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社會的各領域影響巨大,也給涉眾型經濟犯罪的偵查帶來了新的挑戰。涉眾型經濟犯罪在區塊鏈技術的輔助下呈現出犯罪手段專業化、犯罪鏈條產業化、犯罪實施離境化3大特征,致使偵查機關面臨犯罪嫌疑人身份識別難、涉案資產處置難和犯罪證據收集難等偵查困境。為此,應從以下4個方面應對:制定和實施涉虛擬貨幣問題的司法制度、加強區塊鏈技術研發與應用、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加強犯罪打擊預防,進而構建智慧司法聯盟鏈、國際區塊鏈監管框架和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機制,以有效管控區塊鏈技術犯罪風險。
關鍵詞:涉眾型經濟犯罪;區塊鏈技術;經濟犯罪偵查;虛擬貨幣處置;國際司法合作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62
0引言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其去中心化、透明性、安全性等特點,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和研究[1]。區塊鏈技術不僅在金融、供應鏈、物聯網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還被認為有望重構社會信任體系及推動社會進步[2]。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區塊鏈技術在為社會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涉眾型經濟犯罪提供了新的土壤。
涉眾型經濟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手段,涉及眾多被害人并給其造成大量經濟損失的犯罪類型。這類犯罪主要包括集資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經濟犯罪[3]。在區塊鏈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的背景下,涉眾型經濟犯罪呈現出新的特點,偵查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提高偵查效率,已成為我國司法機關亟待解決的問題。
1區塊鏈技術下涉眾型經濟犯罪的特點
1.1犯罪手段專業化
隨著區塊鏈技術步入web3.0時代,涉眾型經濟犯罪正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這些技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創設空氣幣、利用智能合約的安全漏洞實施非法操作、進行虛擬貨幣洗錢等。因此,在涉眾型經濟犯罪團伙中,技術人員往往扮演核心角色,其專業技能為洗錢、炒幣以及多種非法經濟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如利用鏈上協議提高涉案資金流動性,以及利用跨鏈技術增加涉案資金流向復雜性等。
此外,專業化趨勢不僅局限于區塊鏈這一集密碼學、計算機、數據管理等多學科于一體的復雜技術體系,還深刻體現在犯罪主體對法律政策邊界的熟悉與運用,以及對社會潮流、公眾心理及目標群體特征的精準剖析。
1.2犯罪鏈條產業化
過去,涉眾型經濟犯罪主要依賴傳統的線下模式,犯罪團伙有明確的組織架構和分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涉眾型經濟犯罪活動逐漸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犯罪團伙的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從“作坊式”運作逐步過渡到更為系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借助區塊鏈技術的跨時空性及虛擬貨幣的匿名性,犯罪鏈條的各個環節有了利益承兌基礎,呈現出由不同涉案團伙協同合作的產業化趨勢[4]。當前,犯罪團伙的組織運作模式已形成一種各環節獨立且全鏈條整合的新架構,彼此之間有效隔離。以“卡接回U”模式為例,該模式標志著傳統犯罪資金流轉路徑的革新,即從被害人直接向犯罪團伙轉移資金,轉變為法幣資金先流入洗錢團伙,再以虛擬貨幣(U)的形式結算給犯罪團伙[5]。這一流程的調整不僅增強了業務隔離,而且解決了黑灰產行業中的信任問題,各環節的專業化程度顯著提升。
1.3犯罪實施離境化
