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的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數字教育為教育新形態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學習體驗高、學習內容適應性強、教學效率高等特點[2]。同時,教育工作者的數字化素養在教育數字化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3年,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工作者應有之志、應盡之責、應立之功[3]。
這對數字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教師角色、數字素養、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上有新的突破,還需要為學生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同時在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表現出新的活力[4]。教育數字化對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具有重要意義。
1數字技術賦能運動生理學教學模式改革
1.1數字技術賦能的作用
數字技術正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5]。數字技術可以助力運動訓練的全過程,有效提升運動訓練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數字化分析進行個性化運動方案的設計,促進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的全面提升[6。體育產業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字經濟是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體育產業的數字化也是新發展格局下優化我國經濟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徑[7]。
在教學過程中,數字技術賦能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數字化資源,為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的有機融合和課程思政評價提供新的突破口[8]。高校教師可以通過教師數字素養微認證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化水平,進而提升育人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獲得可靠、有效的資源來提高數字素養,培養發散思維,增強自學能力[9]。
1.2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運動生理學作為體育專業的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和探索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機體結構與機能所產生的變化規律。運動生理學課程與多門課程聯系緊密,內容實用性很強,也是眾多高校體育專業研究生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但是,體育專業絕大多數學生理論基礎較弱,對理論課重視不夠,這給教師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此外,運動生理學課程還面臨著學時不足的問題,教師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學目標完成度不高。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3數字技術賦能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
隨著“互聯網 + ”的發展,教師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智能課堂相關工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這對培養具有較強分析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已有較多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平臺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等[10-11]。另外,思維導圖具有發散思維和突出重點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總結能力,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12]。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依托智慧樹平臺對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進行數字技術賦能,將課前、課中和課后環節與智慧樹平臺緊密銜接,同時在課后作業中布置思維導圖繪制任務,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最大程度發揮數字技術和思維導圖的教學優勢。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某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2020級8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2021級82名學生作為試驗組,學生所學專業均為運動訓練。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試驗組采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參與研究的學生均為男生,平均年齡為20.1歲( ?s=0.48 )。研究的目的和過程向參與學生說明,獲得了他們的同意,出于道德考慮,學生的隱私不會被披露。
2.2數字技術賦能教學方案實施
為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必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可以利用智慧樹等數字平臺的功能,形成集課前、課中、課后于一體的互動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引導和激勵學生思考,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可以進行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等,也可以開展自我評估。
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智慧樹網站注冊賬戶,用手機下載教師版知到App,創建運動生理學課程與教學班級。學生用手機下載學生版知到App,通過教師的課程邀請碼加入所在班級。
1)課前,教師將運動生理學課件、與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資源、課前調研卷等上傳到智慧樹平臺,讓學生預習相關內容并進行答題,教師根據反饋情況調整課堂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進度。教師還可以對全班學生的專業情況展開調研,為后期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組討論提供依據。
2)課中,教師提前進入多媒體教室,打開教學PPT,打開手機版知到App,并選擇“運動生理學課程”,點擊“+”模塊里的“課堂工具”,選擇班級后進入線上課堂,學生收到手機端提示后進入課堂。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簽到情況記錄考勤、針對課前調研情況調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享;通過隨機點名、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互動環節,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拓展,布置課后作業和章節思維導圖作業。
3)課后,教師根據智慧樹平臺自動生成的課堂反饋情況,如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次數、課堂討論情況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同時,教師要及時批復學生在智慧樹平臺提交的作業和繪制的章節思維導圖。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遇到困難,可以在線與教師交流。教師對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在下次課時重點講解,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分析其學習效果,將擴展學習材料推送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前沿科研動態,培養科研興趣。
2.3 教學評價方法
2.3.1 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
隨著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數字化平臺的使用、線上多種成績的給定為過程性評價提供了有效支撐。在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整體評價中,過程性評價占 40% ,期末考核占 60% 。課程整體評價構成如表1所示。
在使用智慧樹平臺授課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線上簽到情況、預習情況、課堂答題情況、小組討論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在線平臺的介入使過程性評價更加合理和完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表1運動生理學課程整體評價構成
表3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
注:表中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項合計不等于 100% 的情況。
2.3.2 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通過開展問卷調查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調查內容主要是對數字技術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數字技術賦能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課前通過平臺發布預習資料,課中通過平臺隨機點名,課后在平臺上發布作業、完成思維導圖繪制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驗內容,等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分析這些措施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幫助。
3教學效果
3.1學生成績統計
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均參加期末閉卷考試,參與人數共計162人,結果如表2所示。試驗組總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成績,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
表2兩組考試總成績(分)
注:**代表 Plt;0.05 。
3.2教學效果分析
試驗組學生對數字技術賦能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組82名學生普遍認同數字技術賦能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特別是在“通過線上線下實驗內容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加深了學生對運動生理學知識的理解”等方面認同度較高??傮w上,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各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反饋良好,在增強學生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結束語
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以智慧樹平臺為主、其他平臺為輔的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更加集中;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通過問卷調查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數字技術賦能教學深受學生喜愛,讓他們在有效掌握運動生理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為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社會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使用智慧樹等數字化教學平臺,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不斷探索將數字技術融入更多的教學環節。
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職業,2023(19):4-7.
[2]楊俊鋒,孫耀,施高俊,等.國際視野下數字教育的戰略重點與發展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24(5):61-70.
[3]葉雨婷.教育的未來向\"數字\"而來[N].中國青年報,2023-02-27(5).
[4]元建蕓,趙可云.教師數字化教學角色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1):111-118.
[5]虞嘉琦.論數字時代教育與人的個性化發展[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4,36(2):74-83.
[6]鐘亞平,吳彰忠,陳小平.數據驅動精準訓練:理論內涵、實現框架與推進路徑[J].體育科學,2021,41(12):48-61.
[7]廖倩雯.新發展格局下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2,38(4):29-36.
[8]劉祥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高校課程思政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電化教育,2022(8):100-105
[9]張迪,聶竹明.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驅動要素與推進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3(4):54-62.
[10]趙麗.孫曉澤.張國強.等.雨課堂在《運動生理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9,40(6):149-150,152.
[11]陳長江,張鳳英.基于SPOC和學習通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66-68,73.
[12]權國龍,董楠,陳金艷,等.基于思維導圖的情感效用閱讀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3):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