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消費背景下,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與個性化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消費者行為、消費模式及市場環境發生深刻變革,推動企業經濟發展形成新格局。在此背景下,消費模式、消費領域、消費關系、消費技術、消費者行為與消費制度相互交織,深刻影響著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具體而言,消費模式通過優化收入結構與成本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驅動企業成長;消費領域打破物理與數字邊界,助力企業拓展市場覆蓋并提升響應速度;消費關系依托信任機制與協同生態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企業長期發展潛力;消費技術革新與消費者行為變遷推動企業調整供給與營銷策略,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消費制度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優化戰略布局,平衡創新活力與合規要求。本文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探究新消費視野下企業經濟發展的復雜互動機制,為中小企業適應新環境提供理論支撐,并為政策制定者優化政策框架、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提供實證參考。
關鍵詞:新消費;中小企業;經濟發展;影響因素;SEM模型列出
中圖分類號:F276.3;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a)--04
新消費格局是指在數字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消費者行為、消費模式及市場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所形成的全新消費格局。在該視野中,消費者關注的不再僅是產品本身,而是個性化、定制化與體驗化的消費需求,消費方式逐漸轉向服務和共享經濟等多元化形式。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正重新定義消費生態,并推動企業不斷創新以適應新的消費需求[1]。包括《“十四五”規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完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稅費優惠和信貸支持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營商環境的優化,打破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2]。本文分析新消費視野下影響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消費模式、調整消費領域和優化消費關系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為中小企業提供理論支持,幫助其在新消費格局下實現高效發展。
1 新消費視野下企業經濟的多維度影響
1.1 新消費視野下企業經濟的影響因素
新消費視野下,企業經濟發展受多維度因素交織影響,消費模式、消費領域與消費關系構成核心驅動力,消費技術、消費者行為及消費制度則塑造其外部環境與內在邏輯[3]。消費模式通過重構價值創造邏輯,依托收入結構優化、成本效率提高與市場競爭力強化,推動企業持續成長,穩定現金流與供應鏈效率改善,已成為維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4]。消費領域通過拓展市場邊界、打破物理與數字空間限制,借助線上線下融合與跨境場景延伸,助力企業觸達多元消費群體;場景化體驗與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則進一步增強市場響應敏捷性,進而有效刺激銷售增長[5]。消費關系通過建立信任機制與協同生態,依托平臺透明服務與私域流量運營降低交易成本,憑借供應鏈協作與分潤模型優化合作關系,提升企業韌性及長期發展潛能[6]。消費技術催化效率革新與產品迭代,技術手段滲透至生產全流程與商業模式創新中,驅動供應鏈管理精準化與運營成本壓縮,持續增強企業市場適應性[7]。消費者行為變遷呈現需求結構分化與決策路徑社交化的特征,倒逼企業調整供給策略與營銷體系,以精準匹配個性化偏好與即時性訴求[8-9]。消費制度則框定市場規則與創新方向,政策法規通過合規約束與綠色發展導向重塑企業戰略選擇,平衡技術賦能與隱私保護、市場競爭與公平秩序間張力[10]。在三者的交互作用下,新消費生態呈現動態平衡特征,技術迭代、行為演化與制度調適共同編織復雜作用網絡,既為企業提供增長機遇,又設限創新邊界,最終形成多維動力交織的經濟演進圖景[11]。
1.2 新消費視野下企業經濟的影響路徑
新消費視野下,消費關系通過信任機制的深度構建與品牌忠誠度的持續強化,直接驅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發生與復購率的提高,進而為企業收入增長注入穩定動能[12]。消費關系與消費制度存在顯著的雙向互構特征:消費制度為市場環境提供兼具規范性與保障性的制度框架,消費關系則通過適應性調整,優化企業對制度約束的回應能力,尤其是在數據隱私保護與權益維護層面形成動態平衡[13]。消費制度與消費者行為、消費技術呈現結構性關聯:制度變遷通過政策導向重塑消費者偏好,例如綠色消費理念的普及促使需求向合規企業傾斜;企業則在技術應用層面開展創新以滿足制度要求,形成技術迭代與合規實踐的協同效應[14]。消費者行為演變與消費技術、消費模式之間形成交互動力,個性化與便捷性訴求推動技術精準化與模式創新,如訂閱制與社交電商的涌現反向重構企業運營策略[15]。消費技術與消費領域的互動表現為技術賦能拓展市場邊界,智能化產品與服務開辟新興消費場景,虛實融合加速市場滲透。消費模式與消費領域的變革共同作用于企業經濟:前者通過收入結構穩定化與成本效率優化增強競爭力,后者以場景延展與數據驅動運營創造增量空間[16]。上述要素通過多向度互動編織成復雜的作用網絡,形成中小企業經濟增長與競爭力提升的復合動力機制。
2 數據收集研究分析
2.1 樣本數據來源
樣本數據來源于本研究針對新消費視野下中小企業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專項調查。首先,開展問卷預調研。本文采用線下實地發放的形式,非隨機選取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進行問卷填寫和回收,共采集30份預調研問卷。被訪者反饋問卷內容設計合理、表達清晰、回答時長合適。其次,進行正式問卷調研。本文采用電子問卷形式向中小企業管理者和相關人員發放問卷,2023年12月—2024年2月,共回收問卷330份;經過審核,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0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2.73%。樣本數據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的要求。
