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D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184-06
A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ez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wo Innovations\"
WANG Chunhua (HezeUniversity,Heze Shandong,274O15,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takes Heze Cityasthegeogapicalcope,anddeeplyanalyzeshowth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of the localreaiseativelytansforedandiovativelyevelopd,howtoransforlocaltaditioalculurefromtraditionaltoode, andinthisprocssostrutnmdeloftwoiovatios\"inHzeclure.isaticleclctsndgaesexeliio al culturessuchasfestivals,folkcustoms,urban memories,andpeonycuturein Heze,andtransforms themfromamoderperspective.Itexpandstoeofltualtwoovatios\",oceseelttraditioallureintsutthproblesinetra formationofmoderityandproposesapathforthetransformationofmodernityOnthebasisofstudyingthepracticalpathofHeze City,thisticlefullalyesthesevenefortsofproaganda,ideoogandculureorkproposedbyGeneralSeretaryXiJinping inthelocalpractice.Iaistotapintoteculturaledsof hepeople,fullyactivatelocalculturalnergyactivelympowreulturalandtoursmmarket,andimprovethesupplyleveloftheculturalandtourismmarket.Beyondcognitivethinking,practicethe mass line,truly understand the masses,come from the masses,and go to the masses.
Key Words: Cultural \"two innovations\";Excellnt traditional culture; Local; Modernity; Heze practice; New model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兩創”,十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以“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強調文化“兩創\"的重要性,即“著力賽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十年間,文化“兩創\"理論討論和實際踐行情況有了一定進展,但仍有較大研究空間。從現有研究來看,學者雖然從不同角度對菏澤地方文化進行論述,但大部分學者沒有突破“非遺”視角,沒有跳出小圈子,也沒有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出發回答菏澤市地方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問題。
恩格斯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3]只有將代表文明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創\"的新視角下加以解讀,以現代性轉化的方式進行集成式發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本文以菏澤市為地域范圍,深入分析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由傳統性向現代性轉變,并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構建菏澤文化“兩創\"新模式。
1菏澤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而深沉,深沉的文化內涵外在的表征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便包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日與民俗、城市記憶、服飾文化、審美價值等。菏澤市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也是豐富且富有歷史積淀的。
1.1 節日與民俗文化
節日與民俗是幾千年農業社會的濃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菏澤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江蘇兩省交界,保留著豐富的民俗習慣。在節日習俗上,一年之內要經歷春節、元宵節、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填倉”清明節插柳祭祀和犒賞牲畜、六月初一俗稱“小年\"(女子走娘家)、七月初七“乞巧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十月初一“鬼節”冬至、臘八、祭灶節。這些節日與北方地區節日有相同之處,也有獨特之處。例如,菏澤將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在清明節這一天不僅要祭祖,同時要犒勞牲畜,“打一千,罵一萬,單等寒食管頓飯”。而這些節日有些慢慢被遺忘,如光緒年間的曹縣“人日燕會,初八日接星,立春前數日演春先日,迎春游春,士女填街,食春餅。十三日賽城隍神,新開服,有雉事。上元張燈,火樹銀花,三日不絕\"4。這些傳統民俗已經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所取代。
菏澤各種民俗習慣有很多農業社會的痕跡,如喜得貴子叫作“拾孩子”,生男孩稱作“大喜”,生女孩稱作“小喜”。孩子出生后要送湯米或稱送粥米,一個月后過滿月,產婦要回娘家住滿月。現在這些習俗還被很多菏澤人接受并踐行。
除了這些人生歷程的習俗外,建筑習俗也被一些村莊保留下來。但是隨著現代樓房的興起,鄉村的斜坡式房屋被慢慢取代,屋脊之上的神獸形建筑裝飾也不見蹤影。
1.2 城市記憶文化
“現代傳承開始變成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一種有意識地創造記憶的時代。\"城市記憶是承載底層百姓文化最具象化的載體。城市空間、城市建筑、城市布局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烙印,尤其歷史街區,是城市的“來時路”,是人們的情感寄托。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與城市的開發,這些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物體可能不復存在。為了能讓后來人更加珍惜熱愛這個城市,城市記憶也需要進行現代性轉化,讓城市留得住鄉愁。
菏澤市歷史悠久,夏商周時期菏澤地區就已經有城市的建立。西周時期,曹叔振鐸封地在此,日后更是成為諸侯間的貿易中心。戰國時期菏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統一后,菏澤被劃入東郡以及碭郡兩地。西漢時期,菏澤地區被稱為“定陶”,成為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造就一世繁華。東漢至三國時期,菏澤被多方勢力統治。隋唐時期,菏澤地區經濟和文化得到了極大發展,直至北宋時期,菏澤迎來了新的機遇,一度十分興盛。明代,菏澤屬充州府。清代,菏澤地方設曹州府,雍正年間升直隸州。抗戰時期,菏澤地區成為抗日根據地、游擊地區,解放戰爭時期成為重要的戰略基地。
