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作為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數學語言理解能力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它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學習過程1.然而,當前初中生在數學語言理解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嚴重制約了其數學學科素養的提升.基于此,深人研究提升初中生數學語言理解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既有助于豐富數學教育理論,又能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1數學語言的特點
1.1準確性
數學語言的準確性源于數學學科的嚴謹性.數學知識是基于嚴密邏輯推導和嚴格定義的,每個數學概念、符號和術語都具有精確且唯一的含義.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教材中,對“同類項”的定義精確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這種準確性確保了數學知識在傳播和應用過程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合并同類項的運算中,學生必須依據這個準確的定義,才能正確判斷哪些項可以合并,像 3x2y 與 -5x2y 是同類項,而 3x2y 與3xy2 就不是同類項.
1.2簡潔性
簡潔性是數學語言的顯著特征.數學通過簡潔的符號和表達式來概括復雜的數學關系,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遞和思維運算的效率.以北師大版七年級教材中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為例,它用簡潔的形式表達了兩個數和的平方與這兩個數的平方和及乘積之間的關系,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描述,使數學知識的表達更加簡潔,記憶更加高效.
1.3抽象性
數學語言的抽象性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形式運算階段.在初中階段,學生逐漸進入形式運算階段,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1].數學語言正是這種抽象思維的外在表現,它可以脫離具體的實物和情境,以符號和形式化的方式表達數學概念和規律.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九年級“二次函數”時,通過“ y= ax2+bx+c(a≠0) ”來抽象地表示二次函數,這種抽象表達使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際問題,如投籃高度與時間的關系、噴泉水流軌跡等問題中,概括出一般性的數學模型,拓展了數學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2初中生數學語言理解困難的成因分析
2.1自然語言干擾
根據語言遷移理論,學生在學習數學語言時,會受到母語自然語言習慣的影響.自然語言具有靈活性和模糊性,而數學語言要求精確和嚴謹,二者之間的差異容易導致學生在理解數學語言時產生偏差.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教材中, 的3倍與 b 的差”,自然語言表述容易讓學生混淆運算順序,正確的數學表達式應為“ 3a-b ”,但部分學生可能會寫成“ a-3b′ .再如,在描述行程問題時,“提前2小時出發”和“推遲2小時出發”,如果對自然語言中“提前”和“推遲”的表述理解不準確,在列方程解決問題時就容易出錯.
2.2對數學符號的理解不足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數學符號的理解至關重要.然而,部分學生僅僅只是記憶數學符號的形式,而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數學意義和邏輯關系[2.以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材中的\"上”(垂直符號)為例,學生如果只知道它表示兩條直線垂直,而不理解其本質是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一含義,在證明兩條直線垂直的幾何問題中,就難以準確運用垂直的性質和判定定理.
(2)推薦閱讀材料
拓展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推薦適合初中生的數學科普讀物、數學史書籍等,拓寬學生數學視野,豐富數學語言的積累.如推薦《數學的故事》《從一到無窮大》等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數學的魅力,了解數學語言的發展歷程,激發學生對數學語言的興趣,
總之,提升初中生數學語言理解能力是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基于相關教育理論,結合初中數學教材內容,從強化基礎教學、加強語言轉換訓練、創設應用情境以及培養閱讀習慣等多方面入手,系統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理解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力,還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進一步關注不同教學策略的實施效果及學生個體差異對數學語言理解能力提升的影響,以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