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劇行當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其中凈行俗稱“花臉”,又根據表演內容與風格不同進一步細分,架子花臉即屬其中一類。所謂架子花臉,強調以架勢見長,表演重氣勢與造型,念白講究鏗鏘有力,唱腔講究大氣磅礴,形體動作穩健有力、規范嚴謹。隨著時代的發展,架子花臉面臨新的審美挑戰與技藝傳承問題,深入探討其表演方式與藝術特征,不僅有助于理解京劇整體美學體系,更對推動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從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方式方法出發,結合聲腔、做工、念白與形體表現等方面,深入剖析其藝術特征與技藝結構,旨在為當前架子花臉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參考。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51-03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歷經數百年傳承與演變,形成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分工明確、表演體系完備的藝術形態。其中,凈行俗稱花臉,尤以架子花臉為典型代表,具有宏大氣勢、規范程式與鮮明色彩的表演特征。架子花臉以其高難度的身段技巧、洪亮激越的唱腔以及磅礴威武的舞臺形象,成為京劇藝術中陽剛之美的集中體現。傳統上,架子花臉強調動作與聲腔的力量感,注重程式化操作,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形象,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在現代審美視角下,觀眾更傾向于尋求情感真實、性格豐富與舞臺表現多元的藝術體驗。架子花臉傳統表演中過于單一的陽剛形象和程式動作,亟須在保持本體藝術精神的基礎上,融入更為細膩的情感刻畫和更具時代感的藝術表達。
一、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方式與技藝特點
(一)表演方式
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方式具有極高的規范性與程式化特征,其主要依托于身段、念白、唱腔與面部表情四大要素的有機融合,以突出角色的陽剛之氣、威武之態及恢宏氣勢。在身段方面,架子花臉表演講求“架子大、開合闊”,動作幅度寬廣有力,強調以靜制動與蓄勢待發之感。常見動作如“亮相”“掀髯”“跨步”皆要求動作定格穩健、線條明朗,體現出角色的磅礴氣勢和內在力量。尤其在大場面的出場和換景動作中,表演者需通過大開大合的身姿與緩急有致的節奏變化,營造出視覺上的恢宏氛圍。
在念白表現上,架子花臉多使用“大嗓門”朗聲發音,力求音量渾厚、節奏鏗鏘,念白內容常以四字成句、六字對仗形式呈現,要求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分明,使觀眾在遠距離也能清晰感受到情緒傳達。唱腔上則以本嗓演唱為主,講究氣沉丹田、音色洪亮,通過胸腔、鼻腔、頭腔的三重共鳴,使聲音富有穿透力且層次豐富,強化了整體舞臺表現力。面部表情方面,演員需要充分利用眉、目、口、須的協調動作,通過怒目圓睜、雙眉緊鎖、髯口翻動等方式,直觀表現人物情緒變化,增強角色形象的鮮明度與立體感。整體而言,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方式追求的是一種氣勢宏大、剛勁有力而又節奏明快、情感濃烈的綜合藝術效果,使觀眾在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中,直觀感受到角色的英武與磅礴氣場1]。
(二)技藝特點
京劇架子花臉的技藝特點表現為高強度的綜合技藝整合以及極高的規范性要求,具體涉及聲音運用的特殊性、動作節奏的嚴謹性、身體力量與耐力的高標準要求,以及對程式動作細節的精準把控,在聲音運用上,架子花臉要求演員有很強的氣息控制能力,要長時間高強度大聲演唱與朗誦,又要在不同情緒和場景中靈活調節音色的厚度、力度與節奏,以實現情緒渲染與劇情推進的統一。這對演員的胸腹式聯合呼吸、聲帶耐力以及聲音共鳴系統的協調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動作節奏方面,架子花臉的表演十分注重“起承轉合”的清晰呈現,即每一個動作從起始狀態、過程發展到結束態勢都要清楚順暢,并且要契合節奏的內在邏輯,如在武打戲中,幅度較大的武功動作和角色的唱念之間需要緊密配合,達到唱做統一、動靜協調的效果,這就需要演員擁有扎實的傳統武功底子,如馬步、云步、跟頭、翻跌這些基本功,同時還要在快速運動過程中維持動作造型的美感及力量感。
