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8-46-0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課程勞動育人實踐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滲透勞動教育內容過程未能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以“附加式”“灌輸式”等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將語文與勞動融合等同于綜合性的勞動教育,課堂呈現為空談勞動的思政課;二是出現泛語文化課堂,即教學內容游離于語文知識之外,忽視課文的字、詞、句、篇,忽略作者是如何通過生動的對話、細膩的描寫來塑造勞動人物、敘述勞動事跡、闡釋勞動思想的,學生對教材文本的解讀不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為實現立足語文學科本位進行勞動育人實踐,本文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一課教學為例,闡述將學科屬性與育人功能緊密融合的教學策略。
一、依標扣本,有機整合語文與勞動雙要素目標
學習目標的制訂需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進行加工、細化。教師應依標扣本,對語文與勞動雙要素目標梳理整合。由于勞動教育內容呈現方式較為隱性且分散,因此教師不僅要仔細研讀“語文教科書中刻畫的勞動人物形象、展現出來的勞動情節、彰顯的勞動品質和精神等”[1],還要用整體思維對教科書中各板塊的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整合,關注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尋找學科育人的共通點。一是基于語言與勞動的實踐屬性考量,語文是“實踐性課程”,勞動教育也是“行動教育”,二者均強調“做中學”,通過設置文本研讀中的勞動敘事目標考查,加強勞動場景中的觀察、體驗、反思,既為學生語言表達提供鮮活素材,又讓學生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二是從思維與勞動的關系出發,勞動過程需要規劃、協作、解決問題,這些過程可轉化為語文學習中的思維訓練,構建清晰條理需要規劃與整合信息的能力。三是從文化與勞動的精神共鳴視角切入,語文教科書蘊含著深厚的勞動文化,如《鋤禾》所傳達的節儉意識、《刷子季》所體現的專注品質等,這與勞動教育中的“勞模精神”“勞動創造幸福”理念高度契合。通過文本細讀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實現文化傳承與價值認同的有機統一。
以教學《千人糕》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研讀教科書中的單元導語、課文內容、綜合性學習及閱讀材料,結合課程標準學段要求及學業質量標準,梳理語文要素進而確立整體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的盲目性與碎片化。從語文要素上看,該文章編排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屬于第一學段,結合本課內容,教師可以在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找到相關要求,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交流討論”“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分別指向識字與寫字、梳理與探究、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全文通過父親和孩子的三組對話,分別對應“嘗糕”“聊糕”“悟糕”,揭示米糕制作需眾多人力共同勞動協作完成,進而引導學生體會米糕的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而在勞動目標設置方面,《意見》明確了不同學段勞動素養的培養重點,指出:“小學低年級要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這些提示了本課學習的主要素養提升點,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了支撐。具體的《千人糕》教學目標見表1。
二、以學為徑,設計匹配目標的關聯性學習任務
課程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學科實踐,對于勞動題材的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內容挖掘:一方面,教師要挖掘教科書中可以用來開展勞動教育的資源,將其整合并轉換為課堂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探中學”“悟中學”來理解學科知識,并在遷移、應用和創新中形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2]另一方面,“語文教科書不是勞動教育的專門教材,它所能承載的內容總量有限,難以涉及勞動教育內容的方方面面,學生能從中獲得的勞動教育素養也相對固定”[3]。這種結構性局限要求教師突破“教材即唯一課程資源”的認知,在教科書中勞動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對其進行擴展與延伸,通過“文本細讀一主題勾連一情境再造”的三階策略實現勞動教育的創造性轉化。這種“因境創課”的實踐,既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呼應了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的育人指向,使靜態教材轉化為動態生長的教育場域。
(一)學習任務一:梳理制作脈絡,領悟勞動不易
活動內容:精準挖掘勞動場景,借助“千人糕”制作流程圖,邊讀邊聯系插圖,說說米糕是怎么做成的,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首先,讓學生通讀《千人糕》課文,讀準字音,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含義,了解“千人糕”的制作過程,理解課文所涉及的勞動內容。其次,在通讀理解全文后,引導學生將圖文結合,借助教材中清晰、直觀的“千人糕”插圖,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悟米糕從收集原料到加工制作再到運輸售賣的全過程。最后,讓學生提煉關鍵詞語,用流程圖、概念圖等自己擅長的形式,將《千人糕》所描繪的勞動場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梳理,通過梳理、標注、感知的過程培養學生理解、認識勞動背景,構建起清晰的勞動知識脈絡,引導學生在提取信息、前后關聯、整合摘錄的語言實踐中習得方法。
(二)學習任務二:剖析人物話語,體會勞動精神
活動內容:分角色朗讀孩子和爸爸的對話,體會語氣、態度及情感變化,感受孩子和爸爸的不同形象。
《千人糕》一文的對話敘述隱藏著孩子的情感變化,由最初對“千人糕”的好奇到覺得不以為然,最后恍然大悟。教師要以語言訓練為抓手,讓學生品讀課文三組對話,從可見的稱呼、神態,再到容易忽視的標點符號,體會文中人物對勞動成果的尊重與珍惜,啟發學生通過文本去發現人物對勞動成果的態度轉變過程,身臨其境地感受勞動的意義,提升對勞動思想、勞動情感、勞動精神的認同。
(三)學習任務三:制作勞動過程介紹卡,傳遞勞動價值
活動內容:拓展了解更多勞動產品的制作流程,可圍繞衣服、文具等產品,自制“我最喜愛的勞動產品”介紹卡(見圖1)。
《千人糕》的課后習題部分有對傳遞勞動價值進行設計,如“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經過了很多人的勞動,舉個例子說一說”。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所學、課外所知,適當地展開聯想,補充完整最喜愛的勞動產品的描述,制作“我最喜愛的勞動產品'介紹卡。通過這一真實情境,能讓學生提升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填寫過程中再現勞動場景,走進勞動者的內心,體會其背后的勞動價值。
三、深度理解,促使語文與勞動素養雙向提升
