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科技作業的設計是教師務必重視的一環,因為這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橋梁,也是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實現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一步。鑒于此,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緊密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求,設計出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便成了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應該著力探究的議題。教師需要不斷創新作業設計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全面提升教學效能[1]。
一、設計趣味化作業,激發學生內驅力
教師在設計信息科技作業時,應當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布置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作業,教師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探求欲望,還能引領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學習的樂趣[2]。
以“設置個性桌面”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以下作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獨一無二的桌面,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作業一:桌面背景創意設計。學生的任務是選擇一張符合自己喜好的桌面背景圖片。圖片可以是個人照、風景照、卡通畫等。圖片要清晰、美觀,且與自己的年齡相宜。學生可以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對所選圖片進行簡單的編輯,如調整色彩、添加文字或圖案。
作業二:圖標與文件夾個性化設置。學生的任務包括更改圖標樣式、為文件夾命名等。圖標樣式可以選擇系統自帶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對文件夾的命名需簡潔明了,且能體現文件夾的內容。
作業三:桌面小工具與快捷方式添加。教師應該讓學生添加一些實用的小工具,如天氣預報、日歷、時鐘、便簽,并根據個人需求創建快捷方式。同時,小工具應該是學生使用頻率高的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快捷方式需要對應學生常用的應用程序、文件夾或文件。
作業四:桌面布局與美化設計。這項作業需要學生自由調整桌面圖標的布局,嘗試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美化方案,同時使用桌面美化軟件或在線資源添加裝飾元素。學生所采用的桌面布局需整潔、美觀,且便于操作。裝飾元素可以是邊框、貼紙、動態效果等。
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從四項作業中任選一項作業來完成。完成之后,學生可以以截取的圖片或錄制的視頻的形式展示個性桌面的全貌和細節,并準備一段簡短的話來概括桌面的特點和自己的創意。學生要想知道自己的作業質量如何,還需要聽取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建議,并做進一步完善。每個學生完成的作業都應該有以下特點:一是創新性。所設置的桌面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和審美特點。二是實用性。所設置的桌面有利于學生方便地使用桌面上的各項功能。三是技術性。作業能反映出學生已掌握設置桌面所需的更改背景、調整圖標等基本技能。
通過這些有趣的作業,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技能,而且能在自由設計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并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作業的分享與展示環節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及溝通表達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信息科技的興趣。
二、引入生活化作業,增強學生參與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不過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針對這些特點,信息科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重使作業生活化,力求將信息科技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只有讓學生積極完成作業,才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實踐和探索能力[3]。
以“收發電子郵件”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項主題為“我家的數字小信使—電子郵件”的作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幫助下新建一個電子郵箱賬戶(賬戶名應容易記憶;密碼需包含字母、數字和特殊符號,確保賬戶安全)。在學生做作業前,教師需要簡要介紹電子郵件的基本概念、組成部分(如發件人、收件人、主題、正文、附件)以及發送流程。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前思考發送郵件的目的,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分享最近的學習收獲、描述一次難忘的家庭活動。學生所確定的郵件主題要簡潔明了,能夠概括郵件的主要內容,如“給爸爸的生日驚喜”“我和媽媽的小秘密”。正文開頭要注意用“親愛的…”等語言來稱呼收件人。正文主體應該詳細闡述想要表達的內容,如可以敘述一件事、表達一種情感或提出一個請求,并且應該保證段落分明、邏輯清晰。正文結尾可以是“期待您的回信”“愛您的…”等。附件應該根據郵件內容來選擇,如可以是圖片、畫作、文檔、音頻。舉例來說,如果郵件中提到了一次家庭旅行,就可以附上旅行中的照片;如果發送郵件是為了分享畫作,就可以將畫作進行上傳。郵件寫完之后,學生需要準確輸入收件人的郵箱。學生發送郵件前,需要仔細檢查郵件中是否有語法錯誤或不當言論,同時對收件人將會收到的郵件進行預覽,確保整體效果良好,附件能正常加載;確認無誤后,點擊“發送”按鈕。收件人收到郵件后,需在一定時間(如24小時)內回復一封郵件。學生與收件人進行郵件往來之后,可以在家庭會議上分享自己撰寫、接收郵件的感受,以及自己通過郵件對收件人有了哪些了解。
