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一體化是新時代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關鍵著力點,促進城鄉融合則是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的重要發展任務,而旅游促進城鄉融合具有天然的能力和優勢。本文對已有相關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從旅游促進城鄉融合的可能路徑進行研究評述,從高質量一體化之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路徑上,提煉出相關線索和方向,對未來研究作出一定展望。
關鍵詞:旅游;城鄉融合;高質量一體化;促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01
0引言
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要實現的重要發展任務。區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空間支撐,自然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探索地和試驗田,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區域代表之一,是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軍和排頭兵。
2018年11月,習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三角地區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將高質量和一體化確定為發展的關鍵方向和主要任務。2020年8月,習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抓好重點工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取得成效。近年來,三省一市即浙江、江蘇、安徽、上海不斷從多方面推進著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一體化進程[1-4]。
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是要從加強區域聯動、加快都市圈一體化、促進城鄉融合、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這4個方面來推進和實現。與其他3項任務不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有人和物兩個層面上的發展任務和目標,是除了要在物的層面“形成聯通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基礎設施網絡,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鄉村發展品質”,還要“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
本文關注到在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在區域協調發展進程中,旅游活動具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天然功能和作用,是具有在促進城鄉融合中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的能力和作用,因而選題于此,聚焦于旅游促進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的可能路徑,置于長三角地區的區域高質量一體化背景中,從文獻評述層面上給出相應的闡釋。
1高質量一體化戰略下旅游促進城鄉融合的已有研究進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城鄉關系新概念[5]。黨的十九大后,城鄉融合研究顯著增長,多從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角度解讀政策,或對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路徑提出認識,或對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給出聯系;也有對城鄉融合下農民市民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等案例給出分析,或構建指標體系和經濟模型測度城鄉融合水平或其影響因素等。城鄉融合是城市與鄉村之間雙向融合。雖有個別研究關注鄉村產業轉移,但更多研究尚未從城鄉雙向互動層面來建構分析。城鄉融合測量指標多采用城鄉規模性靜態比例指標,但指標體系缺乏互通一致性,也缺少城鄉雙向流動性指標的納入。有研究關注到滲流模型對城鄉融合復雜過程的研究價值[6],但尚限于概念引介和主觀推斷,缺少實證檢驗。有少量文獻探討高質量發展下城鄉融合問題,但偏主觀分析且主要認識不統一。有研究已關注到城鄉融合促進農民全面發展、促進人類自由全面發展,但僅限于觀點。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的文獻,普遍關注城鄉融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僅限于思想理解,還缺少關注人的發展的案例研究。
探討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已有研究文獻,較多偏主觀分析且認識不統一。高質量發展議題的已有研究,多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中國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等角度建立理論認識;多針對行業、企業、區域或省市縣域建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7],或實證測算部門、省市縣域、流域或城市群的經濟增長質量或驅動力效應。總體來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問題最受研究者研究和關注;多采納西方經濟增長研究的測算方法,但該方法忽略了質量因素,實則并不匹配高質量內涵;也有個別研究關注全面質量管理,或關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綜合性高質量維度,但系統性的闡釋和應用尚未全面展開。