由上可見,菏澤市歷史悠久,無論是遠古時期的伏羲、堯、舜、禹,或是明清時期的曹州古城,還是近現代的革命之地,都為當代菏澤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城市文化和遺產。
1.3 傳統藝術文化
菏澤為堯舜之故里,伏羲之桑梓,具有很多非遺藝術,截至2021年菏澤市入選國家級非遺32項,菏澤市級非遺項目293項。民間文學有麒麟傳說、陶朱公傳說、牡丹傳說、莊子傳說;傳統音樂有古箏樂、魯西南鼓吹樂、弦索樂等;傳統舞蹈以商羊舞為代表;傳統戲劇包括山東綁子、大弦子戲、兩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定陶皮影等;曲藝包括山東琴書、鶯歌柳書、山東落子、山東花鼓;傳統體育包括佛漢拳;傳統美術包括曹州面人、鄄城磚塑、曹州柳編、曹縣江米人、曹縣木雕;傳統手工技藝包括魯西南織錦技藝。
當下,隨著這些技藝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予以扶持,但傳承仍受到一定限制,非遺在市場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也面臨
困難。
1.4 牡丹文化
牡丹產業是菏澤市特色產業,該產業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當地已經有很多人從事種植、銷售牡丹。每年四、五月份更是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菏澤觀賞牡丹。在牡丹種植方面有牡丹與果樹協同種植、牡丹變為綠化苗木,為城市建設增光添彩。將牡丹變成中藥材成為經濟作物、將牡丹與糧農作物共同種植等種植模式,使牡丹應用范圍擴大,增加了應用途徑,提高了菏澤牡丹產量與質量。同時,健全了牡丹產業鏈,如牡丹花籽油、牡丹花茶、牡丹花餅等。近些年,隨著牡丹種植技術的改進,牡丹產業有一定的提高,但仍有很多問題。首先,牡丹種植規模化程度不高,大多為個人承包種植,無法進行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其次,牡丹產業指導力度不夠,沒有進行高質量的研發投入,因而新品種、新用途并沒有突破。再次,牡丹文化宣傳力度不足,市場監管、林業、文旅、宣發等部門沒有做到高效配合,導致信息和資源無法共建共享,對外宣傳不到位。最后,牡丹文化挖掘深度不夠,對歷史人物、文學故事等載體缺乏關注,沒有形成牡丹文化的研究與討論熱度。綜上所述,新時代的菏澤牡丹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需要進行現代性轉化,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牡丹和世界牡丹。
綜上所述,菏澤地方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不應僅被陳列在博物館內,更需要從經濟、文化等視角進行現代性轉化,才能讓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重要作用,讓文化得以繼承式發展,并充分融入現代化的生活中。
2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的意義
馮友蘭從三個層面論述了繼承問題,即繼承的意義、繼承的方法、繼承的內容與選擇標準。本文中所謂繼承的意義、方法、標準都基于文化“兩創\"的指導原則,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
文化必須在以轉化為實踐的基礎上發揮價值,沒有實踐,文化便是空中樓閣,只有通過實踐思想和現實才能彼此相通,只有通過實踐的維度,才能把觀念脫離出幻想。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必要的,對其進行現代性轉化也是必要的。
2.1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是文化“兩創\"的必然選擇
當下全球化帶來的不止有時間上的變化,更有空間上的不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傳承與轉化是一個連續的、創造的過程,需要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不斷在堅持推陳出新的基礎上完成傳承。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基礎上進行了現代性轉化,既豐富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也拓展了文化的外延。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與文化“兩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現代性轉化要求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重新審慎對待地方傳統文化,區別地方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與劣質因素,將優秀因素加以轉化,挖掘地方優秀文化的現代價值,并通過現代化的方式加以表達和推廣,達到文化“兩創\"的基本要求。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為文化“兩創\"提供了新素材和新案例。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寶庫,從中撿尋案例進行現代性轉化,有利于豐富文化“兩創\"內涵,推動文化“兩創”不斷發展。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已經成為能夠反映一地人民心聲的意識形態。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是菏澤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表現,人們希望家門口的文化能夠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當下,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多樣化,每當節假日,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門,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期旅行。只有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才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要。
文化“兩創\"的內在本質要求必須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從而適應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展現多元文化形態之美,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感與多元性。