自2021年9月《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6](以下簡稱《通知》)發布以來,虛擬貨幣相關企業開始向境外轉移。在隨后國內持續的強監管態勢下,越來越多的涉虛擬貨幣及其關聯業務轉移至海外。同時,涉眾型經濟犯罪團伙依托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呈現出明顯的離境涉外傾向。這不僅包括交易所的運營和技術團隊,虛擬貨幣承兌業務人員,還涉及智能合約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等區塊鏈技術團隊。特別在集資詐騙等犯罪中,犯罪團伙于境外運作各類基金盤活動,大量資金盤的入駐與操控均發生在國外。即便國內代理人員受到打擊,境外組織者仍能重新啟動新項目,持續進行犯罪活動[7]。而且區塊鏈技術保障了用戶的匿名性,使得交易行為公開但用戶的真實身份難以明確。犯罪團伙能夠創建新的地址進行交易,甚至采用“混幣”技術在多個地址進行資金轉移。
2區塊鏈技術下涉眾型經濟犯罪的偵查困境
2.1高度匿名致人員身份識別難
在涉區塊鏈犯罪中,犯罪人員的真實身份高度隱蔽。由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每筆虛擬貨幣的交易細節會被廣播至網絡中的所有節點,但其中的錢包地址并不直接對應用戶的真實身份,也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權威機構能夠提供完整的用戶信息,從而保證了交易過程的匿名性。
同時,由于區塊鏈產業離境,區塊鏈交易網站需掛VPN進行登錄和操作,犯罪嫌疑人的真實IP地址被改變并隱藏,導致偵查人員難以確認其身份和位置。此外,部分虛擬貨幣交易所對用戶注冊信息的審核政策較為寬松,不需要實名認證,犯罪人員便利用虛假身份信息進行注冊,導致一人擁有多個賬戶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偵查人員在身份確認上的困難。
2.2法律空白致贓款追繳處置難
為有效打擊利用區塊鏈技術實施的涉眾型經濟犯罪,偵查機關必須對涉案的虛擬貨幣進行追繳與處置。此類案件中,虛擬貨幣既是犯罪工具,也是非法收益來源。但目前,我國尚未立法明確虛擬貨幣的法律定義和地位,也未明確其保管和處置辦法。在司法實踐中,某些法院對虛擬貨幣的合法性不予認可,這導致了被害人的投資損失難以彌補,相關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護[8]。
涉案虛擬貨幣贓款處置中,包括了虛擬貨幣和保管和變現兩個部分,但因缺少法律規范層面的指導,導致實踐中偵查機關的處置遇到困難。在“保管”方面,實踐中出現了如辦案民警個人保管、屬地公安機關虛擬貨幣存儲介質保管、委托第三方機構保管等多種方式。在“變現”方面,由于大陸地區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均已停止運營,這使得涉案虛擬貨幣的變現面臨諸多難題。當前,山東、江蘇、福建等地公安機關分別探索了不同的變現方法,包括拍賣優先、嫌疑人自行變現后扣押、委托第三方機構變現等。
然而,現行保管和變現方式,均存在職務犯罪、違反禁止虛擬貨幣炒作政策、外匯管理規定等合規性風險。目前,各地公安機關的執行差異很大,缺乏統一標準,且部分處置方法如境內OTC交易已被減少使用[9]。
2.3涉眾涉外致犯罪證據收集難
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的涉眾性導致證據收集難。首先,虛擬貨幣的資金分析是此類案件偵查的重點,但偵查機關被動依賴第三方科技公司,這提高了偵查成本,也難以把控偵查效率。其次,在被害人陳述方面,由于國家限制虛擬貨幣的買賣業務,購買數字貨幣的行為不受法律保護,被害人往往不配合偵查取證工作。
涉區塊鏈經濟犯罪案件的涉外性導致證據收集難。《通知》發布后,國內眾多虛擬貨幣交易所終止大陸服務并遷移出境。因此,偵查機關調證工作往往需要開展兩個方面的合作。一是開展國際司法合作,但我國尚未與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建立有效的涉區塊鏈取證平臺和合作框架。二是與交易所或公司直接合作,但這種公私合作模式耗時較長,有時甚至失敗。此外,去中心化使一些犯罪團伙得以在境外設立公司,搭建服務器和平臺,并通過如“Telegram”“蝙蝠”等網絡社交平臺遠程操控國內犯罪團伙實施犯罪。因此實踐中,取證過于依賴犯罪現場的證據固定,或偵查訊問的突破,一旦現場被破壞或犯罪分子逃匿,證據將難以獲取。
3區塊鏈技術下涉眾型經濟犯罪的偵查對策
3.1制定和實施涉虛擬貨幣問題的司法制度
我國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主要是政策性文件的形式,缺少司法領域中的制度性規定。我國于2013年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后,陸續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關閉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禁止ICO等,對虛擬貨幣及相關金融衍生品的管控持續收緊。截至2021年,我國已發布了10份相關監管的政策文件,但缺少對虛擬貨幣司法問題的法律規范。
