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2025-08-18 00:00:00賀鵬皓王會金姚竹君
財會月刊·上半月 2025年8期
關鍵詞:轉型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15-0082-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2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對數字中國作出全面部署,這是我國為迎接數字時代的挑戰、全面提升社會治理體系的一份綱領性文件,為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在不可逆的數字化浪潮中,審計機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

審計機關的數字化轉型,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為支撐,對傳統審計模式進行重塑,從而提升審計效率、審計質量和審計價值的過程。相關研究最早發軔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審計領域的運用(秦榮生,2014;高廷帆和陳甬軍,2019)。審計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模型獲取審計疑點和線索,將關聯分析、孤立點分析等算法技術運用到審計取證流程中,通過跨領域、整體視角的數據比對分析,實現各類數據的審計價值最大化(Enget等,2017;楊松和張琪君,2017;翟群麗等,2016)。此外,還可以通過開發、整合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政府數字化審計平臺等,來實現審計作業自動化(Issa和Kogan,2014;牛艷芳等,2015;Appelbaum和Nehmer,2017)。

隨著新興技術在審計領域的運用不斷成熟,學者們開始關注國家審計機關與數字化轉型之間的內在作用機理。數字化轉型主要通過將數字技術嵌入政府科層制以推進治理結構再造、業務流程重塑和服務方式變革,隨著政府部門組織方式、決策方式、政策實施的變化而變化(Bonsón和Bednárová,2019;孟天廣,2021)。數字化轉型會破壞組織原有的生態模式,并重塑組織模式(Ramilo和Embi,2014)。組織內員工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程度是重要驅動因素(Craig等,2014),需要強有力的領導者來開展組織活動(Kraus等,2021)。數字化審計通過信任環境和信任賦能兩個階段性目標實現代理人行為與國家善治目標的一致(謝佩帛等,2024)。

既有文獻為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相關文獻較少且未能跟上國際實踐前沿,表現出理論滯后于實踐的特征;另一方面,相關研究缺乏比較深刻的理論洞見,尤其是對如何適應數字化轉型的理論建構不足、研究視野主要局限于技術應用層面,導致后續研究未有顯著的理論突破。事實上,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它從傳統的基于經驗的決策模式轉變為更加注重探索、驗證和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本文借助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Ecology)理論,對各國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進行系統研究,試圖闡釋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各個要素的內在作用機理,通過總結世界各國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并立足中國國情分析我國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進路。

二、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組織生態學原理

組織生態學理論是一個廣泛應用于多學科領域的概念,其核心在于描述和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關系。組織生態學是在組織種群生態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借鑒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結合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來研究組織個體的發展以及組織之間、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彭璧玉,2006)。它將生態學模型作為研究社會演化過程的框架,強調動態性。從組織生態學視角來看,數字化轉型并非單一技術應用,而是組織在戰略、結構、技術、人員和文化上的系統性生態重構。組織生態學提醒管理者: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內部變革,更需關注與外部生態的協同演化一一正如自然生態中的物種,唯有持續適應環境、與伙伴共生,方能在數字時代獲得長期生存優勢。

(一)戰略:生態位重構與適應共生

組織生態學理論強調,組織的戰略選擇應基于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定位。具體而言:

1.生態位重構。生態位簡而言之是指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和作用。數字化轉型要求審計機關重新定義其在數字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傳統審計以事后合規檢查為主,而數字化轉型驅動審計模式向“實時風險預警 + 數據驅動治理\"轉變。審計機關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財政資金異常流動,從“合規審計\"轉向“績效審計”,由“治已病\"轉向“防未病”,尤其在反腐領域與紀檢監察機關形成差異化協同。

2.戰略適應。組織需要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其戰略,以保持其生態位的有效性,并需要明確自身的核心能力,聚焦獨特競爭優勢,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例如,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各國審計機關利用數字化工具遠程追蹤資金流向,適應突發公共事件產生的審計需求。

3.戰略共生。在數字時代,組織的戰略認知框架和底層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不再僅僅關注行業內的競爭,而是將視野擴展到整個生態空間,通過連接和協同創新來創造新的需求和價值。審計機關與外部技術供應商(如AI算法公司)、中介機構(如購買社會審計服務)、其他監管部門(如財政、稅務、金融監管機構)實現技術與數據共享,形成監管合力。

(二)組織結構:打破科層壁壘一優化業務流程一構建平臺協作

組織生態學理論將組織視為一個開放系統,強調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以實現更好的適應性(Hannan和Freeman,1977)。這種適應性不僅體現在組織的短期行為上,還體現在組織的長期進化中。數字化轉型對傳統組織結構的影響是巨大的,審計業務組織方式正在從傳統的縱向鏈接固化層級的職能型組織(以標準化為核心),到橫向鏈接固定崗位的過程型組織(以業務為核心),再到動態連接多元化個體的平臺型組織(以數據為核心)轉變(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審計組織結構的含義與特點

