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 for Millet
LI Ang1 WEN Wu1* WANG Kaixi2
(1.Liaoning Instituteof Standardization;2.Liaoning Institute of Arid Land Agricultureand Forestry)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themilltindustrybystudyingtecurrentstatus,existingisses,andcorrespondingstrategiesofmodern agriculturalstandardizationinChina’smiletindustry.[Methods]Through the statisticaldatainvestigationintothemillet industryandteanalsisoflocal,sectoral,ndationalandards,thesudycarifeseistingproblemsinmoderagiclural standardizationof miletand identifies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Results]Theresearchreveals that China’smodern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system for mile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gaps in standards, insuficient differentiation among regionalstandards,andaneed toaccelerate thepaceofstandardupdates.[Conclusion] Itis essential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ofstandardizationsystem,fillstandardgaps,andconsolidate efforts toenance theimplementationofstandards,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Keywords:millet;standardization;standardssystem
0 引言
我國是谷子(Setariaitalica)的起源中心,其栽培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中華農耕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3]。谷子是抗旱耐瘠的作物,具有環境適應性強、營養均衡及糧飼兼用的特性,是構成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特色農業的核心,在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雜糧雜豆等品種。遼寧阜新通過灌溉標準化工程使單產提高,陜西栽培模式示范區測產成效顯著,每畝增產 100~150kg 實踐表明,構建涵蓋品種選育、機械作業、精深加工的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是實現谷子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路徑。然而,現行標準體系仍存在標準更迭滯后、區域適配性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亟須通過加強標準制定、實施實現突破。本研究基于產業標準情況分析,旨在構建適配我國谷子產業發展需求的現代農業標準化框架,為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谷子現代農業標準發展現狀
1.1谷子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40多年間,我國谷子產業發展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征(見圖1、表1)。1978—2009年,全國種植面積從427.1萬 hm2 縮減至79.6萬 hm2 ,總產量同步下降至126萬t,但單產水平始終維持在1500kg/hm2 基準線之上,為產業轉型保留了技術基礎。2009年后進入復蘇階段,至2017年種植面積回升至86.1萬 hm2 ,2018年雖下降至77.8萬hm,但單產突破3000kg/hm2 大關,推動總產量實現234萬t的跨越式增長。從空間格局來看,傳統主產區持續強化,內蒙古、山西、河北三地為主要產區;新興產區如新疆、安徽等地自2010年起逐步發展。生產集中程度逐漸增加,播種面積前五十的縣播種面積總和占全國比重由1985年的 31.5% 增至2015年的 55.9%[4] 。截至2018年,內蒙古敖漢旗、遼寧建平縣等11個重點縣已形成超1.3萬 hm2 的規模化生產基地。
表1谷子產業發展情況
1.2谷子現代農業標準體系框架
谷子現代農業標準體系采用二級架構設計(如圖2所示)。第一層級基于功能屬性構建了4個子體系:安全、質量、服務及支撐[5]。在第二層級,各子體系依據服務方向和專業領域進行細化延伸,其中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7個核心領域;質量子體系包含特質種苗、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特色農業產品質量等8個關鍵領域;服務子體系涵蓋農資供應商服務、農業生產服務、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等9個分支;支撐子體系則設置農業質量基礎、農田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等7個基礎支撐方向。
圖12012—2023年我國谷子播種面積
圖2谷子現代農業標準體系
2 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現狀及分析
谷子現代農業覆蓋領域廣泛,其標準化工作呈現蓬勃興起的態勢,研制的谷子相關標準也越來越多。
2.1谷子現代農業國家標準研制現狀
目前,我國僅以國家標準形式發布GB/T11766—2024《小米》及GB/T19503—2008《地理標志產品沁州黃小米》2項產品質量標準,在安全、服務、支撐及質量子體系中的其他領域,未發布谷子的專用標準,均以食品安全標準(如GB2763一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綜合性基礎標準(如GB/T37680—2019《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服務農資配送服務質量要求》)等進行規定。
