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6.3;F8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163-03
1引言
民營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毛細血管”,在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技術創新、穩定就業格局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數量已突破5000萬家,貢獻了 60% 以上的GDP、 50% 以上的稅收以及 80% 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然而,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始終制約其發展,使得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融資渠道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
融資擔保作為連接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橋梁,通過風險分擔與信用增級機制,在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信貸風險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截至2024年,我國融資擔保行業在保余額已達8.7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的擔保業務占比超65% 。但實踐中,擔保機構普遍效率偏低,部分公司因風險控制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而陷入不盈利的困境;政策性擔保機構則受制于財政預算約束與考核機制,存在覆蓋面不足、風險代償能力有限等問題。現有研究雖從擔保模式、政策支持等維度探討了效率提升路徑,但缺乏對不同性質擔保機構效率差異的系統性比較。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某省部分融資擔保公司為研究樣本,基于融資擔保運行機制的理論框架,構建DEA模型測算擔保機構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研究旨在厘清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效率現狀與制約因素,為優化擔保機構運營模式、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證支撐。本研究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采用更精確的三階段DEA方法,評價了不同類型公司的擔保效率,并融合宏微觀視角,系統剖析了各種影響因素對擔保效率的交互作用。
2效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國內外對于擔保效率的研究,多聚焦于企業自身的投入產出效率。然而,研究者們對構成投人和產出的具體指標莫衷一是,導致相關評估的視角和重心各不相同。典型的差異表現在Tunahanetal.以代償率為指標,評估了土耳其信用擔保基金計劃。與之相對,李雅寧等在對北京市融資擔保機構的研究中,構建了包含實收資本、固定資產、累計總額及利潤總額在內的多維度評價體系。
融資擔保效率評估指標體系需要涵蓋投人指標和產出指標。為確保指標選取的科學性,本文借鑒以往學者的相關研究構建指標體系。其中,投人指標涵蓋5個子范疇,即人員規模、固定資產凈值、當年經營費用、注冊資本、累計提取準備金。產出指標涉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前者涵蓋3個子范疇,即企業銷售額增加值、企業利稅增加值企業新增社會就業崗位;后者包括生產率、成本效率、資源利用效率、資本使用效率。為控制外部因素干擾,本文引入GDP和融資擔保政策作為環境變量,以更準確評估真實運營效率。
3效率評估模型及數據來源
3.1數據包絡分析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一種效率評價方法,其傳統形式在評價融資擔保效率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未將外部環境變量納入考量。鑒于此,為準確、客觀地評估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效率,本研究決定引入先進的三階段DEA模型。該方法的核心在于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校正機制,旨在剝離環境效應和統計噪聲,還原決策單元的真實效率水平。首先(第一階段),運行標準DEA模型獲得初步效率值;隨后(第二階段),通過隨機前沿分析(SFA)的隨機成本函數回歸,量化并剔除環境變量和隨機干擾對投入的影響;最終(第三階段),使用經上述校正處理后的投入指標重新執行DEA分析。經過該調整過程,最終得到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效率評價結果更接近真實水平。
3.2數據來源
為有效評估擔保效率,本文隨機選取某省融資擔保公司作為調研對象,邀請相關人員填寫調研問卷。時間跨度為2025年2月至3月,參與調查的公司共130家。調研回收問卷12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109份,問卷回收率高達 90.83% ,滿足本文數據分析要求。
4評估結果
4.1第一階段效率分析
鑒于數據有限可得性與跨年度收集的挑戰,本研究最終引入BC2模型,集中對不同公司助力企業信用提升的效率開展靜態評估,實證考察了109個樣本公司融資增信的成效,結果見表1。
表1效率值及規模效益
結果顯示: ① 企業融資擔保效率不高,本文所選樣本中融資擔保公司的技術效率均值為0.758,純技術效率均值高達0.914,然而規模效率均值為僅為0.783,可知后者構成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約; ② 兩類公司的效率存在差異,政策性公司技術效率均值(0.763)略遜于商業性公司(0.780); ③ 規模效益特征迥異,政策性機構更常維持規模收益不變的狀態,而商保公司則更易遭遇規模收益遞減的挑戰。
4.2第二階段效率分析
本階段旨在量化核心外部環境因素(各地區GDP、融資擔保政策)對效率評估的干擾效應,并分離出隨機誤差成分。為此,采用DEA第一階段獲得的投入松弛量作為因變量,以上述環境指標作為自變量,建立SFA隨機前沿回歸模型。關鍵的統計檢驗證實,所有環境變量均滿足 1% 水平的LR統計顯著性要求。
4.3第三階段效率分析
為獲得更精確的效率值,本研究基于清洗后的數據(已剔除外部環境及隨機擾動因素),依托BC2模型對兩種類型公司的增信效能展開二次評估,結果歸納于表2。
表2DEA第三階段效率值及規模效益