(三)技術創新:核心能力提升、標準化與人機協同

組織生態學理論強調技術創新關系到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存儲、架構和安全等底層設施的重塑,同時也加速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智能元素的構建。就審計機關而言,數字技術最顯著的作用在于:

1.提升核心能力。數字化轉型大大增強了審計人員的數字分析能力。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實現了對全量數據的快速測試與分析,大幅節省了以往耗費在重復性、基礎性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審計人員能夠將關注點集中于高風險領域與異常項目,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抽樣(如判斷抽樣),從而能更快速地發現問題。

2.統一技術標準。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指不同系統、設備或軟件之間能夠相互理解和使用彼此信息的能力。只有通過制定和實施統一的技術標準,才能確保不同系統之間能夠按照相同的規則和協議進行通信和數據交換。在數字化時代,技術標準的統一為互操作性提供了必要的規范和框架。如歐盟“數字化審計框架\"要求公共部門數據接口必須支持審計機構直接調取。審計機關應積極推動審計與財政、稅務、金融等系統數據接口標準的統一,從而實現數據無縫對接和業務高效協作。

3.實現人機協同工作模式。人機協同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對自我解放的內在沖動,“人機共生\"(Man-Com-puterSymbiosis)理論認為,計算機可以幫助人類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輔助記憶、增強實時思考能力、管理數據和交流等(Licklider,196O)。人工智能(AI)技術的出現使得人機協同已成為現實。人工智能技術與審計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人機協同的勞動形態,對審計行業產生巨大沖擊(劉杰等,2019)。

(四)人員:核心資源、與組織互惠共生

在組織生態系統中,人才是關鍵的“功能物種”(或種群)。未來競爭不再是單個人才的比拼,而是生態系統共生效率的比拼。雙方通過資源、能量和信息的持續交換,實現共同生存、適應和進化。一方面,組織以核心技術或平臺優勢吸引人才,通過利潤分成、股權激勵將人才與市場收益綁定,為人才提供生存與發展的必需“生態因子”;另一方面,人才將能力轉化為創新和績效,反哺滋養整個組織生態系統,使其更具活力、適應力和創新力。組織的持續進化和繁榮又為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更穩定的環境,最終實現“組織與人才\"的共同繁榮。同理,擁有數字化人才使得審計機關在面對技術變革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履行經濟監督職責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而數字化人才也因為審計機關所提供的價值平臺和發展空間,在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宏大使命中獲得職業榮譽感與成就感(姜江華,2018)。

(五)文化:從經驗主義到數據信仰、經驗共享

文化被定義為共享的價值觀、信念、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文化是組織適應環境變化的重要工具。文化生態學理論指出,文化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技術和社會結構的調整,文化能夠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Steward,1972)。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不可避免地會對組織文化產生影響,數字技術在社會層面深度應用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字文化會將新的價值觀、理念、行為準則傳遞給組織(段堯清等,2021)。一方面,文化通過隱形規則塑造組織行為。通過將組織文化與數字技術相融合,以支持新的業務模式和工作方式。例如,審計人員應破除“審計就是查賬本”的傳統認知,建立“用數據說話”的文化。開放包容的文化能夠降低員工對失敗的恐懼,鼓勵審計人員探索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提升審計質量。另一方面,組織通過制度設計和領導實踐不斷重塑文化。如不同地區審計機關可以定期舉辦優秀審計項目交流分享會,“自揭家丑”,破除地區及部門保守主義思維。

三、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國際經驗

(一)戰略規劃

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是引領各國審計機關工作發展的關鍵藍圖,具有鮮明的統籌性與前瞻性特點(周維培和楊志翔,2024)。世界各國最高審計機關的工作發展戰略規劃中都體現了數字化轉型是不可抗拒的時代趨勢(見表2)。世界審計組織《2020一2022戰略發展規劃》提出要改進現有數據審計相關準則。美國審計署《2022一2027年戰略規劃》提到了日益數字化的世界對安全的影響。1997~2021 年,美國審計署連續將網絡安全列入政府高風險領域清單,反映了其對數字化轉型中網絡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英國審計署《2019一2022年戰略規劃》提出要充分學習和利用數字技術,強調數據在政府轉型中的關鍵作用。2021年4月,英國審計署發布《云服務審計指南》,積極利用云計算技術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歐盟審計院在《2018一2020年戰略:通過獨立審計促進信任》中提出要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來促進審計工作高效開展。

