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自動化方向邁進。智能制造通過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優化。機器人技術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撐,其高精度、高效率、高靈活性的特點,使得機器人在智能制造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結合智能制造技術基礎以及機器人技術及其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研究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應用的關鍵技術。
關鍵詞:智能制造;機器人;關鍵技術
智能制造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制造正逐步改變著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產業鏈結構,提升著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和競爭力。機器人技術作為智能制造的核心組成部分,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特點,使得機器人在智能制造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應用關鍵技術,對于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增強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 智能制造技術基礎
1.1 智能制造的定義與內涵
智能制造,是一種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生產方式,通過對生產全過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包括智能設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和智能決策等,這些要素共同構成智能制造系統的基石。特征主要體現在高度靈活性、個性化定制、高效協同以及持續優化等方面,使得制造業能夠更加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1.2 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體系
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體系涵蓋多個技術領域,其中物聯網技術是實現設備互聯、數據互通的基礎,通過將傳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設備接入網絡,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數據的實時采集。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為智能制造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使得企業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為決策提供支持。人工智能技術是智能制造的“大腦”,它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實現對生產過程的智能控制和優化。而數字孿生與虛擬仿真技術為企業提供一個虛擬的實驗環境,使得企業能夠在實際生產之前對產品和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和優化,大大降低了試錯成本。
這些關鍵技術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協同作用的。物聯網技術為大數據和云計算提供數據源,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為人工智能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算力保障,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決策和優化反饋到物聯網和生產過程中,形成閉環的智能制造系統。而數字孿生與虛擬仿真技術貫穿于整個智能制造過程中,為系統的持續優化和升級提供可能。
2 機器人技術及其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
2.1 機器人技術概述
機器人技術作為自動化與智能化的集大成者,發展歷程可追溯至數十年前,從最初的簡單機械臂到如今具備高度智能的機器人系統,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器人根據其功能和應用場景的不同,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多種類型,廣泛應用于制造業、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
機器人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機械結構、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和感知系統。機械結構是機器人的身體,決定機器人的形態和運動能力;驅動系統為機器人提供動力,使其能夠按照預定軌跡進行運動;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負責接收和處理各種信息,并發出指令控制機器人的行為;感知系統使機器人能夠感知外部環境,如視覺、力覺、觸覺等,從而做出更加智能的決策。
2.2 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應用
在智能制造中,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尤為廣泛。在生產線上,機器人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點,承擔大量的自動化作業任務,可以不知疲倦地進行重復性工作,如裝配、焊接、噴涂等,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機器人還能夠根據生產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實現生產線的快速換產和定制化生產。
除了在生產線的自動化作業中發揮作用外,機器人在質量檢測與監控方面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傳統的質量檢測往往依賴人工,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而機器人則可以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和先進的算法,對產品進行快速、準確的質量檢測,能夠識別出產品的微小缺陷,確保每一件產品都符合質量標準。此外,機器人還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機器人技術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生產線自動化作業和質量檢測與監控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機器人技術將在智能制造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3 智能制造中的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
3.1 機器人高精度定位與導航技術
智能制造中的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是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方向,其中機器人高精度定位與導航技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機器人定位與導航通過傳感器獲取環境信息,結合地圖數據或實時感知數據,確定機器人在空間中的位置和方向,并規劃出到達目標點的最優路徑。
在高精度定位技術方面,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是兩種較為常見且成熟的方法。激光導航利用激光傳感器發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來的信號,通過處理這些信號來計算機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對位置。這種方法具有高精度、抗干擾性強等優點,特別適用于結構化環境,如工廠車間、倉庫等。視覺導航是通過攝像頭捕捉環境圖像,利用圖像處理算法提取特征信息,進而實現機器人的定位。視覺導航具有信息豐富、靈活性高等特點,尤其適用于非結構化或動態變化的環境。
在實際應用中,高精度定位技術需要結合具體的智能制造環境進行選擇和優化。例如,在自動化生產線中,機器人需要精確地定位到每一個工位,完成裝配、加工等任務。此時,激光導航可以發揮其高精度、穩定性的特點,確保機器人能夠準確地到達目標位置。而在需要識別和處理復雜物體或場景的智能制造環境中,如智能倉庫的貨物揀選、智能工廠的零部件檢測等,視覺導航則能夠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幫助機器人做出更智能的決策。
此外,在物流搬運中,機器人需要根據實時路況和貨物信息規劃最優路徑,高效地完成搬運任務;在智能巡檢中,機器人需要沿著預定的巡檢路線進行移動,同時監測設備狀態和環境變化;在協同作業中,多個機器人需要通過導航技術實現相互之間的定位和協調,以共同完成復雜任務。
機器人高精度定位與導航技術是智能制造中的關鍵技術,對于提高機器人的作業效率、準確性和靈活性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高精度定位與導航技術將在智能制造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3.2 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
智能制造中的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深入,其中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作為提升生產效率和靈活性的重要手段。機器人協作是指多個機器人或機器人與人類在同一工作空間內,通過相互協調、配合完成任務的過程。這種協作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強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得制造過程更加高效、靈活和可靠。