結果顯示: ① 在考量外部環境因素后,擔保效率仍呈偏低態勢。具體表現為技術效率均值(0.731)不夠理想,純技術效率均值(0.930)雖表現尚可,但規模效率均值顯著偏低(僅0.762)。這凸顯出融保公司在賦能信用提升方面的整體效能仍有較大釋放空間,其中規模效率的短板效應尤為顯著,構成了對綜合效率提升的實質性制約。 ② 剔除外部干擾后,不同性質的公司呈現出顯著的效率分化特征,即商業性融資擔保公司的擔保效率值顯著高于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進一步剝離隨機誤差影響后,兩類機構的效率差異更加凸顯。這反映出市場化運作機制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優勢,也提示政策性擔保機構需要在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上優化改進。 ③ 多數擔保公司面臨規模效益遞減困境。其中,政策性公司規模效益遞減占比達 75.07% ,商保公司占比為 66.51% ,這意味著兩類機構均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通過適度收縮實現擔保規模優化。然而,此結論與第一階段結果存在偏差,主要源于外部因素對擔保機構運營施加了顯著影響。經過校正相關干擾項,更能還原其真實運營狀態。
4.4不同公司擔保效率的差異分析
基于前述關于提升增信效能的剖析,下文聚焦于投入一產出視角,系統解構不同公司效率分化的關鍵動因及其效率提升面臨的深層阻滯因素。
4.4.1基于投入角度
下文對樣本公司的松弛變量進行量化解析,準確識別出其在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增信服務鏈中存在的資源配置失衡癥候。相關主體在勞動力、資本等核心要素配置上的實際值與最優值的偏離程度詳見表3。
由表3可知,人力資源投人環節分別有 68.65% 的政策性公司和 61.38% 的商業性公司出現人力冗余。這說明這些公司在職工管理方面缺乏合理性,造成人力資源無效沉淀。此外,超半數的公司存在固定資產凈值、經營費用等冗余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商保公司的注冊資本冗余值觸達15638.31萬元峰值,反映業務規模與資本儲備的結構性失衡。另外,66.72% 的政策性公司和 48.83% 的商業性公司的提取準備金面臨保障儲備缺口。
表3投入冗余情況
4.4.2基于產出角度
兩類融保公司均存在產出不足的情況,具體匯總于表4。
表4產出不足情況
實證分析揭示了多重效率困境:政策性機構財務表現明顯弱化,其凈利潤不達標比例( 21.33% )與平均缺口值(43.54萬元)均顯著高于商業性機構( 15.66% 和22.46萬元); 14.78% 的商業性公司暴露大額擔保規模缺陷(平均缺口值達3.32億元),凸顯經濟效益深層病灶。社會效益維度呈現制度悖論一一盡管商業性機構公益貢獻較低,但政策支持下超1/3政策性機構仍存在社會效益產出不足現象,折射公共資本賦能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
5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三階段DEA評估了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效率,旨在厘清融保公司為中小企業增信的現狀,并剖析不同類型融保公司的問題。本研究從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增信機制出發,設計實施了專項調研方案,系統考察融資擔保市場現狀。在研究方法上,創新性地采用三階段DEA模型,并構建了包含多維指標的評價體系。實證分析表明:第一,當前融資擔保行業整體效率水平偏低,主要受制于規模效率不足;第二,商業性擔保機構較政策性機構具有顯著效率優勢。基于此,研究進一步將效率測度結果作為關鍵變量,為后續影響因素分析提供實證基礎。
針對研究發現的問題與行業特征,本文提出了較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一是強化財政支持的長效性與穩定性。建議建立與擔保業務量、服務中小企業戶數、風險控制效果等績效目標掛鉤的、跨年度的穩定財政補償和獎勵機制,改變“救急性\"或“一次性\"投人模式,讓財政政策真正成為融資擔保行業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和“助推器”。二是深化財稅政策實效評估與執行監督。亟需建立常態化、精細化的政策效果跟蹤評估機制,重點監測貼息資金使用效率、風險補償資金到位率及賠付及時性、稅收優惠對機構盈利能力的實際改善程度等核心指標。加強各級監管部門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嚴厲懲處套取、挪用扶持資金行為,確保政策紅利精準滴灌至擔保機構,切實轉化為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實際效益。三是降低政策準入條件并擴大覆蓋范圍。應對現有扶持政策的準入標準進行梳理和優化,重點破除資本金規模、股東背景、成立年限等可能形成“玻璃門\"的限制性條款,顯著降低合規商業性擔保機構享受稅收優惠(如增值稅減免、所得稅優惠)、風險補償等政策紅利的門檻。同時,推動政策由局部試點向全域覆蓋轉變,確保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專注服務長尾中小企業的擔保機構都能平等、便利地獲得國家財稅政策的支持,營造更加公平、普惠的政策環境,從根本上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擴大融資擔保服務的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1]Hakan Tunahan,Selcuk Ahmet Dizkirici.Evaluating the CreditGuarantee Fund(Kgf)of Turkey as a Partial Guarantee Program inthe Light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2,3(1O):79-92.
【2】李雅寧,楊宜,劉婧.我國融資擔保機構運行績效的實證研究以北京市融資擔保機構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7(6):187-190.
【3]黃慶安.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一基于DEA-Tobit兩步法的實證分析[J].東南學術,2011(3):123-134.
【4】薛菁,鄧帆帆,肖敏娜.融資擔保機構服務效率地區差異與有效服務區間一基于不同模式擔保機構的調查[J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1):43-52.
【5】文學舟.新常態下小微企業融資與信用擔保困境成因及治理機制一一基于江蘇省250家小微企業的問卷調查[J.企業經濟,2017,36(11):5-9.
【6]Othman Chin,Maisyarah Mohd Nor.Does The Micro Financing TermDictateThePerformanceofMicro Enterprises?[J].Procedia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35):281-286.
【7]Hway-Boon Ong,Muzafar Shah Habibullah,Alias Radam,et al.Evaluating a credit guarantee agenc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anon -parametric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Economics,2003(30):14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