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后的今天,我國能源行業仍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要看到與國際一流水平存在的差距,要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深化“引進來”,服務“雙循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并以開放促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石油工業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先行者,也是工業領域改革的“排頭兵”。
40多年后的今天,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我國能源行業仍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促進發展的關鍵一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深化“引進來”,服務“雙循環”。
一是優化外商投資環境與政策體系。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再是簡單的行政性“放寬”“準入”等,而是建立在法治框架下的國際合作。要按照制度型開放的大方向,更加突出規制、規則、標準等的開放,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穩定的開放環境。在加快能源轉型和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應提升政策透明度和穩定性,增強能源領域外資政策的可預期性和連續性,減少隱性壁壘,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二是引導外資投向關鍵和前沿領域。聚焦綠色低碳技術,吸引外資投向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與運營、先進核能技術、高效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氫能制備儲運及應用等關鍵領域;推動能源數字化轉型,鼓勵外資參與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管理平臺、能源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在能源系統優化中的應用等;加強能源基礎設施短板,吸引外資參與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油氣儲運設施、區域能源中心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鼓勵外資參與綜合能源服務、能源合同管理、虛擬電廠、綠證交易、碳交易等新興商業模式。
三是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鼓勵“技術+資本”同步引進,在吸引外資的同時,更加注重引進其核心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通過合資合作、技術許可、聯合研發等方式促進技術轉移;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支持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放式創新平臺,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或創新聯合體,促進技術溢出和本地化創新。同時,鼓勵在合法合規基礎上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四是提升配套服務能力和人才支撐。發展高水平專業服務業,吸引國際知名的能源咨詢、工程設計、認證評估、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為外資能源項目提供高質量服務支撐;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引進,重點培養既懂能源技術、又熟悉國際規則和跨文化溝通的復合型人才。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全球頂尖能源專家和經營管理人才來華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需要高度重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在引進外資和技術時,應統籌考慮對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避免形成過度依賴,提升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能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