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如愛因斯坦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夠自我思考的人,而不是僅僅提供答案的人。”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教育模式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互動性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直接決定了其信息素養的提升。在在線教育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互動形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與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新思維,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在線教育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互動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主動性
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多為被動接受知識,參與度有限。而在線教育環境通過互動平臺和多媒體工具的靈活運用,營造出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實時互動與即時反饋不僅讓學生能根據自身節奏主動學習,還通過在線答題、討論和數字創作等多樣化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探索欲望,實現從“聽眾”到“參與者”的轉變。
(二)增強教學效果與知識掌握的深度
在線教育通過即時反饋、個性化推薦和互動討論等多維度手段,突破了傳統課堂單向傳授的局限,實現了師生之間的雙向甚至多向互動[2。學生在實時交流中提出疑問,教師能夠迅速解答并進行針對性引導,有效促進對復雜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及時、精準的反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深度,還激發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培養
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在線環境中,學生不僅僅是學習操作技能,更多的是在面對技術挑戰和多元資源時,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課堂互動的多樣性,尤其是通過編程、數據分析和虛擬協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錘煉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在與同學、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學生能夠迅速獲取信息,進行知識碰撞,激發創新思維。
三、優化在線教育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互動技巧的策略
(一)營造沉浸式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在傳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操作技能的示范講解和學生的跟隨練習,盡管這種方式具備一定的直觀性和實用性,但在在線教育環境下,缺乏沉浸感與主動探索性的教學方式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持續興趣。要實現有效互動,教師需要通過技術手段與教學設計,共同營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虛擬課堂中產生情感共鳴和認知投入,從“聽講者”轉變為“探索者”。
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2冊中的“走進信息世界”課程教學為例,在設計線上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 + 情境引導”的策略,引導學生以“小小信息收集員”的身份,完成一次線上信息調查任務,增強學習的角色代人感。例如,在課前布置任務:請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通過搜索引擎或微信公眾號收集關于“生活中信息的來源”的實例,并制作一張圖文并茂的“小報”,在課堂上展示。
課堂中,教師以“新聞主播”的身份導入新課,通過屏幕共享的方式播放一則視頻新聞片段,讓學生觀察并討論:這條新聞中包含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是從哪來的?隨后引導學生打開自己準備的小報,分組交流并在線展示成果。教師通過平臺實時點評、點贊、打賞虛擬徽章,營造積極的互動氛圍,激發學生的分享熱情。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引導學生在沉浸中完成知識構建。例如,教師可利用“互動白板”工具設計一個“信息傳播路徑圖”互動練習,讓學生將圖片、文本、聲音等信息素材分類拖拽到相應位置,完成對信息形式的認知歸納。課程結束,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延伸任務一—請學生記錄自己一天中接收到的信息類型及來源,并在班級群中用圖文打卡分享,形成課內外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沉浸式學習閉環。
(二)融合多元媒介工具,拓展互動交流維度
在小學信息技術線上教學實踐中,過度依賴視頻直播和PPT講解容易造成信息傳遞單向化、學生注意力渙散、互動質量低等問題,尤其是在涉及知識結構和邏輯理解的內容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看見了”,但未必真正“理解了”。合理融合視頻、動畫、虛擬實驗和在線測評等多元媒介工具,能夠有效拓展課堂互動的維度,增強學生的理解力與表達力。
例如,在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2冊“猜猜我是誰—一窗口的組成”課程教學中,應充分融合圖像、視頻、互動白板、模擬軟件等多種媒介工具,構建多通道信息輸入與輸出路徑,讓學生在可視化與操作中實現深度互動。該課的重點在于認識窗口的基本組成部分,如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工作區、狀態欄等。為避免學生陷入抽象、概念化的記憶,教師在授課初始便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 + 互動識圖”環節:以“窗口家族成員大曝光”為題,利用錄屏軟件錄制了一段模擬系統操作界面的動畫視頻,并設置暫停點,學生需在彈出的選擇題中指出“此處是哪個組成部分”。緊接著進入小組活動“誰是臥底”:通過平臺分組功能,教師為每組學生提供一張隨機截圖(包含不同窗口界面),要求學生用“批注工具”在截圖上標出各組成部分,并由其他小組找出標注錯誤之處。為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師設計了“窗口知識連連看”互動游戲,讓學生將窗口組成部分的圖像與名稱進行配對。這一游戲通過H5互動平臺實現,具有即時反饋功能,學生在操作中不斷修正、記憶和遷移所學知識,顯著提升學習效率與準確率。
課堂結束前,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錄制一段講解小視頻,向家人介紹“一個窗口有哪些組成部分”,并將作品上傳至班級學習平臺。這個“反向輸出”的作業設計,結合了多媒體表達與真實受眾,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用”的轉變,拓展了家庭參與的維度。
(三)設計趣味編程活動,增強實踐操作體驗