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會愿意參與做作業的過程,習得有關電子郵件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此過程中學會感恩、分享和表達,增進與收件人的感情,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用心溝通。
三、布置層次化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身心發展、認知水平及家庭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為促進學生提升學習能力,高效完成學習任務,信息科技教師應設計多層次的作業。層次化作業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能確保每個學生都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法獲得成長。
以“花朵繽紛”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
第一層次的作業:基礎操作,花朵繪制初體驗。這個層次的作業主要針對操作能力較弱的學生,設計的目標是讓學生熟悉Scratch軟件的基本操作,能夠繪制形狀簡單的花朵。學生需要啟動Scratch軟件,了解畫筆、橡皮擦等工具,繪制多個圓形,將圓形作為花朵的中心或花瓣的基礎形狀,嘗試調整圓形的邊框顏色和填充顏色,使花朵更加多彩,再將所繪制的花朵保存為角色或背景并進行命名,以便后續使用。
第二層次的作業:細節添加,花朵美化。擬完成這個層次的作業的學生需要在達到第一層次的作業要求的基礎上添加裝飾元素。學生可以借助線條或橢圓繪制花朵,關注花瓣的形狀、大小和排列方式,或者嘗試使用畫筆工具繪制花瓣,并為花瓣添加紋理、斑點等方面的細節,通過不同樣式的筆和顏色的漸變效果,使花朵看起來更加逼真。繪制完之后,學生可以為花朵設計富有創意的背景,如草地、花園、星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花朵的樣式與背景的大小、透明度等參數不協調,學生應該及時進行調整,使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
第三層次的作業:創意發揮,花朵創新。這個層次的作業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如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基于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作業,學生做第三層次的作業時可以自由設計獨特的花朵,如通過變量控制展示花朵的生長、開放、凋謝等過程,通過事件觸發呈現旋轉的花朵,通過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構建一個關于花朵的情境。此外,為了將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學和教師分享,學生可以準備一段用于介紹作品的話。
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他們逐步掌握Scratch軟件的使用方法和編程技巧。他們還能依據個人的掌握程度,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并提升自己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四、借助合作化作業,培養學生凝聚力
合作化作業是錘煉學生協作能力的法寶。在分工合作、集思廣益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支持,在遇到問題時冷靜分析、耐心溝通。這樣的實踐經歷能讓學生在未來更好地融入團隊,發揮集體智慧,實現共同目標。
以“玩轉微信交流”一課為例,教師在課上已引導學生注冊和登錄微信。在課后,學生之間相互加好友。在此之前,每組組長創建一個微信群,修改群名以便組員識別。建群后,組長在群里發布通知,和組員進行討論。某兩名組員如果想私下溝通,直接在群成員列表里找到對方并將對方添加為好友即可。互為好友的組員能夠看到彼此的朋友圈。比如,A小組的某名組員在朋友圈里發了一組關于豆芽每日生長狀況的圖片,并寫了“第三天:豆芽長到 2.5cm 啦!比昨天高了 0.3cm ”等內容。A小組的其他組員中,有的看到后默默地點了一個贊,有的則進行了留言。對于“希望它快快成長”這條留言,發朋友圈的組員回復“我會好好照顧它的”。除了在朋友圈里發圖片,一些組員還會發視頻。其他成員點開視頻看了之后會在下面與發朋友圈的組員展開討論。這樣一來,學生把朋友圈變成了他們交流的新天地。
接下來,為了讓學生熟悉微信的信息同步功能,教師向各小組布置了以下作業:與其他組員互相配合,通過不同設備查看某張截圖。為此,一名組員打開手機端,點擊文件傳輸助手,發送截圖;其他組員則在計算機上登錄微信;在使用手機登錄的組員按提示操作后,其他組員便能看到截圖。然而,有的小組的組員剛開始的操作比較混亂,在計算機上看不到截圖內容。對此,該小組的組員優化了任務分工,改進了操作、反饋的方式,最終順利完成了作業。有的小組遇到的問題則是在計算機上看到的截圖模糊不清。經過教師提示,該小組才知道在使用手機發送截圖時要勾選“原圖”選項。
“玩轉微信交流”作業的設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協作能力。通過微信上常用的好友添加、朋友圈里的互動、信息同步等功能,學生不僅掌握了現代社交工具的使用技巧,還學會了解決問題,與其他同學默契地配合。
結語
小學信息科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內容,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優化作業的設計需要教師持續努力,展現教學智慧。教師應加強作業與課堂的聯系,激發學生興趣,聯系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差異,促進學生合作;同時,通過理論與實踐并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確保學生在信息科技領域實現均衡發展,真正達成信息科技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殷秀蘭.“互聯網 + ”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后作業設計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2):210-211.
[2]李碧麗.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作業設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21(7/8):147-149.
[3」梁祥,葛萱,查和勝.基于素養導向的信息科技作業設計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14):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