旅游和城鄉融合的關系研究,數量相對較少并且研究較為薄弱,以主觀分析為主,多在城鄉融合背景下關注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和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或鄉村養生度假旅游發展。有的研究雖然沒有以旅游和城鄉融合為題,但所論證的鄉村旅游和新型城鎮化問題的耦合關系實則就是旅游促進城鄉融合問題[8]。另外,在旅游與城鄉主題之外,根據《規劃綱要》促進城鄉融合的目標任務,圍繞著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鄉村發展品質和人的城鎮化這4個領域,均可以在已有研究進展中發現與旅游促進作用的聯系。
其一,基礎設施改進與旅游發展的關系研究。國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早期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后來是信息與能源基礎設施引起研究關注[9-10]。國內研究近10年來成果較多,主要關注交通基礎設施促進旅游經濟增長[11],多以省級面板數據進行檢驗,但較少見到旅游發展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研究。雖有研究關注到鄉村旅游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作用,但實證論證欠缺,理論歸納不足。
其二,旅游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改進的關系研究。國外主要涉及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政策、滿意度、信息等問題,尤其是以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測評或顧客滿意度研究為多。國內研究從2010年開始,主要聚焦于旅游公共服務內涵與分類、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及服務質量評價、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制度變遷等[12-13]。國內研究注重從公共管理理論借鑒認識,但普遍沒有依據國家或省級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來界定和分類旅游公共服務,認識體系普遍偏離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管理的現實體系。
其三,旅游發展與鄉村發展品質改善的關系研究。主要見于國內鄉村旅游研究,數量較少且多為主觀判斷上的認識研究。有研究認為民宿經濟提升鄉村旅游品質,但鄉村旅游品質尚需解析。也有研究在鄉村旅游品質感知與品牌推崇間建構了變量關系[14],但質量、文化、價值構成的鄉村旅游品質感知指標尚顯粗糙,鄉村旅游品牌也并不明確。
其四,旅游發展與人的城鎮化的關系研究。國內有研究提出體育小鎮旅游從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明素養路徑上助推人的城鎮化,但尚限于主觀分析。面向人的旅游功能研究、人學角度的旅游本質研究、基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旅游哲學研究等,已經揭示旅游具有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功能,但國內外現有研究多為理論探討,還欠缺相應的案例檢驗。
綜上,城鄉融合促進人的發展、旅游促進人的發展的理論認識已在研究中顯現,但缺乏相應的案例給出檢驗;交通等基礎設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鄉村發展品質等,與旅游發展的聯系已有研究上的認識,但與旅游相互間的促進關系還需要加強理論建構、范圍界定和案例挖掘;高質量發展研究在學理層面有諸多基本問題需要統一認識,有必要將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納入思考體系。
2高質量一體化戰略下旅游促進城鄉融合的可能路徑
一直以來,我國城市居民到農村旅游,農民到城市旅游,兩類旅游者在集合層面上產生著城鄉間旅游流動。城市之間、鄉村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或旅游產業的各個行業之間,因由這種旅游流動產生著城鄉聯系,發生著城鄉融合。
對于這種城鄉旅游聯系和關系,在鄉村旅游研究領域,有研究提出了鄉村旅游建構新型城鄉關系的城鄉循環修復框架[15],闡釋了“主體流動—要素循環—雙向修復”邏輯結構和“過程—機制—模式—政策”研究路向。相比于以往研究總是關注鄉村旅游本身,這項研究提出的循環修復框架雖然是僅限于在理論建構層面上的認識,卻建立起了鄉村旅游在城鄉間的橋接作用,也給出了旅游生成城鄉循環的邏輯線索。
對于這種城鄉旅游聯系和關系,在城市旅游研究領域,還沒有關注到更多的城鄉關系案例,多是以城市間的旅游關系為研究對象。城市間的旅游研究,主要針對旅游流展開,旅游流常指旅游人口要素流,即旅游者在集合層面上的空間移動。旅游流研究是旅游生成城鄉循環的流體或要素視角,但國內研究主要關注城市節點間的旅游流擴散方向、演化結構等,缺乏城市到鄉村、鄉村到城市、鄉村之間的旅游流研究。國外的旅游流研究,則主要是關注客源地和目的地節點間的空間組織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已有的旅游流研究,常借鑒地理學引力模型、重力模型、空間自相關模型等,也結合使用經濟統計分析,社會網絡分析較為流行,交通流數據或網絡游記文本和照片信息是主要的數據來源[16-19],常會結合ArcGIS技術加強地理表達,但社會網絡分析并不能對關系網絡的形成、效應和機制給出解釋。
流空間理論為區域空間研究范式帶來重大轉變。它基于流動與聯系的網絡范式,推動著傳統上基于鄰近原則的“場所空間”研究轉向“流動空間”研究,使得眾多的實證研究開始重新審視流空間網絡對城市體系和區域空間的重塑。但在旅游流研究領域里,只有個別文獻關注到流空間研究視角,更多的研究仍然是遵從著圈層結構、核心邊緣等傳統理論的指導,由于缺乏更新的理論統領,使得旅游流研究的更多網絡意義和價值尚未完全體現。
有研究認為,場所空間和流動空間共同支撐起現代區域空間研究理論體系,場所空間是流動空間的輸出或終端[20]。也有研究認為,對場所空間的認知需要思維和身體的感知覺共同參與[21]。人首先以身體的方式和世界打交道,是身體首先“看到”“聞到”“觸摸到”世界[22]。旅游研究越來越重視身體研究。身體扎根于情境,旅游者通過身體感知情境,聯系情境產生著情感、態度,諸如情感升華、自我實現、自我成長[23]。這正是旅游體驗帶給旅游者的身心發展。旅游研究已出現以人的體驗為核心、以現象學方法為主導的人文主義轉向,這種轉向事實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變化,研究越來越注重旅游對旅游者個人發展及社會發展的作用[24]。
因此,在旅游促進城鄉融合的可能路徑上,相關研究表現出旅游能夠生成城鄉循環關系,旅游流聯系著城鄉空間,但旅游流研究期待能有更多發現;流空間的網絡范式帶來了研究轉型,但傳統場所空間研究仍然重要且并存;場所認知需要身體參與視角的研究,旅游體驗研究越來越重視旅游者的身體研究,從已有研究中能夠看到旅游促進人的發展的研究正在發生。
3結語