在在線教學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對實踐操作的依賴性更高,尤其是在涉及抽象知識或概念性內容的教學中,如“計算機硬件結構”這類偏理論的內容,若僅通過講解、識圖或課后問答等傳統方式,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探索欲望。教師應結合低門檻的圖形化編程工具,創設趣味性、目標明確的編程活動,以操作體驗帶動硬件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從“被動聽”轉向“主動做”[3]
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2冊“計算機的硬件”課程教學為例,在傳統線上教學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常通過課件展示硬件圖片、播放視頻資源、教師講解等方式進行,雖然能傳遞基本知識,但學生常感抽象、枯燥,不易形成清晰的結構認知。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設計一個結合Scratch圖形化編程的趣味任務“我來組裝一臺電腦”。第一步,教師通過課前視頻任務,引導學生認識基本硬件部件,并在Pad或電腦上完成一個拖拽練習,初步建立硬件對應關系。第二步,在正式課堂中,教師通過共享編程界面,展示一個“虛擬電腦裝配場景”。每個硬件組件都作為一個角色(Sprite)存在,學生需通過編程命令,實現“連接主機一添加顯示器一接入鍵盤鼠標一啟動運行”等一系列動作。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編寫如下命令邏輯:“當點擊綠旗時,主機說‘啟動中’,接著顯示器出現并說‘顯示器連接成功’,鼠標和鍵盤隨后一一出現并播放‘插入音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各部件的名稱與功能,還需理解它們在啟動流程中的先后關系和作用,真正做到了“編中學”“做中記”。為進一步強化實踐體驗,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延伸任務:“請同學們設計一臺屬于自己的‘未來電腦’,編程展示它的組成結構和新功能,并在班級云展廳中上傳分享。”在展示過程中,學生普遍展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不僅鞏固了硬件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對編程和創造的興趣。
(四)聯動微課與直播資源,構建全流程互動機制
在當前的在線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常采用直播講授的方式直面教材知識,但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偏差,尤其是在講授如“計算機軟件”這類理論性強、實際接觸機會少的內容時,直播課堂因時限、交互滯后等因素限制,往往難以保障全體學生都能理解到位。因此,有必要將微課視頻資源與直播課堂進行聯動整合,打通課前一課中一課后的學習路徑,形成完整的互動鏈條。
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2冊“計算機的軟件”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采取“微課 + 直播 + 互動反饋”三位一體的策略,系統提升互動質量。課前,教師可以精選一段5分鐘的自錄微課,圍繞“什么是軟件”“軟件的分類”“軟件的作用”等三個核心問題展開,用圖解 + 動畫 + 類比的方式,簡潔明了地解釋“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概念。學生在班級學習平臺上觀看微課后,需完成一項“軟件分類卡”任務,將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軟件進行貼圖,并按系統軟件或應用軟件進行歸類,上傳至云班本進行分享。
在課堂直播環節,教師以“卡片展示PK賽”形式導入內容:隨機選取學生提交的分類卡片,讓其他同學判斷歸類是否準確,并進行原因說明。此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也能促使學生從“看視頻”過渡到“用知識”。隨后,通過“互動問答 + 屏幕共享”方式,講解課本中的知識點,同時穿插一個小游戲任務:“我是軟件小醫生”一—請學生診斷一臺“壞了的計算機”,指出可能是哪些軟件出了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該活動將抽象知識具體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分析、思考。在課后延伸中,教師可以通過“作業推送 + 語音反饋”的方式,布置“我最常用的軟件”調查任務。學生需向家人了解其日常使用的軟件,并以語音方式講述軟件的名稱、功能和使用頻率。教師選取典型語音打卡在下節課中回播點評,既有助于促進家庭參與,也能延伸互動鏈條。
(五)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強化互動課堂引領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是教材知識的轉述者,更是課堂交互節奏的把控者、學習路徑的設計者,以及數字工具的高效運用者。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2冊“計算機的軟件”課程教學為例,不少教師在直播課堂中僅停留于“講-練-答”模式,導致學生雖然聽得清楚,卻缺乏參與的動力和思考的空間。要在在線環境下構建高效互動,必須從“會用”向“融會貫通”轉變,通過系統培訓與實踐反思,讓教師既懂技術原理,又善
于用技術拓展教學場域。
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培訓體系中,學校可組織“技術沙龍 + 教案研討”雙向活動。定性培訓側重工具原理和功能演示:如分別安排 Zoom 、ClassIn和互動白板的高級功能演示,明確“投屏連麥”“分組討論”“實時批注”等操作流程;定量培訓則通過微課錄制打分和直播互動數據分析,讓教師在真實場景中檢驗學習成果。學校可以通過遞進式的“示范一模仿一創新”課堂實踐,確保教師將數字素養內化為互動策略。在示范環節,教研小組可實地錄制一節“軟件安裝與卸載”微課,展示全流程操作過程,并在課后分析視頻中教師如何借助放大鏡效果和多角度切換突出重點。在模仿環節,每位教師自行錄制一段基于同樣流程的演示,并在集體評議中提出“語文味”:如何用生動的比喻讓學生記住“系統軟件像手機里的底層語言,應用軟件像我們用的App”;“數學味”:如何用流程圖和判斷框清晰呈現安裝卸載的條件與步驟;“練習味”:在微課末尾嵌入一個“軟件安裝小測”,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后上傳截圖并加以批改。在創新環節,鼓勵教師結合學科交叉如請美術老師在白板中手繪軟件分類圖示,或請英語老師為軟件術語錄制雙語注釋,形成“點面結合”的跨學科互動。
構建虛實結合的持續反饋機制,使教師在互動中不斷升級數字技能。每次線上教學后,學校技術支持團隊根據直播回放和學生作業完成度,定量生成“教師數字素養報告”,包括“互動工具使用頻率”“學生參與率”“知識點掌握度”等指標,并在月度教研會上以數據為支撐,指導教師優化下月教案。
四、結束語
隨著在線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互動性愈加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知識掌握的深度。優化教學互動技巧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效果,還能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營造沉浸式氛圍、融合多元媒介工具、設計趣味編程活動等策略,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互動的質量與效率。
作者單位:張華長清區平安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張文濤.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華夏教師,2024,(27):123-125.
[2]王旭.“互聯網 ∣+ ”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互動課堂開展路徑[J].天津教育,2023,(21):72-74.
[3]莊翌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11):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