世界審計組織及部分最高審計機關戰略規劃中表2 數字化轉型相關內容

注:資料來源于世界審計組織以及各國審計機關官網。

(二)組織結構

就最高審計機關而言,數字化對其組織架構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實施流程再造,組織結構更加精簡、更加扁平化。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組織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數字化轉型打破了傳統按業務職能劃分模塊的工作方式,以對業務最為重要的幾項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業務管理過程,追求全局最優,而不是個體最優。以業務為核心橫向連接固定崗位,以業務專業化和快速反應為目標,為個體在結構、權限和流程上爭取了更大的彈性空間。這一變革顯著提高了審計機關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例如芬蘭中央政府財政管理高度數字化,包括:財政部與人口注冊中心合作,以確保數據能夠有效發揮作用;通過建立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管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機制,形成部門之間的有效制衡等(李貞和許家欣,2023);啟動實時經濟項目,借助數字經濟提升企業競爭力。有鑒于此,芬蘭審計署對傳統的財務審計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充分使用數字分析技術,使得審計效率顯著提升。

2.成立專門的數據平臺來提升數字化轉型能力。這一平臺通常被稱為數據中心、創新實驗室或技術孵化器等,通過聚集不同專業和部門的人員(如IT、審計、環境、語言服務等),探索開發新技術、方法和程序,來應對影響審計實踐的新問題。例如,世界審計組織于2019年7月專門成立了科學技術對審計影響工作組(WorkingGroup on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uditing,WGISTA),負責監測科學技術對審計行業產生的潛在影響。通過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來確保世界審計組織工作保持相關性和影響力。歐盟審計院于2020年成立了數字指導委員會(DigitalSteeringCommittee),該委員會成員由歐盟審計院各個部門的代表組成,包括審計師、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其主要職能包括:制定和監督歐盟審計院的數字戰略;評估和審查歐盟審計院的數字項目和計劃;提出數字技術的建議;與其他機構組織合作,促進數字化審計的發展。美國審計署于2019年1月成立了科技審計與分析局(Science,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Ana-lytic,STAA)。其主要職能包括四個方面:進行科技審計調查與風險評估;全面負責聯邦科技計劃和項目審計;編制工程科學最佳實踐案例;建立審計創新實驗室,探索、試驗和應用新的審計分析工具,并探索未來可能影響審計實踐的新興技術。澳大利亞審計署(AustralianNationalAuditOffice,ANAO)于2017年成立了系統保障與數據分析小組,主要工作是為澳大利亞審計署的鑒證和績效審計工作提供信息技術審計和數據分析支持,包括項目管理、系統管理、數據庫開發、數據分析和財務系統管理等。挪威審計署(Office of theAuditorGeneral ofNorway,OAG)于2019年建立了一個新的數據服務中心,該中心不僅提供數據導入、清理、分析和可視化功能,還應用開源軟件如R語言Shiny包來開發審計應用程序,以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

3.構建跨部門數字共享機制。數據煙圖(DataSi-los)是指因技術、流程或架構問題,導致數據在不同部門或系統間形成孤島,無法共享、流通和協同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條塊分割。對數據的占有被視為組織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門權力本位觀念導致不愿共享(北京大學課題組和黃璜,2020)。二是出于風險防范考慮,不敢將自身管理的數據與其他部門共享。“事本主義”邏輯導致體制內的每個治理單元僅關注本部門治理任務的最優配置,不關注跨任務、跨系統之間的橫向對接(黃曉春和嵇欣,2016)。三是標準不統一。技術和系統多源異構,數據存儲分散且格式差異大,數據交換手段效率低。因此,有必要構建跨部門數字共享機制,突破組織之間的行政壁壘和信息障礙,實現跨時空、跨部門、跨科室高效運轉。美國審計署自1990年起建立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利用機器學習分析聯邦項目中的浪費、欺詐和管理漏洞,每年生成高風險領域報告,直接為監察長辦公室(OIG)提供調查優先級建議。歐洲法院審計員開發了AWARE系統,集成審計任務規劃、執行和報告功能,允許審計機構與監察部門實時共享風險數據。例如,該系統可通過算法識別異常支出模式,自動向監察機關推送高風險線索。挪威審計署還設立了數字化平臺,公眾可直接報告公共部門違規行為,通過實時驗證機制縮短案件響應周期(Lazar等,2023)。

(三)技術運用

一些新興技術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ProcessAutomation,RPA)、衛星高分辨圖像技術、區塊鏈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等已經在審計機關運用,大大提高了審計質量和效率。