身體力量及耐力訓練乃是支撐架子花臉技藝體系的根基所在,鑒于表演強度極大,演員要長時間開展腿部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以及耐力跑步訓練,以此保證在連續多個場次的表演過程中,動作始終飽滿有力,唱腔依舊洪亮有神,架子花臉注重動作細節的精心雕琢,如“甩須不過肩”“掀髯不過耳”等規范要求,呈現出其技藝追求的高度程式化以及精致化特征2]
二、架子花臉表演的審美特征
(一)陽剛之美:力量與氣勢的藝術表達
架子花臉表演的鮮明審美特征中,陽剛之美集中呈現是其中之一,這種美感不是簡單力量的展示,而是力量與藝術形式高度結合后的精神呈現。從動作體系而言,架子花臉借助大開大合、剛勁有力的肢體動作以及穩健沉著的步伐,營造出磅礴氣場,讓角色形象在觀眾心中形成直觀且深刻的陽剛印象。演員于舞臺上憑借堅實的步伐、挺拔的站姿、寬闊的動作幅度塑造出角色威武雄壯的氣勢,同時在面部表情與眼神處理方面也重視張力的釋放,如怒自圓睜、雙眉緊鎖等表情動作,強化了人物內在力量的外顯。
在唱念的過程中,洪亮且激越的嗓音同鏗鏘有力的念白相互結合,形成了聽覺層面的陽剛美感,在一些重大情緒爆發的關鍵節點,如宣誓、出征以及交戰等場景,聲音的爆發與動作的高強度輸出同步向前推進,形成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使得觀眾不光可“看見”角色所有的力量,還可“感受到”角色的精神氣質。架子花臉的陽剛之美,屬于一種內涵豐富、形式飽滿、融合了氣勢與情感的藝術表達,它超越了單純的力量炫耀,變成了中華戲曲審美體系中剛健雄渾之美的關鍵體現。
(二)程式之美:規范化動作的藝術秩序
架子花臉表演在高度程式化根基上塑造出獨特的審美秩序感,這般規范化動作體系自身就是一種藝術化美的呈現,于京劇藝術中,程式不只是技藝操作的規范,也是帶有審美價值的符號系統,憑借嚴格依循的動作軌跡、身段節奏以及情感流轉,造就了觀賞方面的韻律感與結構美,架子花臉在每次亮相、每一式步伐、每一回須髯動作中,均嚴格依照技術軌道行進,這種特意編排卻又自然順暢的動作,構建出一種有強烈儀式感與秩序感的舞臺美學。
在戰斗場面以及關鍵場景出場時,架子花臉演員的動作保持著規范且節奏協調一致,這讓整個表演有了很高的整體感以及節奏性,觀眾在感知表演的過程中可形成穩定又強烈的美感預期,這種程式美的構建,讓表演并非僅局限于情緒的即興釋放,而是在高度理性的控制下達成的情感藝術輸出,呈現了京劇藝術“形神兼備”的審美追求。借助程式之美,架子花臉既可傳達情感,還可向觀眾傳遞古典戲曲對于秩序、規范以及藝術約束的深刻尊重和追求[]。
(三)色彩之美:視覺符號與心理暗示的結合
架子花臉在面部造型以及服飾設計方面,充分運用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塑造出了一種極具沖擊力且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美感,這種色彩運用所呈現出的效果,在視覺上給人以絢爛奪目的感受,還借助符號化的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心理暗示功能,臉譜是架子花臉極為關鍵的視覺符號之一,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性格屬性與道德品質,如紅色代表著忠勇,黑色象征著剛直,藍色體現出豪邁剛烈,白色則暗示著陰險狡詐。演員通過直觀展示臉譜色彩,讓觀眾在不聽對白的情況下,也可清晰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與立場傾向。
在同一時刻,服飾色彩搭配和臉譜設計形成了統一呼應,如寬大且沉重的戰袍、鎧甲等服飾,在顏色方面大多運用對比鮮明的冷暖色調,再加上有金屬質感的點綴,這就凸顯了角色形象的威嚴與氣派。這種色彩體系有助于塑造角色,而且還是戲曲整體審美風格的組成部分,呈現出一種絢麗且有序、象征而非寫實的東方藝術精神。色彩之美在架子花臉表演中,既是外在的視覺享受,又是內在的心理引導,它幫助觀眾在潛意識層面快速建立起對劇情走向和人物性格的認知框架,使舞臺敘事的藝術效果得到了深化。
(四)節奏之美:動靜結合與情感流動的藝術統
架子花臉表演藝術中,節奏之美占據著極為關鍵卻又時常被人忽略的位置,它具體呈現在動作起始與終止階段的時間把控、唱腔念白的音節韻律以及情感釋放時的松緊適度等多個方面,架子花臉演員于表演進程中,并非只是單純地追求動作的快或者慢,而是依據劇情的具體需求,借助節奏的變化來引領觀眾情緒的起伏以及心理節奏的波動。比如,在出征亮相場景中,演員大多時候會邁著緩慢且沉穩的步伐,同時配合著鏗鏘有力的唱腔,營造出一種沉郁蓄勢的氛圍,而在交戰、沖突的高潮部分,則憑借著迅捷有力的動作轉換以及密集高亢的念白,將氣氛推向頂點。
動靜結合且張弛有度的節奏安排,讓架子花臉的表演有力量的瞬間爆發,還存在情緒的逐步鋪陳與遞進,防止了單一節奏導致的審美疲勞,節奏之美在藝術層面呈現了京劇對時間感與空間感的獨特理解,借助有序的節奏編排,將有限的舞臺空間無限延伸至觀眾心里,營造出一種意象化的舞臺體驗。觀眾在節奏變化中,會不自覺地跟著演員的情緒起伏融人劇情,實現藝術感染力的最大化。節奏之美是架子花臉表演技藝的必要條件,是藝術審美層面上,動靜結合、情感流動、虛實相生的理想融合。
