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思維可以幫助父母突破固有認知,看見孩子的獨立靈魂,遇見更加完整的自己。
在哲學與社會學領域,“他者”作為重要概念,指與“自我”存在本質性不同的人、群體或事物,其核心要義在于凸顯獨特性和差異性特征。與之相關聯的“他者思維”,則是指一種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站在他人的立場、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感受和行為動機的思考方式。
他者思維要求個體主動突破固有認知框架,跳出單一視角的桎梏,以共情視角理解他人的立場、需求與價值觀。對父母而言,提升自身的他者思維,不僅有利于重構平等、獨立、自主的親子關系,也能促使父母重新審視和定義自我,活出更加豐富、獨立和完整的人生。
重塑親子關系,實現平等互動
在傳統親子關系中,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以施恩者、權威者、控制者的身份自居,對孩子包辦代替、苛責完美、打罵羞辱。在遭到孩子的質疑和挑戰時,他們習慣以“我做這些都是為你好”“我不管你誰管你”作為管教依據。在這種思維定式下,孩子處于被動服從和附屬的地位,并非獨立的他者。
這樣的親子關系注定是病態且畸形的。在正常的關系中,必須有“我”與“他者”的獨立存在,才可能走向“我們”。如果只有我和我的附屬品,結果僅會有“我”。這就如同一個從來沒有走出家門的人,是很難看清故鄉的。只有遠行的人,在跨越千山萬水感受他鄉的風土人情后,才可能真正理解故鄉的含義。
擁有他者思維的父母會主動放下權威者的身份執念,承認孩子作為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更加平等、開放的姿態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物化為自我意志的延伸,而是將其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他者。正如紀伯倫在《先知》中所說:“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當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與信任,確信自己隨時有被愛的把握時,不僅能夠更從容地探索自我、構建獨立人格,還會主動打破溝通的屏障,主動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這種雙向奔赴的坦誠交流,突破了傳統親子關系中的權力架構,讓父母與孩子在平等對話中實現情感的深度交融,最終構建起一份平等、獨立、自主的親子關系。既能寬厚包容、不強加于人,又能獨立自持、不依附外求;既尊重對方的自由,又懂得守護自己的邊界;既能給予對方真誠的關愛,又能安頓好自己的生活。
重新定義自我,活出精彩人生
父母秉持他者思維,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和相對性,不僅會給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和可能性,也會重塑父母對自我的定義,讓自己活出更豐富、更完整、更精彩的人生。
當我們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或附屬品時,內心會預設諸多“應該”和“必須”,并認定要靠孩子的表現和成就來定義自己的快樂和價值。這其實等于把掌控自己命運、左右自己情緒的權利和責任交給了孩子,自己反而成了被控制者。
他者思維不僅意味著我們視孩子為他者,還意味著在孩子眼中,我們同樣是他者。除了承擔養育責任,我們也應該保持自我發展的意識,關注自身的內心需求,追求個人的興趣和夢想。這不僅是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深度踐行,也是承擔生命責任的重要體現。同時,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看到父母這個“他者”如何思考、如何去愛、如何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常坐飛機出行的人都會在飛機起飛前,聽到機艙內播放的一段安全提示:當機艙內遇到空氣失壓時,在你座位正上方的氧氣罩會自動脫落,幫助別人之前,請自己先把氧氣罩戴好。為什么不是先給我們旁邊的小孩戴上,再給自己戴呢?因為一個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顧好別人。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本質上是生命能量自然的流淌。如果做不到自身的豐盈和強大,便沒有力量去接納和滋養孩子。
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孩子視為他者,也要把自己視為孩子的他者,立足照顧好自己,才可能去幫助和影響孩子。
人這一生會構建各種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其實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因為其他關系都是和自己關系的投射。除了爸爸、媽媽這個身份外,我們還有伴侶、子女、朋友、同事等身份,我們時刻不要忘了,最重要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最好的交代、對子女最好的教育、對家族系統最大的貢獻,就是每一代人都負起成就自己的責任,活出自己的幸福和精彩,一代更比一代強。
培養獨立人格,助力孩子成長
他者思維意味著父母會在認知層面把孩子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秉持這種思維,父母會建立清晰的邊界意識,尊重孩子的想法、感受與選擇,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能夠獨立地去探索世界、嘗試新事物,逐步發展出獨立人格與自主能力。這類父母不怕孩子叛逆,因為他們懂得,人類社會之所以能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家族之所以能持續地傳承和超越,恰恰源自下一代敢于突破上一代的局限,成為獨立的“他者”。缺乏他者思維的父母往往對孩子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與潛能持懷疑態度。他們習慣替代、包辦,最終反而讓孩子在過度保護的溫室內,逐漸喪失直面風雨的勇氣與能力。
在行為層面,他者思維促使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和試錯空間,讓孩子在實踐中鍛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父母不會立即代勞,而是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即便孩子一時做得不好,父母也不急于指責,而是將錯誤視為孩子成長的契機。在一次次獨立思考和自主抉擇中,孩子會逐漸構建起清晰的自我認知體系,發展出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他者思維并非將孩子視作全然陌生的存在,否定父母對子女天然的愛與責任。恰恰相反,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父母單向度輸出的權威模式,重建了一種平等對話的親子關系。畢竟,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責任與最好的愛,就是以他者的視角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讓孩子發展出照顧自己人生、接管自己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而那些在成長中被視為他者的孩子,終將在人生的廣闊天地里,綻放出獨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