旅游是包含著服務交易、商品交易的產業活動,也是可以塑造人、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活動,還是耦合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種流要素的流空間活動。旅游角度既有服務質量改進、商品質量改進的著手點,也有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辨點,還有要素流的流轉循環,這些特征涵蓋了區域高質量和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本文關注到旅游視角所蘊含的價值,從旅游促進城鄉融合的機制研究入手,揭示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并凝練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導方法,直接服務于長三角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實踐。
高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改進、不斷循環往復上升的質量提升過程。旅游促進長三角城鄉融合發展,可以從改進物的發展水平和改進人的發展水平兩方面,分近期、中期、遠期提出高質量改進建議。對物的高質量改進,可以從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鄉村品質水平3方面,檢驗物的高質量發展調節變量效應,提出質量改進方案和策略。對人的高質量發展改進,可以從人的情緒水平、自我水平、自尊水平3方面,檢驗旅游者身心發展調節變量效應,提出人的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1]陳雯,孫偉,劉崇剛,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地理,2021,41(10):127-134.
[2]姚鵬,王民,鞠曉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評價及高質量發展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20,(4):117-125.
[3]李湛,張彥.長三角一體化的演進及其高質量發展邏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5):146-156+187-188.
[4]施蓓琦,史明珠,陳享爾,等.長三角旅游一體化政策內容量化及演進歷程研究[J].城市問題,2022,(7):75-83.
[5]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6]李后強,張永祥,盧加強.基于“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20,(9):10-18.
[7]張濤.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闡釋及測度方法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5):23-43.
[8]鄧靜徐,鄧耀,周光美,等.丘陵地區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3):278-286.
[9]Almstedt,LundmarkL,Pettersson.PublicspendingonruraltourisminSweden[J].Fennia-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y,2016,194(1):18-31.
[10]SmithA,RobbinsD,DickinsonJE.Definingsustainabletransportinruraltourism:experiencesfromtheNewForest[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9,27(2):258-275
[11]WangYanfei,LiuYansui,LiYuheng,etal.Thespatio-temporalpatternsofurban-rural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inChinasince1990[J].HabitatInternational,2016,(53):178-187.
[12]李健儀,謝禮珊,關新華.旅游公共服務質量量表的設計與檢驗[J].旅游學刊,2016,31(11):117-127.
[13]朱林芳,周燕,馬慧強.中國省域旅游公共服務與旅游效率耦合協調分析[J].經濟問題,2020,(11):95-102.
[14]夏天添,鄒波.鄉村生態旅游品質感知對品牌推崇的影響研究:來自經驗取樣法的調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3):76-82.
[15]孫九霞,王學基.城鄉循環修復:鄉村旅游建構新型城鄉關系的框架與議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5-32.
[16]涂建軍,毛凱,況人瑞,等.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城際客運聯系網絡結構對比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1):69-70.
[17]王雯夫,陳子豪,孫奇,等.基于社交媒體的城市旅游區特征分析——以蘇州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019,55(3):473-481.
[18]周李,吳殿廷,虞虎,等.基于網絡游記的城市旅游流網絡結構演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地理科學,2020,40(2):298-307.
[19]徐敏,黃震方,曹芳東,等.基于在線預定數據分析的旅游流網絡結構特征與影響因素: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6):193-202.
[20]張藝帥,趙民,王啟軒,等.“場所空間”與“流動空間”雙重視角的“大灣區”發展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8,(4):24-33.
[21]漆捷.空間、場所與生活世界——建筑現象學的哲學解讀[J].學術研究,2018,(11):35-40,177.
[22]季曉峰.論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對身心二元論的突破[J].東南學術,2010,(2):154-162.
[23]宋振春,王穎,葛新雨,等.身體痛苦如何成為情感享受——身心交互視角下的旅游體驗研究[J].旅游學刊,2020,35(10):109-121.
[24]馬凌,朱竑.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認識研究:基于人文主義的視角[J].旅游學刊,2018,33(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