1.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作為一種模擬人類執行簡單重復任務的軟件,能夠按照既定的邏輯步驟,協助人們完成大量規則較為固定、重復性較高的工作任務。反映在財務審計方面,RPA將審計領域發生的各項業務梳理加工,經RPA技術轉換到審計業務流程自動化系統中,輔助審計人員高效完成重復、機械、易于標準化的結構化審計任務,讓審計人員專注于更具價值創造性的工作。例如:德勤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自動化流程解決方案,通過建立RPA綜合管理平臺、唯一技術門戶入口、RPA技術規范和機器人卓越中心知識庫實現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小勤人” 365×24 小時不間斷工作,幫助審計人員從高頻、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2.衛星高分辨圖像技術。衛星高分辨圖像技術是一種利用遙感衛星獲取地球表面詳細信息的技術,其特點在于能夠提供亞米級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從而使得地物目標的空間結構與表層紋理特征得以清晰表達。衛星高分辨圖像技術可以用于審計存貨監盤等工作,在農業、資源環境審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8年5月,歐盟審計院開始使用哥白尼哨兵衛星(CopernicusSentinelSatellites)高分辨圖像技術數據,對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ePolicy,CAP)提供援助的受益成員國(區域)進行全面監測檢查(見表3)。針對歐盟各成員國提出的補貼申請,歐洲農業擔保基金或歐洲農業農村發展基金等付款機構每年需進行約90萬次現場檢查來核實申請人是否符合資格要求。與以往采用現場抽查的方式不同,歐盟審計院將無人機與哥白尼哨兵衛星所拍攝的照片作為審計證據,來檢查各國農業補貼種植面積是否符合共同農業政策的相關規定。使用該技術大大提升了核實農民申報的準確性,降低了付款機構的檢查成本。未來歐盟審計院將推進該技術應用于生態環境治理與監測、重大工程監測以及防災減災等多項審計實踐領域。

表3 2019年受益成員國(區域)支付機構審核情況

注:資料來源于DGAGRI(歐盟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

3.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是一種由多方維護,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的記賬技術。其實質是密碼算法、對等式網絡、共識機制、智能合約以及數據存儲等多種技術的集成。區塊鏈技術在審計的數據保密和信息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安永推出了區塊鏈審計分析器③,用于支持數字資產和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審計。該工具整合多鏈數據,可對比特幣、以太坊等多種加密資產的交易進行深度分析,并為企業提供資產、負債及智能合約的審計框架。根據世界審計組織(INTOSAI的調研,歐洲審計組織部分成員國已將區塊鏈納入金融審計領域,例如利用區塊鏈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或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合規檢查。但區塊鏈審計技術整體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需進一步解決技術成熟度和安全風險問題。例如:區塊鏈審計基準尚未確立,術語沒有明確的定義,有很多錯誤的信息,很難識別開發人員,難以確保Dapps(構建在區塊鏈上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的準確性(盧易群,2021)。

4.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通過海量存儲和彈性計算資源,為審計機關提供了處理巨量、多源數據的智能分析引擎,從而助力實現更全面且高效的風險識別、異常檢測和持續審計。KNIME(KonstanzIn-formationMiner)作為一款開源、模塊化的數據分析平臺,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可視化工作流降低數據科學門檻。它與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其從桌面工具躍升為支撐企業級數據智能的關鍵基礎設施。它支持無代碼或低代碼操作,適合非技術人員快速構建復雜的數據分析流程。新加坡審計署(AGO)和澳大利亞審計署(ANAO)通過KNIME實現了從傳統抽樣審計向數據驅動的全面審計轉型(見表4)。其經驗表明,KNIME在提升審計效率、增強風險識別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價值,尤其適合公共部門處理大規模、多源異構數據的需求。

(四)人員

在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傳統審計崗位逐漸轉型,全球范圍內對高技能審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英國政府推出“技能護照”計劃,旨在解決特定行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這一政策通過統一標準和認證體系,記錄工人的技能、資格和安全標準,為其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從而支持英國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英國審計署通過為審計人員設置“技能護照”,標明審計人員所擅長的數字技術和分析領域,來督促審計人員學習和提升審計數字技術和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審計數字化領域的專家數量。德國聯邦審計院已對所有成員進行了數字化、數據分析和新興技術方面的培訓。奧地利審計院為了讓審計人員掌握R編程等技能提供了在線課程。美國審計署重視評估員工數字化技能,按專長配置審計團隊,促進多專業人員協作,以此來推進數字化轉型。

(五)文化

1.敏捷靈活。敏捷審計(AgileAuditing)是一種將敏捷方法論(AgileMethodology)應用于審計實踐的創新理念。它借鑒了軟件開發中“敏捷開發\"的概念,旨在通過減少對業務的打擾、快速呈現結果和不斷迭代優化來提升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應對快速變化的業務環境(張慶龍等,2020)。在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建立相對簡潔、高效的敏捷審計組織逐漸成為一種共識。通過打造“敏捷型審計團隊”,從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出發,盡可能縮短審計周期、洞察審計問題、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實現價值增值、流程優化和及時響應等目標。這種敏捷文化和組織氛圍能讓最高審計機關的應急應變能力增強,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更加快速、高效、靈活地做出反應。