面對境內區塊鏈相關的非法金融活動及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為,司法機關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因此,偵查機關迫切需要法律規范指導區塊鏈經濟犯罪的偵查。首先,需從立法層面明確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統一公檢法對虛擬貨幣的法律認識和定位。其二,需建立健全虛擬貨幣交易監測、報告及反洗錢機制,加強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錢包服務商及ICO等活動的監管,遏制相關犯罪活動。其三,需出臺虛擬貨幣保管與處置方面的具體規定,避免過度依賴第三方機構,以及保管處置中出現的濫用、失竊和合規性風險。其四,需確立一套完善的涉區塊鏈涉眾型經濟犯罪取證、存證和證據認定準則,精確指導偵查取證。最后,為該領域國際司法合作提供更明確的法律支撐。
3.2加強區塊鏈技術研發與應用,構建智慧司法聯盟鏈
首先,偵查機關應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案件線索剖析和證據固定。涉眾型經濟犯罪借助區塊鏈技術,其涉案資金流向復雜化,偵查取證難度加大。因此偵查機關需增加技術研發,與高校及第三方科技公司開展校企局合作,以實現對鏈上資金的精準追蹤。同時在現場勘查方面,提升區塊鏈數據恢復技術和證據保存技術,并對刪除或隱藏的信息進行全面恢復。
此外,司法機關需以“區塊鏈+政法”為基礎構建智慧司法聯盟鏈。我國司法實踐中,公檢法間的信息共享與協作機制不完善,嚴重影響了司法效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慧司法聯盟鏈,能夠實現存證與協作的高效、保密與透明[10]。第一,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為證據保全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在智慧司法聯盟鏈中,涉案證據實時上鏈,確保了證據的真實和完整。第二,智慧司法聯盟鏈通過加密算法和權限控制,實現了證據對外保密和對內透明。一方面,證據的傳輸和存儲安全得到保障,充分防止信息泄露;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內部可根據權限等級實時查閱案件證據,提高了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第三,智慧司法聯盟鏈促進了司法機關間的有效聯絡。通過鏈上信息共享,各司法機關可實時掌握案件進展,自動執行案件移送、審批等流程,減少人為干預,提升司法效率。
3.3構建犯罪偵查國際合作機制和國際區塊鏈監管框架
面對虛擬貨幣交易所的離境化和涉眾型經濟犯罪的跨境化,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跨境調證平臺,導致虛擬貨幣軌跡追蹤難和錢包身份落地難。同時,現有國際監管框架和偵查合作機制也難以應對涉區塊鏈犯罪活動發展的全球化趨勢。為此,我國有必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如下“三步走”戰略,逐步推動構建全球犯罪偵查合作機制與國際區塊鏈監管框架。
第一步,建立全國性的對外調證平臺。公安部具備統籌國內公安力量和國際執法合作的能力,各地偵查機關應通過公安部實現對虛擬貨幣交易所的調證工作。構建全國性調證平臺,可統一調證標準和程序,在遵循國際法和他國政策的前提下,合法、合理地進行跨境取證。
第二步,通過個案合作打通調證渠道,構建常態化涉區塊鏈經濟犯罪調證機制。我國可在特定案件中與合作國分享涉區塊鏈經濟犯罪的打擊經驗,簽訂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通過這種漸進式合作,逐步建立并完善涉區塊鏈經濟犯罪的協查調證渠道,形成一套廣泛認可的常態化合作機制。
第三步,國家戰略主導構建全球性的涉區塊鏈犯罪偵查合作機制和區塊鏈監管框架。在區塊鏈技術下涉眾型經濟犯罪的產業化和離境化形勢,需要全球性的偵查合作機制和區塊鏈監管框架。如今我國有責任也有能力牽頭構建,依托“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國家戰略有效推進。
3.4加強犯罪打擊預防,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機制