2.2谷子現代農業行業標準研制現狀
我國現行有效的谷子專項行業標準共計3項,分別為NY/T3851—2021《谷子抗旱性鑒定技術規程》、NY/T1464.66—2017《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66部分:除草劑防治谷子田雜草》、NY/T2425一2013《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谷子》。此外還發布了NY/T393—202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821.2—2020《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范第2部分:丘陵山區》、NY/T3826—2020《農田徑流排水生態凈化技術規范》等覆蓋谷子種植、生產各個領域。換言之,通用性強的標準較多,針對谷子現代農業的標準則相對不足。此外,圖3的數據可視化分析表明,安全和支撐2類標準制定相對完善,但多為通用型基礎標準。
2.3谷子現代農業地方標準研制現狀
有關谷子的生產關鍵技術集成主要表現在地方標準上。對“谷子”“小米”關鍵詞進行搜索,經統計,“谷子”相關地方標準214項,“小米”相關地方標準50項。如圖4所示,在省級地方標準層面,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發布的“谷子”相關地方標準總數處于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前三位。
圖3谷子現代農業相關行業標準數量
圖4“谷子”省級地方標準地域分布情況
圖5“小米”地方標準地域分布情況
如圖5所示,陜西省對“小來”相關標準的制定更為重視,制定了14項地方標準,涵蓋地理標志產品標準、質量控制系列及產業鏈延伸技術標準,具體標準情況見表2。內蒙古自治區的“小米”相關標準同樣圍繞太和小米、敖漢小米2個地理標志產品制定,還針對區域品牌赤峰小米制定了銷售管理、市場調查服務規范等系列標準。此外,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還制定了DB15/T3984—2025《氣候品質認證技術規范小米》,進一步加強區域特色產品“小來”標準化建設。遼寧省、河北省“小米”相關標準制定數量均為6個。從標準發布的年份看,遼寧省集中在近三年,均為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或區域特色產品標準,體現了近年來遼寧省對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河北省“小米”相關標準制定時間較為分散,從2010年至2022年,除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外還制定了《彩色小米生產技術規程》和《富硒小米》2項地方標準。
3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3.1標準體系結構失衡,專用性標準供給不足
近年來,谷子相關標準數量呈現出上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谷子產業階段性發展的需求,但各級谷子產業相關標準僅占農業領域標準總數的 0.50% ,總體數量仍表現不足,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仍需對相關標準進行及時補充、制修訂現行標準呈現通用性標準覆蓋度高、專用性標準薄弱的特征。國家層面僅發布2項產品標準,行業標準中通用性標準(如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跨作物標準)占比高,而針對谷子全產業鏈的專用標準存在顯著缺口。質量子體系中的良好農業規范等關鍵指標尚未形成標準支撐,服務子體系的智慧農業、農技推廣等操作指引缺乏細化規范。
表2陜西省“小米”領域地方標準
3.2標準更新迭代滯后于技術發展
關鍵標準制修訂時效性不足,如2008年發布實施的GB/T7415《農作物種子貯藏》標準,已實施16年仍未修訂,難以匹配現代貯藏技術升級需求,不能發揮標準引領作用。行業標準中僅3項為谷子專項標準,且技術規程類標準占比不足 30% ,無法適應機械化生產、節水灌溉等新技術應用需求。
3.3區域適配性與差異性矛盾凸顯
地方標準存在產品質量特色不明顯,標準趨于同質化的問題。陜西、內蒙古、河北、遼寧等省、自治區圍繞小米地理標志產品制定了多項產品標準,然而,現有標準對小米的差異性指標提煉不足,多為基礎性指標,難以突出地域產品特色。新修訂的GB/T11766—2024《小米》刪除了等級分類,僅保留最基本的質量要求,這對各地方總結提煉小米產品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出了更為廣闊的等級分類標準制定空間。亟須加快構建符合國際市場通行規范的產品加工技術規范與質量分級體系,特別是在谷子原料篩選、深加工工藝及品質評價等關鍵環節形成標準化指引,有效增強我國谷子全產業鏈產品的國際市場議價能力與品牌影響力。
3.4全產業鏈標準銜接斷層
現有標準聚焦種植環節,加工轉化環節標準覆蓋率不足 15% 。產后領域的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副產品利用等環節缺乏規范,如小米茶粉加工等新興業態僅有個別地方標準支撐,制約產業增值空間。谷子現代農業標準體系框架中,安全和質量方面標準,特別是產業鏈延伸方面標準數量存在較大缺口。突出表現在以下層面:一是生產規范與包裝要求雖在標準文本中有所涉及,但多局限于定性描述而缺乏定量指標體系。二是深加工技術標準的匱乏不僅體現在加工規程層面,更反映在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缺失、質量追溯體系斷層等衍生問題上。
3.5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力度不足
我國谷子生產主體涵蓋企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戶及個體種植戶等。標準化試點示范的實施極大程度地推動了規模化經營主體的標準化生產,但標準化意識在農民自主種植層面仍存在顯著缺失。“不了解、不重視、嫌麻煩”等是農民不執行標準化生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在認知上缺少對標準重要性的認識,沒有了解到標準化種植的積極作用,反映出基層標準普及工作的缺位、宣傳力度不足。
這些問題反映出標準供給結構、更新機制、區域差異化等方面的系統性缺陷,亟須通過頂層設計優化標準體系架構,強化全產業鏈標準銜接,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以提升標準的產業適配性和引領作用。
4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對策建議