表4

審計機關利用KNIME進行審計的情況

2.容錯創新。數字化轉型需要營造一種創新文化,激發員工的冒險精神,即要為創造力、實驗自由、不斷嘗試和從錯誤中學習留出空間,充許錯誤發生并從中吸取教訓(被稱為“向前失敗\"),是組織文化中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核心內容。如果要從錯誤和失敗中產生創新,那么更少的結構和更多的創造性混亂是不可避免的(Schlaepfer等,2017)。通過定期反饋和復盤機制,幫助團隊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例如:歐盟審計院的創新實驗室(ECALAB)計劃開發一種“文檔導航器”,將不同來源的數據合并到一個單一的集成模型中,并以圖形方式呈現數據。由于審計人員通常必須處理大量文件,開發這一工具旨在通過提取摘要、按照相關性排序,連接不同文件中的相似段落等方式來瀏覽文件,節省審計時間和資源。盡管這一試驗不能立即產生成效,甚至可能會失敗,但歐盟審計院的創新實驗室并沒有將審計人員的任何想法視為“不可能”,而是傾向于“敢于試錯\"的實踐。即使最后可能沒有帶來所期望的結果,仍然為每個成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協同分享。建立協作和知識共享機制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環。比如維基百科的編輯模式、Linux開發社區等都是典型范例。通過提供內部維基、知識庫、協作軟件(如騰訊會議、釘釘)等工具和平臺,創造物理或虛擬的交流空間,推動跨部門項目、建立跨職能團隊。審計機關通過空間載體革新、代際知識傳遞、跨界資源整合及技術開放共享,將協同分享文化轉化為審計效能提升的核心動力。例如斯里蘭卡的審計機構通過開放討論和溝通,促進了審計人員之間的協作和經驗分享。東盟國家審計機構共享KNIME工作流模板,建立區域腐敗風險預警網絡。歐洲12個國家的審計署在 2006~2009 年進行了聯合審計合作,評估了歐盟采購法和反腐敗工作。美國審計署與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瑞典等國的最高審計機關協作開展了對北極理事會的氣候變化審計工作。

四、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中國實踐

(一)“科技強審”戰略:從工具替代邁向系統重構

早在1998年,時任審計長李金華同志在視察南京特派辦時指出,計算機審計是一場革命。審計人員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將失去審計資格。之后,他又提出:審計機關的領導干部如果不了解信息技術,就將失去指揮的資格;審計機關的管理人員不運用計算機技術將失去任職的資格。這“三個資格”的警示,不僅成為審計機關信息化戰略規劃的總指導,也成為全國廣大審計干部和審計人員數字化轉型的總動員。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當前科技手段在審計各領域應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科學技術與審計工作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科學思維模式對審計監督方式方法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審計改革發展的需要。科技強審戰略是新時代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作用的重要保障,是推進審計機關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

實施科技強審戰略,首先要實現戰略思維轉型,重構科技與審計的認知框架。改變長期以來把科學技術當作審計工具方法的觀念,深刻理解審計監督內容與科學技術的緊密聯系,從而發揮科技在推動審計工作創新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李厚喜,2018)。要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審視科技強審,將審計項目與科技創新政策、數字經濟戰略等宏觀議題深度綁定,實現監督內容與科技變革的動態適配。其次,要構建科技強審的戰略框架。圍繞“常態化經濟體檢\"需求,明確科技強審的核心目標(如提升監督效能、拓展覆蓋范圍、強化風險預警);以審計實踐痛點(如數據孤島、分析模型滯后)為切人點,優先布局關鍵領域技術攻關,例如將區塊鏈技術用于審計溯源、人工智能強化風險識別等,設計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可以借鑒英國審計署發布《數字化轉型實踐指南》的經驗,針對自身信息化、數據化建設現狀,明確未來數據驅動轉型方面的發展定位和目標,制定具體的數字化轉型行動規劃和宏觀綱要(黃豐,2018)。最后要建立科技趨勢監測與研判機制。為應對技術快速迭代,可參考美國審計署相關做法,通過專利分析、專家德爾菲法等方法,識別與審計密切相關的前沿顛覆性技術與創新領域(如量子計算對加密數據審計的影響),集合精銳力量設立科技創新實驗室,開展審計專用算法研發(如非結構化文本語義分析)、隱私計算技術驗證等前沿探索工作(賀鵬皓和丁仁立,2021)。

(二)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組織體系:“項目 + 數據\"雙輪驅動

數據驅動作為審計發展新動力,對審計機關的影響不僅是審計業務模式的轉型,更是思維模式的深刻轉變,囊括從價值觀建設到部門重組,再到整個組織的數據驅動。我國審計機關目前已形成“集中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查、系統研究\"的“項目 + 數據\"雙輪驅動審計業務模式,強調數據在決策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生態位重構要求,我國審計機關聚焦“主責主業”,實行差異化定位,避免與其他監督部門間的職能重復和同質化競爭。一方面,通過深化機構改革,優化審計署機構設置。將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重大項目稽查、財政部的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監督檢查、國務院國資委的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的職責劃入審計署,整合審計監督力量,減少職責交叉分散,避免重復檢查和監督盲區。另一方面,立足經濟監督定位,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不斷錘煉\"經濟體檢\"的看家本領,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規范權力運行、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審計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的獨特作用。

