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我國約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眺望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水清灘凈、魚鷗翔集”的景象日益成為常態。隨著“人海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海灣展現出生態之美,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繼續穩中向好;重點監控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4年消除‘不健康’狀態。”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日前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道。
這些成果不僅反映了我國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不懈努力,也彰顯了國家對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堅定承諾。通過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強化監管措施,以及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持,我國正朝著實現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發展目標穩步前進。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洋,根子在陸地。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海洋污染物約80%來自陸地,河口地區往往是海水水質污染嚴重的區域。
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在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入海排污口整治等方面制定了重點任務。
7月17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調研山東省南陽河流域環境治理情況時強調,要堅持陸海統籌、城鄉統籌、“三水”統籌,深入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溯源分析,加強農村畜禽糞污規范化管理,推進生活垃圾有效收集、及時轉運、妥善處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著力構建環渤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上下游協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削減,積極推動美麗海灣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此次調研著重強調了統籌陸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黃潤秋指出,統籌陸海生態環境保護是基于陸海生態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各地環保部門要打通陸地與海洋兩個支系統,實施“從山頂到海洋”的“陸海一盤棋”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建立陸海一體化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形成陸海聯動、統籌協調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格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雷坤介紹,“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三大重點海域深入推進10項綜合治理攻堅行動。2024年三大重點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66.8%,比2020年提升8.1個百分點,攻堅范圍內的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較2020年總體保持負增長。
海灣是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區域。《“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聚焦美麗海灣建設主線,把近岸海域劃分為283個海灣建設單元,將重點任務措施和目標逐一落實到各個海灣。去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到2027年重點推進110余個美麗海灣建設。
在福州濱海新城岸段、廈門東南部海域,創新建立海洋垃圾漂浮軌跡預測與重點區域視頻智能識別的海漂垃圾治理模式,實現對垃圾精準、高效打撈。大連金石灘灣創新建立“海陸環衛”工作機制,實現海上環衛、海岸環衛、陸域環衛的協同聯動、無縫銜接,形成海漂和岸灘垃圾“打撈—轉運—集中處置”的閉環治理。深圳大鵬灣打造集“山、海、城”于一體的生態和諧的公眾游憩空間。溫州洞頭諸灣將漁村、島礁、灣灘、漁港串珠成鏈,為民眾呈現美麗海上花園。海南三亞灣免費開放濱海旅游景區,還景于民。
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躍升至83.7%,較2018年提升了12.4個百分點,283個海灣中有162個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
張志鋒表示,當前,我國美麗海灣建設已經進入“擴面、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建設范圍更大、工作矩陣更全、治理成效更顯、機制創新更活。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聚焦“水清”有突破、“灘凈”有保障、“魚鷗”樂家園、“人海”更和諧的“十五五”新目標新要求,持續深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擴面、提質、增效,繼續宣傳推廣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和沿海地方創新實踐,推動各地以高顏值的海灣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的灣區經濟發展,助力打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繪制美麗中國建設的海洋新篇章。
在中國東部的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有一串由151個島嶼組成的“珍珠項鏈”——長島。居住在這片海陸域總面積達3352平方公里的4.1萬居民,共同見證并參與了一場綠色革命,向著建設“國際零碳島”的目標穩步前行。
煙臺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自《長島國際零碳島發展規劃(2023—2035年)》發布以來,長島在降碳減排、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以及全產業鏈增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無論是全面推廣新能源車輛,還是加快供暖清潔能源替代,抑或推進全域污水處理及垃圾分類處置,長島都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色發展理念。
隨著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不斷迎來新突破,2022年,長島所轄的大黑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
憑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藍碳生態系統固碳增匯等做法,長島入選“和美海島創建示范”典型案例。