標準化對于谷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7]。針對當前產業標準化實施過程中暴露的專用性標準供給不足、標準更新迭代滯后、區域適配性與差異性矛盾、全產業鏈標準銜接斷層、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亟須通過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實現突破。
4.1探索重點領域標準技術規范
建議協同組建谷子全產業鏈標準化團隊,整合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資源,重點突破分級分類、加工工藝創新等關鍵技術瓶頸。同步推進全鏈條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例如以建平小米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為示范,完善產地環境監測等標準子體系,推動區域特色產品價值提升。同時,在農耕文旅融合、旱作文化遺產保護8等新興領域,探索制定谷子主題農旅服務規范、傳統耕作技藝數字化保護規程等專項標準,強化產業鏈配套服務能力,為谷子產業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提供標準化技術支撐。
4.2深化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試點建設
優先遴選具備標準化基礎優勢與產業升級潛力的經營主體及行業組織,聚焦特色化谷子服務模塊,構建涵蓋服務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標準、效能評估體系等維度的標準化框架。重點在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村新興服務業等領域培育國家級、省級、市級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標桿示范效應帶動產業標準化水平整體提升。比如建平縣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統籌推進谷子標準化綜合示范工程,創新實施技術專家駐點服務模式,重點推廣生態種植、功能化栽培(如富硒品種)等標準化技術體系。該項目建成核心示范區 400hm2 ,其中有機認證標準化種植區 333.3hm2 ,功能化特色種植區 66.7hm2[9] ,形成可復制的標準化建設范式。
4.3加大谷子現代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
標準化工作人員、科技特派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普人員等要讓廣大農民群體意識到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意義,轉變其認知觀念,樹立“以高質量帶動高效益”的生產理念[],調動農民參與標準化種植、加工的積極性。一是構建多層次宣教體系,組織農技專家系統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農業農村標準化管理辦法》等政策的技術內涵;二是創新標準文化傳播手段,打造系列數字化視聽教材,在村級活動中心循環展播標準化生產紀錄片、宣傳視頻,使農戶通過視頻直觀認知違規使用農藥化肥的市場風險、谷子生產標準化的優勢;三是完善激勵制度,實施標準化生產補貼與優質優價收購聯動政策,引導加工企業與標準化生產農戶簽訂溢價收購協議,同時通過媒體等平臺對我國谷子現代農業標準進行宣傳普及,提高政府、生產商以及消費者對標準的重視度,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各個環節趨于標準化。
5結語
谷子作為我國旱作農業的核心作物,其標準化體系建設對保障糧食安全與推動產業升級具有基礎性戰略地位。研究表明,當前谷子產業標準化進程面臨標準體系結構失衡、技術適配滯后、區域協同不足及全產業鏈不完善等關鍵矛盾,這些矛盾制約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標準化框架,實施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多層次示范推廣及標準宣貫,可有效破解標準化建設瓶頸。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索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與智慧化監管平臺的融合路徑,強化標準體系在精深加工管理、氣候變化適應、數字技術融合等新興領域的響應能力,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旱作農業標準化范式提供持續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刁現民.禾谷類雜糧作物耐逆和栽培技術研究新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22):3943-3949.
[2] 呂厚遠.中國史前農業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與新進展[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8,48(2):181-199.
[3] 王海崗,溫琪汾,穆志新,等.山西谷子核心資源群體結構及主要農藝性狀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22):4088-4099.
[4]劉杰安,王小慧,吳堯,等.近30年我國谷子生產時空變化與區域優勢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11):1883-1894.
[5]初僑,燕艷華,翟明普,等.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3):8-15.
[6]李昊陽,孔雨堯,周永明,等.我國谷子產業標準化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標準科學,2024(S2):70-77.
[7]方本友.盤州市黃精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17):84-86.
[8] 顧鑫,魯曦,劉穎,等.蘄艾產業標準化建設與發展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5(7):156-160.
[9]馮艷.淺談建平縣谷子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J]科學種養,2021(6):9-10.
[10]張藝瀟,王寧,劉媛媛,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食品安全導刊,2024(1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