為響應數字化轉型的戰略適應和戰略共生要求,我國審計機關不斷健全完善“全方位\"“多領域\"貫通協同機制。一是創新組織方式方法,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形成審計工作全國一盤棋的格局。采用“平臺 + N\"\"1+N\"“融合式\"等統籌管理模式,整合跨領域審計項目,統一組織項目實施的工作方案、時間安排、處理口徑和匯總上報,實現審計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調動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力量,構建以國家審計為主導、內部審計為輔助、社會審計為補充的“三審協同\"工作格局。三是推進審計監督與各類監督貫通協同。通過與財政、稅收、工商、人社等多部門數據接口對接,進行多來源、多視角、多關系、多工具、多模式的關聯分析,實現平臺信息共享和監督結果互通,不斷放大審計震懾效應。目前,審計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組織人事等監督貫通協同持續深化,以審計監督為起點、以案件查辦為切入點、以地方主體責任落實為落腳點的貫通協同工作機制已初步建立,形成同頻共振、相互支撐、銜接順暢、配合高效的大監督工作格局。

(三)數智化技術支撐:“金審工程”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的基石。2001年9月,原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了審計信息系統一期項目建議書的批復,“金審工程”由此拉開帷幕。經過20多年的建設,金審工程從“金審一期\"發展到“金審三期”,經歷了蓬勃發展、跨越發展和實現新的突破三個階段,成為國家經濟監督的重要工具。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從“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輔助開展審計\"到“信息技術輔助審計全面推廣\"再到“大數據審計體系初具規模\"的轉變,為審計機關開展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楊柔堅,2024)。

2021年6月22日,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審計署發布了《“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支撐業務能力。審計機關應進一步夯實信息化系統建設,強化新興技術手段在各審計業務、審計管理各環節的應用:

1.構建大數據審計平臺,強化數據分析能力。推動金審工程三期項目建設應用和持續優化,構建覆蓋中央至縣級的國家審計云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跨領域數據整合,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清洗、分析框架。例如,通過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技術(如圖像識別、語義分析)提高審計的精準度。部署云計算資源池(如IaaS/PaaS架構),支持彈性擴展計算能力,數據處理時間縮短 50% 以上。加強人工智能在審計工作中的深度應用,如探索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自動生成審計報告,通過區塊鏈驗證技術確保審計數據不可篡改等。

2.加強網絡安全與國產化替代。要加強對審計數據分析設備和信息安全技術保障設備的自主研發,如應用區塊鏈技術和密鑰技術等信息加密和信息安全技術,建立審計機關的專用網絡通道和物聯網系統等,切實保障審計數據安全。

3.完善預警與實時審計系統。針對傳統審計偏重事后核查的問題,需強化事前預警功能。例如,開發聯網審計系統,實時接入財政、社保、稅務等數據系統,通過異常指標模型(如資金流向偏離度)動態監測風險。

4.加強審計數據標準化建設。2020年12月,由審計署承擔秘書處和主席職務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審計數據服務\"技術委員會(TC295)成立,負責審計數據標準制定。審計數據標準(PC/TC295)建設不僅有利于破解信息系統多樣化衍生出的審計數據獲取難、處理難、分析難等問題,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

(四)高素質專業化人員:打造數字化“特種部隊

數字化轉型中“人的因素”不可或缺。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建設信念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務實、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審計干部隊伍。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打造經濟監督的“特種部隊”。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革新、流程重構與能力重塑等方式,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干部隊伍建設,打造“特種部隊\"的要求提供了強大驅動力,具體而言:

1.強化政治引領與執行力。審計機關既是國家行政機構,又是黨的工作機關;審計人員既是公務員、審計專業人員,又是黨員、黨的干部,講政治是第一要求,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孫寶厚,2018)。通過搭建“學習強國\"等在線學習平臺,為審計人員提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等政治學習資源,通過數據跟蹤學習進度與成效;通過參加保密教育線上培訓活動,觀看保密宣傳教育片,定期對涉密數據、網絡使用、重點崗位的保密工作情況開展檢查,牢固樹立審計保密意識;運用數字化手段落實重大問題請示報告制度,構建上下貫通的信息共享機制,確保審計工作始終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開展,不斷提升審計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

2.提升數字化審計專業能力。順應時代發展,審計機關要將信息技術能力內化為審計人員的基本素質。利用優秀數智化審計案例,提升審計人員對數智化審計定位與作用的認知;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模擬復雜審計場景(如金融衍生品審計、跨境資金追蹤),打造數字化“練兵”平臺,培養審計人員的數據建模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舉辦大數據審計技能大賽,將數據分析能力納入職務普升考核,激勵審計人員掌握Python、SQL、AI模型等技術工具。