海島處于海陸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帶,其綠色低碳發展對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意義重大。自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后,關于零碳的研究迅速升溫。去年11月,由中方主辦的“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發布會向世界發出《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探索成立國際零碳島嶼合作組織,攜手推進島嶼氣候治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首提“零碳園區”。在此背景下,各地不斷拓展零碳發展的實踐路徑。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省海洋生物資源恢復與生境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大佐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建設生態低碳島缺乏既定模板,因為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以及產業基礎差異顯著。盡管國內如山東長島、浙江大陳島、霞山特呈島和廈門鼓浪嶼等多個城市和地區已率先提出零碳或低碳島的建設目標,但如何根據自身生態特色,發揮獨特資源優勢,尤其是構建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態低碳島建設模式,成為長海縣在推進生態低碳島建設時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針對長海縣低碳示范島建設,楊大佐建議,首先,要依托長海縣豐富的生態資源與獨特的環境優勢,緊扣生態保護這一核心,全力推動生態低碳島的發展;其次,應積極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促進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再次,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海島生態環境質量,并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力度;最后,需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增強對外交流合作,致力于將長海縣打造成北方地區生態海島建設的典范案例。
“通過上述策略,不僅能夠提升長海縣的生態環境品質,還能為其他類似區域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楊大佐強調。
“小時候,我在珠江口的淺水區長大,每天追著小蝦跑;成年后,我搬到了近海的‘大別墅’——水深50米的海域,那里有礁石和沉船,是我的秘密基地。”近日,在東莞科技館,一場關于守護黃唇魚的科普展覽讓參觀者近距離聆聽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唇魚的“心聲”。
東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2005年,為加強黃唇魚這一特色資源的保護和科學利用,東莞市在珠江口虎門海域成立黃唇魚市級自然保護區。該區海域面積663.7公頃,是黃唇魚重要的產卵場和索餌場,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以黃唇魚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東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黃唇魚保護區不斷加強統籌規劃和規范管理,出臺了《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開展了保護區勘界立標、科學考察、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黃唇魚保護區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并設立了黃唇魚救護基地,掛牌成立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所。同時,東莞市積極開展野生黃唇魚專項調查,加強環境監測,落實環境巡查執法,防范保護區內非法捕撈、采沙、排污、傾倒垃圾、違法建設,切實保護這一方海洋生態環境。
黃唇魚的保護,是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實踐的一個縮影。而在更廣闊的海域,另一類“海洋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系統,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珊瑚礁保護修復的通知》強調,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對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珊瑚礁實行嚴格保護。
從事海洋生態保護研究的黃明攀博士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是珊瑚礁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全球變暖引發的海洋熱浪顯著增加了珊瑚白化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同時導致海洋生物從赤道向兩極遷移,改變物種分布和生理狀態,形成“海洋熱帶化”現象。此外,人類活動如過度捕撈破壞了生態平衡,移除了頂級掠食性魚類,導致魚類群落小型化,削弱了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這些變化不僅威脅珊瑚礁的健康,還對依賴其生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構成長期風險。”黃明攀說,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加大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監測力度,引入環境DNA和誘餌式遠程水下視頻監測(BRUV)等新技術,提升魚類群落監測的效率和精度。
據黃明攀介紹,通過長期、連續的監測數據,他們能夠深入分析珊瑚礁群落的動態變化,及時識別生態退化跡象并發出預警。在實踐層面,他們在多個海洋保護區啟動了珊瑚培植項目,通過收集受損珊瑚碎片,移植到精心設計的人工苗圃架上,促進珊瑚礁的恢復。
如今,在福建東山珊瑚礁、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南文昌珊瑚礁、海南三亞珊瑚礁4個重點區域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補充量總體增加,珊瑚群落生長狀態較好,礁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
從黃唇魚棲息地的守護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修復,再到斑海豹、中華白海豚等珍稀物種的保護,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正穩步前行。截至目前,全國已建立涉海自然保護地352個,保護海域約9.33萬平方千米,籌建涉海國家公園候選區5個,保護對象涵蓋珍惜瀕危海洋生物,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以及古貝殼堤、海底古森林遺跡等地質地貌,初步構建起類型齊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護地體系。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這一體系不僅為珍稀物種提供了“生命方舟”,也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