教科書中潛在的勞動價值不僅顯性存在于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聽說讀寫等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對滲透在圖文中的勞動符號和形象進行語文性解釋,貫之以勞動的意義。通俗地說,就是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特性,對課文中的勞動場景、勞動工具、勞動技藝、勞動審美等內容進行深層次解讀,在具體文本語境中增強學生對勞動的理解。[4]
(一)聚焦教材文本細節,增強勞動內容的價值體認
第一學段的學生對生動具體的細節有著較強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因而教師要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和比較教材中所涵蓋的勞動要素,聚焦勞動過程中的行為、語言、態度進行探究、體會,使其進一步體察勞動過程中的復雜工序和艱辛付出。
以《千人糕》一課為例,一塊看似普通的糕點,背后卻有著復雜的制作流程。教師要緊扣教材所描繪的勞動細節展開教學,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的“分解”方法,將米糕的制作流程、制作方法、售賣過程進行延展。如選文中提到了“大米”“糖”等原料,看似簡單的原料獲取,實則需要經過農民辛勤的種植勞作、工人復雜的加工工序。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聯系生活經驗,通過生活情境認識“糕點、銷售、農具”等詞語,了解水稻從播種、灌溉、收割到制成大米,甘蔗或甜菜從種植、收割到熬制成糖,每一步都飽含著勞動者的汗水;引領學生了解制作一塊“千人糕”所需的眾多工序和眾多勞動者的參與,再聚焦文中孩子對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認識轉變,讓學生理解“千人糕”之名不僅僅是因為參與制作的人眾多,更是因為每一份原料背后都凝聚著無數的勞動付出。這樣的引導充分展現了勞動成果的珍貴,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創造價值的道理,將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銘刻在心靈深處。
(二)分層推進交流活動,提升學生全面的勞動素養
在勞動題材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在課堂結尾處進行情感升華及文本主旨深化設計,一般是讓學生分享對文章主人公的看法或讓學生代人角色講述自己的感受。然而,這種做法的教學目標與價值導向不夠清晰明確,使學生在參與這類活動時,可能會排斥個人感覺、經驗,得出流于表面的結論。語文課程推進勞動育人要重視可接受性和實效性。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表達與交流”中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因此,教師應遵循這一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品味勞動故事,感受勞動者的形象,推進語言學習與勞動教育雙向進階。
例如在《千人糕》教學中,首先,教師創設“當小記者,采訪身邊的勞動達人”的真實情境,并布置任務:如果要采訪課文中所列舉的勞動人物,你會選取哪類人物進行采訪?在文中畫一畫,圈出描述他們的詞句,并說說理由。該任務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評論,從具象語言文字走向抽象寫作思維,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提升。其次,除了人物形象的選擇,還要引導小組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推敲,讓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勞動內容,用圈關鍵行為、找精彩詞語以及聯想想象的方法,口述整理成一份采訪提綱,與被采訪者暢所欲言。這樣適時的延伸,促使學生進行指向性的探討,可更大限度地發掘文本價值。總之,在第一個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聚焦勞動人物在具體“千人糕”分工制作中“使用的材料”“運用的工具”等外在表現來確定采訪重點。在第二個學習活動中,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要求關注各類勞動者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學會學習遷移,運用口語表達的方式去豐富勞動者形象,將課文中的勞動者形象刻畫為非千人一面的具體形象。
四、評價反饋,達成語文與勞動協同育人價值
評價為檢驗學科教學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提供了標尺,課程標準也要求過程性評價應多元化,強調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功能。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秉持“參與即評價”的勞動課程評價觀念,將過程性評價嵌人單篇學習活動中,通過圍繞課程教學目標,設置多元且細化的過程性評價指標,考查學生對勞動價值觀進行自覺接納和認同的程度,在認知、情感、態度、行為上均與勞動價值觀趨同。而基于診斷結果,教師可針對性地反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改進建議,助力學生調整學習策略,不斷依據評價結果優化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逐步進階,穩步達成單元學習目標,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以《千人糕》教學過程為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經歷“梳理制作脈絡一剖析人物話語一嘗試制作勞動產品介紹卡一口述采訪提綱一討論勞動意義”的全過程,著重關注學生的文本信息梳理與表達以及對勞動價值的認知。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理一理”(梳理“千人糕”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復雜制作流程,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做一做”(嘗試制作身邊勞動產品的介紹卡,提升勞動技能與實踐能力)、“說一說”(口述對勞動人物的采訪提綱,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議一議”(探究“千人糕”制作背后眾多勞動者的付出,深化對勞動意義的理解)等探索活動。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嵌入過程性評價,提供簡單、直觀的評價要點和評價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要求自評、互評。如“說一說”環節,可從語言表達、問題設計、邏輯結構、創新思維等方面設計評價量表,具體的“說一說”環節評價量表內容見表2。
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如在設計問題及組織表達等環節中體現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學生勞動態度、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以實現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貫通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子云,秦寒.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教育:內容架構、時代價值及其實現[J」,教育導刊,2023(4):58.
[2]陳先云.文道統一原則在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中的具體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4):73-80.
[3]夏惠賢,李明明.論語文教科書中勞動教育內容的使用: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4(7):22
[4]胡月,靳玉樂.教科書里的勞動者形象塑造: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6):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