3.保持清正廉潔與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數字化轉型通過創新監督方式來約束審計人員。例如,可以構建廉政檔案數據庫,結合機器學習分析審計人員的社交網絡、消費記錄等數據,預警潛在利益沖突;利用在線監督平臺實時監控審計現場,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遠程抽查工作紀律,確保\"四嚴禁\"“八不準\"要求落地;開發審計作業系統,強制留痕審計操作步驟,防止選擇性取證或人為干預;開發“審計爭議調解系統”,利用區塊鏈存證技術記錄被審計單位的申辯意見與整改承諾,推動雙方基于數據的理性溝通。

(五)數字價值內驅力: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三立”數字文化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余秋雨,2023)。數字文化是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產物,是在數字技術的深刻影響和塑造下形成的新型社會文化形態、行為模式、價值觀念和交流方式的總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為新時代審計機關自身建設指明了方向。而審計機關數字化轉型作為技術驅動下的變革范式,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數字文化提供了系統性支撐。

1.融數立身。數字化強化審計法治信仰與職業操守。審計精神包括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精神,腳踏實地、扎實苦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唯上、不浮躁、鼓實勁、求實效的精神,以及甘當國家財產“看門人”的精神。審計精神的核心是法治信仰與責任擔當,最終體現的是對事業的忠誠和對職業的操守,對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的責任和維護(郝玉貴等,2017)。數字化審計通過數據全流程可追溯性,增強審計過程的透明度和證據鏈的完整性,使審計結論更具法律效力。例如,大數據技術可實時監控公共資金流向,確保審計人員“用數據說話”,減少主觀判斷偏差,體現審計機關作為“經濟衛士”的職責所在。利用區塊鏈存證等技術,審計結果的不可篡改性進一步鞏固了審計的權威性,強化了審計人員依法履職的使命感。

2.循數立業。數字化驅動審計理念創新與制度規范。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開展研究型審計為必由之路。2025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中指出,要更加科學規范地開展審計工作。研究型審計本質上就是一種科學的審計理念,且研究型審計與審計工作數字化不謀而合(許漢友等,2022),表現在:一方面,研究型審計強調以研究思維為導向,創新性地采用新型審計技術以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例如:大數據分析能夠整合宏觀經濟數據、行業趨勢和政策導向,構建多維數據模型,幫助審計人員識別政策執行偏差或系統性風險,契合研究型審計透過表象挖掘問題根源的本質。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技術可自動識別銀行金融系統交易流水中的異常波動,快速定位潛在的舞弊或管理漏洞,契合“創新規范立業\"中“揭示新情況、新問題\"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型審計有利于推進審計思路模型化,而審計模型的應用推廣也將重塑審計流程與規范。例如:浙江省利用“審計整改一體化系統”實現問題發現、整改跟蹤與效果評估的數字化閉環,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其經驗被提煉為地方立法。2023年新修訂的《浙江省審計條例》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明確規定,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都“應當完善或依托審計整改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做好審計整改工作。

3.依數立信。數字化賦能審計機關自身建設與監督公信力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獨立性。數字化工具的應用降低了主觀因素對審計結果的影響,如通過預設算法模型自動預警異常數據,審計人員僅需對系統標記的疑點進行核實。二是專業性。數字化工具助力審計人員突破專業壁壘,快速掌握金融、工程、環境等跨領域知識,支撐“高素質專業化\"隊伍建設自標,提升專業勝任能力。三是透明性。通過審計結果信息公開提升監督透明度。例如,實施審計整改問題清單數字化閉環管理,實時公開審計發現問題及整改進度,大大減少行政干預。四是及時性。通過數字化工具嵌人、流程敏捷化改造及標準化評估體系的建立,將公眾訴求響應周期從“月級”壓縮至“天級”,部分場景甚至實現非現場實時審計。未來需在技術普惠性、人才儲備及安全機制上持續優化,以實現響應效率與治理效能的雙重躍升。

【注釋】

① 網址為:htps://www.intosaifipp.org/wp-content/uploads/2020/01/SDP-

IFPP-2020-2022-FINAL.pdf。② 網址為:htp://www.eca.europa.eu/Lists/ECADocuments/STRATEGY-

2018-2020/STRATEGY2018-2020_EN.PDF.pdf。③ 網址為:htps://www.gao.gov/products/gao-22-2sp④ 網址為:https://www.nao.org.uk/wp-content/uploads/2019/02/NAO-

Strategy-2019-20-to-2021-22.pdf 。⑤ 網址為:htps://www.anao.gov.au/work/corporate/anao-corporate-plan-

2020-21。⑥ 芬蘭實時經濟項目(Real-TimeEconomy Project)是芬蘭政府推動的一

項數字化轉型戰略,旨在通過整合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數據生態系統,實現經濟

活動的實時化與自動化。該項目由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共同管理,包括芬蘭專

利和注冊局、財政部、稅務局、數字和人口數據服務局等。⑦ AGEA是意大利農業支付機構(Agenzia perle Erogazioni in Agricoltura)