2.2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地域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只有讓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使其超越區域的限制,才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習近平主席曾表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7例如,曾經代表權貴的牡丹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下,成為人民大眾的富貴象征,也是菏澤人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牡丹在寒冬積蓄力量,直到春天絢爛綻放,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對個人、對民族都有很大的啟發。牡丹文化走向世界也展示了文化現代性轉化的重要作用。當下,通過將牡丹文化進行國際展覽、海外論壇傳播等方式,已經將牡丹文化慢慢推向國際,曹縣的牡丹工筆畫遠銷海內外,成為牡丹文化走向世界的鮮活事例。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精神文明高度發達,本質上要求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轉化。在物質水平已經提高的當下,老百姓會比較關注精神世界的豐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最接近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夠折射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因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菏澤市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例如,單縣農村的吳氏制香工藝,不但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而且助力當地百姓致富。巨野縣的牡丹工筆畫形成了系統的產業鏈,既繪出了牡丹花的嬌艷欲滴,也“繪\"(匯)出了當地人的富裕。
2.3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是增強文化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對維持地方秩序,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作用。當下社會快速變化,人們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多樣化,文化凝聚力不夠強大。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是凝聚共識、團結不同群體力量的重要文化途徑。我國的國家形象是56個民族多元一體,各種文化類型多元、和諧共處的形態。通過增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現代性轉化,不斷增強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強烈文化認同和民族歸屬感,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通過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共享,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國性流通文化,讓各地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發展傳承,形成美美與共的盛況。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需要將各自的文化進行交流融合。不斷構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弘揚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作用,是促進各民族共有精神內核形成的重要途徑
3 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現狀、問題及成因
3.1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現狀
隨著我國對文化的持續發力,菏澤市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團體也在不同程度上對優秀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但是在進行文化現代性轉化方面仍有諸多不足之處,除牡丹文化近些年大力轉化外,其余大部分地方優秀文化都處在沉寂模式。
菏澤牡丹文化試圖將傳統的牡丹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藝術、科技等相結合,為其增加更多的社會生命力。在與現代藝術進行結合時,在繪畫、建筑、影視劇作品中大量應用牡丹文化元素。菏澤創建牡丹文化節、牡丹花展,通過現代營銷手段推廣牡丹文化,增強公眾參與感。開發與牡丹相關的文創產品,如紀念品、文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但牡丹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方面仍有不足之處,沒有充分利用VR/AR技術,進行文化再創作,沒有建成一個牡丹文化沉浸式體驗館。在數字化保護方面也不夠健全,沒有形成一個牡丹文化數據庫,并不利于菏澤牡丹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以曹州面人為例,當地在挖掘魯西南地區的文化觀念和故事上不夠深入,沒有形成系統的人物故事系列,曹州面人文化傳播深度不夠。當下,曹州面人開始突破傳統,推出一些以動漫人物為主的設計,但是這些設計仍然以點為主,并沒有形成敘事主流,導致年輕人對其關注比較片面。另外,面人形象的現代設計比較單一,沒有形成介入生活方方面面的態勢。當下人們的審美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而曹州面人如果只停留在對傳統工藝的打磨上,很難贏得當下年輕人的青睞,因而曹州面人要在人物形象、敘事方式和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現代性轉化。
除面人外的其他手工技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與轉化,菏澤的傳統手工藝如魯錦、木版年畫等,通過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拓寬了市場。利用電商平臺推廣傳統手工藝品,擴大了銷售渠道,提升了手工藝品的市場競爭力。
近些年,水滸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有了新的進展,菏澤鄆城通過結合當代百姓的旅游需求,打造了水滸文化體驗區“好漢城”,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感。除了通過旅游業增強水滸文化的影響力外,菏澤學院設立水滸文化研究中心,加強了水滸文化深度研究。
菏澤的地方戲曲借用現代舞臺技術、燈光效果等手段,不斷排練新的劇目,吸引了不同年齡階段人士的關注。另外,菏澤地方院校將地方戲曲人才納入教育體系,為非遺等優秀文化培養了更多接班人。
但是菏澤市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在現代性轉化中受到諸多因素制約。
3.2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問題及成因
3.2.1 動力不足
作為地方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菏澤市政府與民眾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認識不夠。政府層面,作為推動文化現代性轉化的主導力量,在規劃力度和推進力度上用力不足。民眾層面,傳統制度的慣性使人們對傳統文化轉化的意愿不強。由于缺乏現代性轉化的動力,導致菏澤市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不徹底,無法形成系統的開發體系,只能就單個文化形式進行轉化和宣傳。
3.2.2形式單一,創新不足
菏澤市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更多停留在表層上,缺乏更深層次的創新。例如,在牡丹文化的宣傳上,菏澤僅依靠一年一度的牡丹節,這樣無法與洛陽這個牡丹文化更有名氣的城市相互比肩。菏澤市應該將牡丹文化與人文歷史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宣傳方式。
3.2.3 能力欠缺
