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扎心的真相: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源,是心操得太多。
今天,我們就想和你聊聊,這種讓我們吃力不討好的“過度操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過度操心的人往往出于兩種心理:
①“只有聽我的,壞結果才不會發(fā)生”。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擔憂未來,擔憂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會頻繁關注關系中的另一方,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期待來行動,覺得只有這樣,壞結果才不會發(fā)生。
這就是我們最避之不及的“控制欲”。
比如,過度操心的父母會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讓孩子嘗試任何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主動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不允許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也會頻繁詢問和叮囑孩子的生活動態(tài),甚至干涉孩子的朋友圈……
②“我必須替對方打理好一切”。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會有一種“救世主”心態(tài):“我怕你做不好”“我怕你做錯了”……
明明有些事情都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但他們還是要將責任扛到自己身上。
但這種過度操心,常常會讓對方認為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xiàn)。
這種過度操心是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最終是為了滿足自己。
所以說,過度操心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掠奪性很強的隱形控制行為。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一個人過度操心的根源,是沒有足夠的自我同一性。
其中,在專斷型教養(yǎng)下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xiàn)“自我同一性”不足的情況。
戴安娜認為,專斷型父母通常要求孩子要懂事、聽話、聰明。而孩子會因此形成“只有自己優(yōu)秀才有價值”的觀念,他們會逼迫自己承擔超出自己年齡的責任,如照顧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養(yǎng)家責任等。
這種行為將成為他們生活的動力和價值準則,并延續(xù)到成人時期的種種關系中。
過度操心,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①關系越處越“爛”。
在任何關系里,過度操心帶來的強控制欲,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父母總是操心孩子過了30歲還未婚未育,擔心孩子會孤獨終老、沒有依靠,于是整天忙著催婚,想方設法逼孩子相親,結果導致孩子越來越抗拒和父母溝通,連電話都不肯接……
在親密關系中也是如此。這種壓抑感和不信任感會逐漸累積,導致情感上的疏離。
②增加個人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會混淆自己和他人的邊界,他們常常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他人,并渴求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有相應的積極反饋。一旦得不到積極反饋,會導致對自我的認同更加匱乏,陷入對自我和他人的憎恨中。
如果你也因為過度操心感到焦慮、疲憊,不知如何是好,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①學會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系中的一切矛盾,無非兩點:要么自己的事別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別人的事。
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方法,即這件事的后果由誰承擔, 就是誰的課題。
當你想要操心、想要替對方處理一切時,先想一想:這件事最終的承擔者是誰?
舉個例子,當父母操心孩子還不結婚不生孩子時,想一想,不結婚生娃的后果,是父母承擔還是孩子承擔?
當我們想通了這個課題,我們就會停下那顆躍躍欲試的心,重塑邊界感,將自主權交還對方。
②操心他人之前,更要操心自己。
過度操心的人,不妨試著練習“自私”一點,把注意力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優(yōu)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首先,你可以設定一個自我照顧的時間: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給自己,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如看電影、看書、做瑜伽、冥想、聽音樂等。
在這段時間里,要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的事情所干擾。這不僅能讓自己放松身心,還能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
再者,嘗試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愛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自我成長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上。
當你有了自己明確的方向和追求,就會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過度關注,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內心感受。
允許自己從“應該”與“必須”里抽身,也請把更多的關心和愛分給自己。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真正好的關系是:我是愛你的,但我們都是自由的。你愛的人自有他的命運,你也有權利享受你的人生。當你不再把心分成碎片分給別人,完整的心理能量反而能讓你獲得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