踐[J].名師在線,2024(2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