多機器人協同工作的關鍵技術涵蓋任務分配、路徑規劃、避障策略等多個方面。任務分配是多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基礎,需要根據機器人的能力、任務的需求以及工作環境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將任務分配給各個機器人,確保整體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路徑規劃則是確保機器人能夠高效、安全地到達目標位置的關鍵,需要考慮機器人的運動學特性、工作環境的布局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礙物等因素,為機器人規劃出一條最優或次優的路徑。避障策略是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需要通過傳感器實時感知周圍環境,及時發現并規避障礙物,確保機器人的安全運行。
在智能制造實踐中,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以汽車制造為例,多個機器人可以協同完成車身的焊接、噴涂、裝配等任務,通過精確的任務分配和路徑規劃,確保每個機器人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任務,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在物流領域,機器人協作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智能倉庫中,多個機器人可以協同完成貨物的搬運、分揀、包裝等任務,通過高效的協同工作,實現倉庫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
此外,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還在醫療、服務、航空航天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在醫療領域,機器人可以協同完成手術操作、病人護理等任務;在服務領域,機器人可以協同提供餐飲服務、清潔服務等;在航空航天領域,機器人可以協同完成飛機裝配、檢測等任務。
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對于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系統靈活性和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機器人協作與多機器人協同技術將在智能制造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3.3 機器人智能感知與認知技術
機器人智能感知與認知技術作為實現機器人高度智能化的核心,正引領著制造業向更智能、更靈活的方向邁進。機器人感知系統,作為機器人與外界環境交互的橋梁,其組成與功能至關重要。感知系統通常包括各類傳感器,如攝像頭、力傳感器、觸覺傳感器等,它們負責捕捉環境信息,如物體形狀、位置、力度、紋理等,為機器人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智能感知技術的實現方法多種多樣,通過攝像頭捕捉環境圖像,結合圖像處理算法,機器人能夠識別物體、理解場景,甚至進行三維重建,從而實現精確的定位和導航。力覺感知則讓機器人能夠感知到與外界物體的接觸力度,這對于需要精細操作的制造任務至關重要,如精密裝配、打磨等;觸覺感知進一步增強機器人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夠模擬人類的觸覺感受,進行更復雜的操作。
在智能感知的基礎上,認知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認知技術涉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領域,使機器人能夠理解復雜指令、學習新技能,甚至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決策。在智能制造環境中,機器人需要根據生產任務的變化靈活調整操作策略,認知技術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例如,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機器人可以通過學習歷史數據,優化操作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當遇到新產品或新工藝時,機器人能夠快速學習并適應,減少生產線調整時間。在質量檢測環節,機器人可以利用認知技術識別產品缺陷,甚至預測潛在的質量問題,為質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認知技術還使機器人能夠更好地與人類協作。通過理解人類指令、感知人類行為,機器人能夠更安全、更有效地與人類共同完成任務。這在需要高度人機交互的制造環境中尤為重要,如柔性生產線、定制化生產等。
機器人智能感知與認知技術使機器人能夠更準確地感知環境、更智能地決策行動、更有效地與人類協作。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機器人智能感知與認知技術將在智能制造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自動化、人性化方向發展。
3.4 機器人自主學習與適應技術
智能制造中的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持續深入,其中機器人自主學習與適應技術作為實現機器人智能化、靈活化的核心驅動力,正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機器人自主學習是指機器人能夠在沒有或極少人類干預的情況下,通過與環境交互、從數據中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性能和智能水平的能力。這一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先進算法的支持。
機器學習作為機器人自主學習的基石,通過讓機器人從大量數據中提取規律、模式,進而形成對未知情況的預測和決策能力。在機器人技術中,機器學習被廣泛應用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運動控制等多個領域。例如,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機器人可以學會識別不同形狀的物體,從而更準確地抓取和操作它們。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構建深層神經網絡,能夠處理更復雜、更抽象的數據特征,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和智能水平。在智能制造環境中,深度學習使機器人能夠更快速地適應新任務、新環境,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比如,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機器人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快速學習新產品的裝配流程,減少生產線調整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適應技術是機器人自主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延伸和應用,使機器人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通過實時感知、學習、決策,調整自身的行為和策略,以適應新的任務需求。實現機器人適應技術的途徑多種多樣,包括強化學習、在線學習、遷移學習等。這些技術使機器人能夠在與環境的交互中不斷學習、進步,逐漸形成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
在智能制造中,機器人自主學習與適應技術使機器人能夠更靈活地應對生產過程中的變化和挑戰,提高生產線的柔性和效率。同時,它們還降低了對人工干預的依賴,減少了人為錯誤和成本,提高了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此外,機器人自主學習與適應技術還為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如實現更高級別的人機協作、更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等。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機器人已經成為智能制造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機器人技術的自主學習、智能感知、協作協同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也為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高舒芳.工業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集成電路應用,2025,42(01):148149.
[2]李嫄,蔣鵬.切削加工智能制造系統中工業機器人的應用[J/OL].自動化技術與應用,14[202507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474.tp.20250103.0830.004.html.
[3]程方博,陳虎明.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應用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4(24):5254.
[4]劉雨蘭,辛道銀,何宇.智慧課堂個性化教學的研究與應用:以《智能制造產線與工業機器人應用》課程為例[J].時代汽車,2024(24):8387.
[5]申望君,徐曉東.智能制造背景下機器人的創新應用和發展趨勢[C]//四川省電子學會,重慶市電子學會,四川省職業技能競賽研究中心,重慶市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2024年第四屆川渝“數智”作品設計應用技能大賽暨第十屆四川省智能硬件設計應用大賽會議論文集.成都:2024年第四屆川渝“數智”作品設計應用技能大賽暨第十屆四川省智能硬件設計應用大賽,2024:257259.
[6]萬雯,李健,張星星.工業移動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24,22(22):134137.
項目:河池市黃云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大師工作室研究項目
作者簡介:黃云龍(1992— ),男,壯族,廣西河池人,本科,講師,工業機器人教研組組長,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術;李國勇(1971— ),男,漢族,湖南寧遠人,碩士研究生,正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機電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