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實踐性強,須緊密對接行業需求,通過項目化教學培養技術型人才。然而,傳統項目化教學模式存在項目碎片化、與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本文提出“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以貫通高職3年教學的完整項目為載體,實現課程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深度融合。以基于Linux的云盤搭建項目為例,結合AI技術賦能教學,分階段闡述從基礎搭建、運維管理到實戰運營的實施路徑,并論述了項目拓展與創新方向及成效。同時,探討了AI在教學實施各階段的應用,旨在為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培養適應產業需求、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貫通式項目;項目化教學;云盤搭建;AI賦能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74
0引言
在“AI+”與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前途廣闊、大有可為[1]。但在教學的過程中,需突破傳統“學科分立”的教學模式,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應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2],《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需將雙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3]。然而,當前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教學中仍存在課程關聯性弱、實踐場景單一等問題。本文以“貫通式項目”為切入點,以云盤搭建為實踐案例,結合AI技術優化教學流程,旨在構建“知識—技能—創新”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縮短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適應周期,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1傳統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1.1傳統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當前,項目化教學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諸多顯著優勢。
(1)實踐導向。
通過實際項目任務,學生在真實或模擬工作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熟練掌握專業技能,提升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2)團隊協作。
項目化教學通常要求學生分組完成任務,促進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在團隊合作中,學生學會分工協作、相互支持,共同達成項目目標,提高團隊合作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4]。
(3)就業銜接。
學生通過項目化教學積累豐富實際項目經驗,掌握企業所需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能更快適應工作崗位,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4)創新激勵。
鼓勵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學生可依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不同項目方向和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創造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為了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求學生具備跨學科發展的能力[5]。
1.2傳統項目化教學模式的不足
1.2.1項目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
部分項目缺乏實際應用價值,與企業真實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結合不緊密,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難以直接應用于未來工作,容易引發學生對項目的抵觸情緒。此外,有些項目設計未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難度過高或過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和積極性。
1.2.2不同課程的項目之間關聯度較低
傳統項目化教學常與單一課程結合,不同課程項目關聯度低,且項目生存周期多為一個學期,難以深入挖掘和實踐,學生難以深刻理解課程間相互關系,不利于培養系統的項目化思維。
1.2.3學生個體差異難以兼顧
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存在差異,項目化教學難以滿足每個學生學習需求。一門課程項目往往固定,項目實施中,部分基礎薄弱或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可能跟不上進度,而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覺得項目過于簡單,無法充分發揮潛力。
2“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概述與項目選擇標準
2.1育人模式概述
“貫通式項目”指以某一項目為主線,貫穿高職3年課程體系,通過遞進式任務設計,整合多門課程知識,形成“學習—實踐—創新”的閉環。其核心在于打破學科壁壘,強化知識連貫性,培養學生系統性工程思維。
2.2項目選擇標準
作為貫穿高職3年學習過程的項目,需在起始階段明確選擇標準,為后續學習與實踐奠定基礎。本文總結以下幾點作為參考。
2.2.1項目應當具備實際意義
項目應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能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從身邊入手,使項目解決自身或他人實際問題,并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例如,云盤是大學生常用軟件,學生自行搭建云盤,可深入理解云盤工作原理和架構,提升技術水平。搭建云盤后,學生可將學習資料、項目文件等存儲在自建云盤,方便隨時隨地訪問和共享。也可將校園二手交易平臺作為項目,在動手實踐的同時也能夠搭建起校園交易互助橋梁。
2.2.2項目應當具備可培育性
項目應具有可培育性,能隨學生學習進度和能力提高不斷拓展和深化。尤其應能貫通學生3年課程。如云盤搭建項目可從大一核心課程Linux操作系統起步,逐步擴展到大二公有云服務技術與應用等課程,實現云盤上線部署、運維管理,再通過大三綜合項目實戰課程進行市場調研、推廣,讓學生在持續學習和實踐中提升能力。經過3年時間,項目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學生也能獲得更多成長。