的縮寫,其主要職責包括協調農業支付、管理農村發展項目以及參與國際合作

等。⑧ 其他的九個地區分別為:安達盧西亞、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巴倫西亞、埃

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馬德里、穆爾西亞和納瓦拉。⑨ 安永通過EYBlockchainAnalyzer系列工具,構建了覆蓋數據采集、分

析、合規的全鏈條審計能力,不僅為BitFlyer等交易平臺客戶提供了即時加密交

易審計,還推動了實時審計和供應鏈透明化的行業變革。⑩ 歐盟審計院創新實驗室案例:https://www.eca.europa.eu/lists/ecadocu-

ments/journal20_01/journal20_01.pdf。

【主要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課題組,黃璜.平臺驅動的數字政府:能力、轉型與現代化[J].電

子政務,2020(7):2~30.段堯清,姚蘭,楊少飛.基于扎根理論的數字政府建設構成要素抽取研究

[J].情報科學,2021(7):3~9.高廷帆,陳甬軍.區塊鏈技術如何影響審計的未來一一個技術創新與產

業生命周期視角[J].審計研究,2019(2):3~10.郝玉貴,王祥,徐榮華.重溫審計“三個務必\"服務全面從嚴治黨[J].審計觀

察,2017(3):6~7.賀鵬皓,丁仁立.美國審計署加強科技審計工作的主要措施與啟示[J].財

政監督,2021(20):67~71.黃曉春,嵇欣.技術治理的極限及其超越[J].社會科學,2016(11):72~79.姜江華.樹立新時代審計職業榮譽感[J].審計觀察,2018(3):10~13.李貞,許家欣.數字經濟與財政支出的優化路徑[J].地方財政研究,2023

(3) :24~33+52 劉杰,廖捷,董海云.人工智能與審計變革[J].財會通訊,2019(13):19~25.孟天廣.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要素、機制與路徑一—兼論\"技術賦能\"與\"技術

賦權\"的雙向驅動[J].治理研究,2021(1):5~14+2.牛艷芳,薛巖,孟祥宇.我國政府數字化審計平臺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

審計研究,2015(5):35~40.彭璧玉.組織生態學理論述評[J].經濟學家,2006(5):111~117.秦榮生.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審計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6):23

~28.孫寶厚.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審計若干問題的思考[J].審計

研究,2018(4):3~6.謝佩帛,謝清華,王嘉發等.數字化審計的底層邏輯與實現路徑一一基于國

家審計視域[J].財會月刊,2024(1):72~78.許漢友,趙靜,岳茹菲.研究型審計賦能數字化轉型的路徑[J].審計觀察,

2022(12):76~80.楊柔堅.數智化轉型背景下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研究[J].審計研究,2024

(1):18~27.

楊松,張琪君·基于關聯規則和孤立點算法的審計證據獲取研究[J].工業 控制計算機,2017(2):98~99+102. 余秋雨.中國文化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 翟群麗,魏志浩,崔瑞瑞等.河南省審計廳大數據環境下“五個關聯\"審計思 路與方法[J].審計研究,2016(5):14~19. 張慶龍,邢春玉,芮柏松等.新一代內部審計:數字化與智能化[J].審計研 究,2020(5):113~121. 周維培,楊志翔.我國審計工作發展規劃的回顧與展望[J].審計觀察,2024 (2):84~91. Appelbaum D.,Nehmer R.A..Using drone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s:An exploratory framework[J].Journal ofEmerging Technologiesin Accounting,2017(1):99~113. Bonsón E.,Bednárová M..Blockchain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accounting andauditing[J].Meditari AccountancyResearch,2019(5):725~740. CraigR.,Amernic J.,Tourish D..Perverse audit culture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modern public university[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amp; Management,2014 (1):1~24. EngetK.,Saucedo G.D.,WrightN.S..Mystery,Inc.:Abig data case[J]. Journal of AccountingEducation,2017(3):9~22. Hannan M.T.,Freeman J..The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977(5):929~964. IssaH.,Kogan A..A predictive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sa tool forqualityreview of control risk assessmen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14(2):209~229. RamiloR.,EmbiM.R.B..Criticalanalysisofkeydeterminantsandbarriers to digital innovation adoption among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s[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4(4):431~451.

(責任編輯·校對:黃艷晶羅萍)

猜你喜歡
轉型數字化
林曉偉:讓數字化成為企業的增長底氣
中國商人(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數字化賦能跨學科整合教育
小學科學(2025年21期)2025-08-19 00:00:00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重構路徑研究
科學導報(2025年54期)2025-08-19 00:00:00
數字化在文字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傳播中的應用研究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灃芝轉型記
穩健轉型
南風窗(2004年15期)2004-04-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97成人在线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啊嗯不日本网站|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lhav亚洲精品|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无码专区第一页|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成肉网|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亚洲人妖在线|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狠狠v日韩v欧美v|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69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手机在线| 毛片免费试看| 性色一区|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三级| 日韩a级片视频| 久久特级毛片|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综合色在线|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四虎永久在线|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