首先,偵查機關內部應打破區域和部門壁壘,建立跨區域和跨警種聯動機制,有效打擊犯罪。在辦案過程中,全國公安必須樹立“集群戰役”理念,依托“專業+機制+大數據”模式和“情指行”一體化機制,構建高效協同的犯罪打擊網絡。各地偵查機關在市局或公安部層面的統一指揮下,針對案件實際情況,打破區域和警種壁壘,按照法制指導,經偵主偵,技偵支持,網警陪偵的模式,實現深挖線索,擴大戰果的效果。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被害人往往遍布全國,因此各地公安機關要全面開展偵查取證工作,同時著重加強追贓退贓的力度以安撫被害人情緒[11]。
其次,公檢法之間也應打破部門壁壘,構建跨部門聯動機制。公檢法之間需就區塊鏈證據的取證和認定達成一致意見,實現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監督,提升案件偵辦和起訴效率,從而節省司法資源和保障被害人權益。
再次,公安機關應與金融、網信、電信等部門打破壁壘,構建信息共享和快速反應機制,以防范犯罪風險。在省級政府領導下,公安機關應與金融監管、網信、市場監管等加強線上監控、線下摸排、資金監測的有效銜接,建立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預警傳遞、核查、處置的快速反應和協作機制。此外,公安機關還應加強與紀檢監察及金融監管部門的聯動,合力打擊洗錢犯罪,減少贓款外流。
最后,借鑒防電詐宣傳經驗,開展涉區塊鏈經濟犯罪的宣傳防范工作。由于二者具有涉眾性,因此在防范宣傳上可以借鑒。一方面,利用現有反詐宣傳平臺,同步進行區塊鏈技術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法律政策解讀和投資風險教育。另一方面,偵查機關可借鑒反詐騙宣傳的成功模式,攜手政府、社會組織、媒體平臺、教育機構等多方力量,采用多種方式普及知識,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
4結語
當前涉及區塊鏈問題的司法規定在法律和實踐層面尚存諸多空白與難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顯得尤為迫切。在此基礎上,未來的研究應聚焦于開發先進的區塊鏈分析工具,以提升加密貨幣追蹤技術,并構建智能化的偵查系統。同時,強化偵查人員的技術專業培訓,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和深化國際執法合作,是提升偵查打擊效能的重要策略。總之,偵查機關需與各方力量攜手并進,從多個維度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復雜挑戰,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和社會的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1]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04):481-494.
[2]奉鈺鑫,何凱,魏銀珍.基于區塊鏈的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研究與實踐[J].網絡空間安全,2024,15(03):113-117.
[3]陳佳欣,李輝.涉眾型經濟犯罪:研究評述與展望[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23,(05):44-53.
[4]閆霞飛.區塊鏈技術在資金溯源取證中的探索——以涉眾型經濟犯罪為例[J].貴州警察學院學報,2022,34(01):107-115.
[5]中科鏈安.中國(大陸)2023年度虛擬貨幣犯罪形態分析報告[R].2023.
[6]人民銀行,網信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銀發[2021]237號[A/OL].(2021-09-24)[2024-09-24].http://www.pbc.gov.cn/zhengwugongkai/4081330/4406346/4693545/4352802/index.html.
[7]安凱.區塊鏈技術下打擊虛擬貨幣洗錢犯罪的司法困境及解決路徑[J].法治論壇,2022,(04):87-101.
[8]周涵月.區塊鏈犯罪證明的困境與出路[D].重慶郵電大學,2022.
[9]楊凱.虛擬貨幣司法處置須規范化[N].人民法院報,2024-09-03(2).
[10]肖炯恩,滕宏慶.智能社會治理體系下政法跨部門數據共享研究[J].人工智能,2024,(04):89-99.
[11]楊萬佳.涉眾型經濟犯罪偵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