三、現代審美視角下京劇架子花臉表演特征的轉變
(一)表演內涵的深化
傳統架子花臉表演中,著重突出的是有規范化、程式化特點的動作體系以及有著氣勢恢宏之感的整體造型,講究的是動作幅度開闊、節奏鏗鏘有力以及力量爆發出來,不過隨著現代審美觀念發生變化,觀眾在欣賞戲曲藝術時,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那種宏大氣勢帶來的視覺沖擊,而是變得日益重視人物情感可真實地表達以及細膩地傳達出來。如此一來,架子花臉表演在保留基本程式的情況下,漸漸朝著細膩化、情感化的方向轉變,演員在演繹角色時,不再只是通過夸張的動作和高亢的嗓音去塑造形象,而是更注重借助細微的身段變化、眼神處理以及聲腔節奏的微調,來呈現角色內心的情緒波動以及心理變化,如在表現角色忠義之情或者悲憤之感時,現代架子花臉演員會在傳統大開大合動作之后,融入短暫的凝視、低沉的吟唱、微微顫抖的聲線等技巧,使情緒在觀眾心中產生更為持久且深遠的共鳴。這種轉變并非削弱了架子花臉的陽剛之氣,相反通過豐富情感層次,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體且真實,更可契合當代觀眾對于戲劇作品中“人物性格豐富性”與“情感真實感”的審美需求,架子花臉藝術在現代審美環境中實現了由形式美向內容美的拓展[4。
(二)審美取向的拓展
傳統架子花臉表演高度提煉出一種以“陽剛之美”作為核心的審美特質,然而隨著現代文化環境變得開放以及多樣性審美價值開始興起,單一剛烈、粗獷的角色塑造已經無法契合不同層次、不同背景觀眾的審美需求,現代京劇架子花臉在表演特征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傾向,也就是在維持傳統剛勁氣勢的前提下,適度融入儒雅、幽默、沉穩乃至內斂等多種性格色彩,讓角色變得更加豐富、細膩且多面。
例如,新編京劇《貞觀盛事》《大明王朝1566》等作品,架子花臉角色呈現了傳統的威嚴和力量,還憑借柔和的身段處理以及收斂的聲腔運用,塑造出沉著冷靜且智慧睿達的形象,這種多元表演策略有效突破了傳統花臉角色“動輒高聲、必定怒目”的局限,讓觀眾欣賞表演時,能感受到角色的威猛氣勢,也能領略其深層次的人格魅力與內在張力,更契合現代審美對“復雜性”“人性化”藝術表現的追求。這一轉變體現了表演技藝的自我革新,也彰顯了架子花臉行當適應時代審美變化、積極探索多元表達路徑的藝術生命力。
(三)舞臺呈現與媒介表達的融合
在傳統的語境中,架子花臉的表演對舞臺現場有著高度的依賴,需要觀眾在劇場中進行面對面的沉浸式觀看體驗,然而在現代信息社會的背景下,媒介技術快速發展,新型傳播渠道被廣泛應用,這使得京劇表演架子花臉行當,在舞臺呈現以及媒介表達方面出現了深刻的轉變,傳統的高強度技藝展示依舊是舞臺藝術的核心,不過在現代審美視角,更加注重“傳播效果”和“視覺語言”的設計,也就是怎樣借助多媒體手段、影像記錄與剪輯、線上線下融合傳播,最大限度地拓寬觀眾基礎、提升觀賞體驗。具體在舞臺呈現方面,現代架子花臉在燈光設計、背景布景、音響效果上更加精細,通過情境營造增強角色氣勢與表演氛圍;在傳播層面,短視頻平臺、直播技術、紀錄片制作等新型媒介成為關鍵的補充方式,演員在演繹時要考慮劇場觀眾的接受情況,還得兼顧鏡頭語言的細膩捕捉與分鏡節奏,表演細節與整體節奏要符合不同媒介對藝術呈現的要求。
四、結束語
京劇架子花臉作為傳統戲曲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表演行當,憑借其程式化的動作體系、陽剛磅礴的氣勢、色彩絢麗的視覺符號以及節奏鮮明的情感流動,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藝術審美體系。其表演方式與技藝特點,既體現了對規范與力量的高度追求,也彰顯了傳統戲曲美學對秩序與精神張力的深刻表達。面向當代審美需求,架子花臉表演在堅守傳統技藝根基的基礎上,逐漸向情感細膩化、多元性格化與傳播媒介化方向演變,實現了藝術內涵的深化與表現形式的拓展。這種變化不僅使架子花臉藝術在現代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的強大韌性與無限潛能,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猛.京劇架子花臉表演技能探索[J].劇影月報,2020,(02):23-25.
[2]高川惠.尚長榮京劇演唱藝術探微[D].上海音樂學院,2020.
[3]楊占坤.京劇花臉分論[J].戲劇之家,2016,(24):57.
[4]劉佳.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分析[J].戲劇之家,2016,(14):18-19.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