首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需要復合型人才,但菏澤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不夠充分,尤其缺乏既懂傳統文化又懂現代市場運作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政府缺少對各類人才的激勵政策,導致民間的復合型人才無法被政府所用,能力發揮受到限制。菏澤市在招攬人才方面只注重學術類人才,缺乏對地方人才的發掘與利用。
3.2.4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當下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地方文化資源分散,無法凝聚力量。另外,
菏澤地方文化轉化項目多為短期項目,缺乏可持續發展。創新是一件久久為功的事情,不能因一時沒有更好的收益而放棄。
3.2.5部分菏澤地方傳統與現代生活脫節,共鳴較少
部分傳統文化未能與現代價值觀相結合,導致其吸引力下降。一些傳統民俗過于執拗地固守傳統,缺乏現代元素的融入,無法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同時,在鼓勵年輕人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缺少激勵政策。年輕人是未來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地方傳統文化應不斷推陳出新,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3.2.6菏澤地方文化市場小,品牌效應弱
菏澤的傳統文化市場化程度較低,文化資源尚未充分市場化,同時未能打開國內、國際市場。另外,菏澤地方文化缺乏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菏澤地方文化產業鏈條不完善、未能突破地區限制,打造全產業鏈。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仍然在市場、宣傳、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在動力、創新形式、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改善。
4文化“兩創\"視域下菏澤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實踐路徑
4.1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好“第二個結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程一再證明,既要堅持第一個結合,解決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又要堅持第二個結合,不斷促使馬克思主義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現代化。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到“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意義:“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第二個結合”的指導下,充分融合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并將融合的成果應用于具體實踐。
4.2 借助當前智能發展優勢,推動地方優秀文化數智化建設
首先,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地方戲曲、建筑、牡丹、黃河灘民謠等文化,在文字、圖像、音頻視瀕等方面的資料,建立一個便于存儲、檢索、分析和研究的數據庫;除了收集散落在民間的資料外,要不斷打破數據孤島,防止信息繭房效應,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相關資源。其次,文化數據完成整合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層次研究,此時則需要發揮地方高校的作用,讓更多的學者加入對地方文化的研究中。最后,在充分收集資料并對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數智技術加強地方文化資源智能化。例如,創建各地方文化智能化宣傳館,充分利用數字人、“人工智能 + \"模式,不斷實現地方文化智能化,如借助VR/AR技術,打造3D文化體驗,使已經消失的文化重新綻放光彩,讓體驗者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感受文化盛宴。
4.3地方文化產品要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精神文化滿足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漸高漲。人民群眾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衡量文化轉化的標準。
4.4多元主體參與,強化群眾主體作用
以群眾為參與主體,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重要參與人,打造多元主體參與格局。尤其是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數字人文與地方文化結合,為群眾參與提供資金和人才支持。
4.5借助全媒體,宣傳方式多樣化
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形成全媒體宣傳模式。例如:以牡丹、泥人、戲曲等地方文化為主體制作精美短視頻,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發布,不但展示牡丹園的四季美景和文化、泥人制作的過程等,同時搭配熱門歌曲和生動文案,不斷吸引全國游客前來參觀;在抖音等平臺分享詳細的旅游攻略,如對旅游行程的制定、打卡景點的推薦、下榻旅店的推薦等。
5 結束語
菏澤市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近些年隨著經濟現代化的腳步越走越快,其文化現代性的轉化略顯不足。本文以菏澤市為例,闡釋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機制,構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實踐新模式。本文將菏澤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加以搜集、整理,以現代性為視角進行轉化,拓展了文化“兩創\"外延,具象化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充分踐行文化工作的“七個著力”上,把準民眾文化需求脈搏,充分激活地方文化能量,積極賦能文旅市場,提高文旅市場供給水平。在充分調動各主體參與文化現代性轉化的實踐過程中,不斷超越思想認知,踐行群眾路線,真正做到了解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參考文獻
[1]趙海青.商羊舞的民俗文化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3):13-15.
[2]鐘家祺.基于非遺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曹州堆繡傳承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4]孟廣來.光緒曹縣志:卷一[M].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版),2004:44.
[5]巖本通彌.作為方法的記憶:民俗學研究中“記憶\"概念的有效性[J].王曉葵,譯.文化遺產,2010(4):109-115,158.
[6]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2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19.
[7]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4.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