2.2.3項目應當能夠為未來的求職就業積累能力
項目應與產業需求對接,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簡歷增添亮點,在未來求職中增加籌碼,同時減少企業培訓成本,使學生更快更好融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對于優秀創意,可鼓勵轉化為真實創業項目,提供創業補貼、稅收優惠、貸款擔保等政策,降低創業門檻,減輕經濟壓力。
3“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
本文以計算機學院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為例,以省級教改項目課程——Linux操作系統為基礎,以云盤搭建為實際案例,探討高職3年“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
3.1大一:基礎搭建與認知階段
大一階段,學生主要學習Linux操作系統基礎知識,這對后續云計算知識學習至關重要,是云盤搭建和運維的重要基礎。在Linux操作系統課程學習中,學生需掌握網絡服務、軟件包安裝與配置、文件系統管理、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等知識。同時,在教師指導下,在個人計算機上初步模擬搭建基礎云盤系統,了解其流程、基本原理和架構。此階段,學生可利用AI學習、輔助與答疑解惑,教師可利用AI為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路徑,根據學習情況和進度分層次提供定制化學習內容和資源。
3.2大二:云端部署與運維階段
大二階段,學生主要學習公有云知識和容器技術,為云盤上線與運維提供支持。在公有云學習中,了解公有云平臺基本概念、服務類型、應用場景等,掌握在公有云平臺上部署和管理云盤系統的方法;在容器技術學習中,學習Docker容器安裝與配置、鏡像管理、容器編排等知識,提高云盤系統部署效率和可移植性。同時,對云盤系統進行上線部署和運維管理,包括性能優化、故障排除、安全防護等工作。此階段,AI可用于智能運維,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云盤系統運行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故障,提前進行維護和優化。
3.3大三:實戰運營與創新階段
大三第一學期,學生進入項目班實戰階段,在校內導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下,學習真實運營云盤項目。學生需組建團隊,分工協作,完成云盤運維、測試、成本核算、市場推廣與調研、營收預期等工作任務。在團隊協作中,也可以進行跨專業的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完成項目運營和管理。同時,將所學AI知識應用到項目中,如利用AI技術進行用戶行為分析、智能推薦等,提升項目競爭力和用戶體驗。通過實戰運營,學生積累實際項目經驗,為今后創業或就業做好準備。
3.4項目拓展
在“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實施過程中,項目拓展與創新至關重要。以基于Linux的云盤搭建項目為例,學生完成基本云盤搭建和運營后,可進一步探索項目拓展與創新方向。
從硬件角度,學生可利用樹莓派搭建集群作為云盤底座。樹莓派是小型、低成本單板計算機,通過多臺樹莓派協同工作,可構建分布式集群作為存儲系統,實現數據冗余存儲和負載均衡。學生學習硬件連接、系統配置和網絡設置,將樹莓派集群與云盤系統結合,提升云盤性能和可靠性。也可以與機械臂、視覺云臺等智能硬件相結合,從而構建出復雜的行業應用。這種硬件實踐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的理解,還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在軟件方面,學生可探索云盤智能化應用。例如,利用AI技術實現智能文件分類和檢索功能,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用戶上傳文件進行自動分類和標簽化,方便用戶快速查找和管理文件。還可開發智能推薦系統,根據用戶使用習慣和偏好,推薦云盤系統中的相關文件和資源。此外,學生可嘗試優化云盤界面和用戶體驗,設計更個性化和友好的用戶界面,提升用戶滿意度。
通過項目拓展與創新,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項目創新成果也為學校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4實施成效
在云計算專業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在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方面,以云盤搭建作為項目,大一階段的Linux操作系統獲得校級獎項一項;大二階段公有云服務技術與應用與PaaS云平臺部署與管理獲得校級獎項一項,省級獎項一項。圍繞拓展項目中的樹莓派集群的搭建而設計的鯤鵬云計算應用開發課程,獲得校級“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驗收。近兩年,學生獲得云計算、云開發類賽項國家級1項,省級6項。
5結語
以基于Linux的云盤搭建項目為例,高職計算機類專業“貫通式項目”育人模式通過三年貫通遞進式學習與實踐,實現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從大一基礎搭建到大三實戰運營,學生逐步掌握Linux操作系統、私有云、公有云、容器化以及AI應用等核心技術,并通過硬件集群搭建等拓展環節,深化對分布式系統與軟硬件協同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對項目所涉及的行業領域產生深刻的了解。項目各階段深度融合AI技術,從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到智能運維支持,顯著提升教學效率與項目質量。此外,項目設計緊密對接產業需求,通過校企協同引入真實場景,有效縮短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適應周期。
未來,該模式可進一步推廣至更多專業領域,設計出跨學科項目以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結合“新工科”教育理念,強化AI融入與賦能,持續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為職業教育改革注入新動能,助力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綜述[EB/OL].(2022-08-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8/t20220819_653869.html.
[2]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EB/OL].(2018-09-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4]張玉霞.高職C語言課程項目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172-174.
[5]代媛.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