2.2 信度和效度分析檢驗
本文采用折半信度分析、效度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共同進行信效度檢驗。其中,驗證性因子分析主要考察測量工具的結構效度,即通過模型擬合優度檢驗觀測變量與潛在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理論假設;效度分析則旨在進一步驗證測量工具是否準確反映研究所測量的理論構念,確保測量工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折半信度分析作為評估測量工具內部一致性的信度檢驗方法,通過將量表題項分為兩部分,計算兩部分得分之間的相關性,以判斷量表的可靠性。通過折半系數與GuttmanSplit-Half系數評估內部一致性,系數值通常需高于0.7,以證明良好的一致性。如表1所示,根據折半信度分析結果,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9698和0.9656,表明這兩部分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前后兩部分的相關系數為0.9670,進一步驗證量表的穩定性。折半系數等長和不等長折半系數分別為0.9832和0.9833,均顯著高于0.7,顯示量表信度優良。
如表2所示,效度分析用于評估測量工具是否能夠準確反映目標概念,涵蓋內容效度、結構效度、聚合效度與區分效度。根據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KMO值為0.986,顯著高于0.7,表明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8676.351,自由度為351,顯著性水平P值為0.000,表明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滿足因子分析的適用條件。
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是一種檢驗測量模型中變量與潛在因子之間關系的統計方法,基于理論假設對測量工具的因子結構進行驗證,以判斷觀測變量是否能準確反映潛在變量。結果表明,各潛在變量的平均方差萃取值(AVE)介于0.677~0.726,均大于0.5,顯示出良好的聚合效度;組合信度(CR)值在0.869~0.919,均高于0.7,表明測量工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與可靠性。此外,數據集包含7個因子、27個變量,樣本數為306,滿足驗證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數據要求。
3 SEM實證分析
3.1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度
如表3所示,根據模型擬合統計結果,當前模型的擬合度較為理想。卡方自由度比為2.857,低于3,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RMSEA值為0.026,低于0.08,表明模型誤差較小。GFI值為0.895,AGFI為0.93,雖然GFI略低于理想值0.9,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內,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增值擬合指數NFI、RFI、IFI均大于0.9,而TLI、CFI接近0.8,未達到0.9,盡管如此,差距較小,符合可接受標準。
3.2 結果分析
消費模式、消費領域、消費關系等因素對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均為正向且顯著,影響路徑系數分別是0.41、0.22、0.42。其中,消費關系和消費模式對企業經濟發展有較強的推動作用,路徑系數分別為0.41和0.42,說明這兩個因素對中小企業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消費領域的路徑系數為0.22,雖然稍低,但依然在強支持范圍內,表明良好的消費關系對中小企業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這些因素對企業經濟的影響程度雖屬一般,但仍表現出正向作用。總體來說,消費者行為、消費技術、消費模式、消費關系等因素在中小企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較為顯著,尤其是消費模式和消費領域在新消費視野下表現出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4 建議
4.1 消費模式:重構價值創造邏輯
新消費視野下,消費模式的升級需重構企業價值創造邏輯,通過優化收入來源、提高市場競爭力與運營效率實現突破。引入訂閱制與會員經濟模式,可幫助企業獲取穩定現金流,并降低收入流動性。在具體操作中,企業應聚焦高頻消費品類推出訂閱服務,設計分層會員權益體系,并依托用戶行為數據分析優化產品組合。此外,共享經濟與資源復用是消費模式升級的核心路徑。企業可通過共享倉儲物流、搭建設備租賃平臺等方式,減少固定資產投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個性化與定制化服務則能精準匹配消費者日益細分的需求,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解析用戶偏好,并提供定制化產品與服務方案,從而增強用戶體驗與品牌忠誠度。社交電商與內容營銷作為重要趨勢,可助力企業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用戶建立直接聯系,并開展內容營銷活動,提升品牌曝光度與用戶黏性。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入,有助于企業精準響應環保需求、開發綠色產品、推動循環經濟模式落地,進而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與品牌形象。消費模式創新不僅能優化收入結構與成本效率,還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為中小企業在新消費格局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4.2 消費領域:打破物理與數字邊界
新消費視野下,消費領域的升級要求企業打破物理與數字邊界,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及跨境消費場景拓展,以響應消費者多元化、場景化需求。全渠道融合(OMO)策略可助力企業實現線下門店數字化轉型,部署智能貨架與掃碼購系統,開發支持 “到店自提 + 同城配送” 的小程序。通過打通線上線下數據、整合 POS 系統與電商后臺,企業能夠實現用戶行為的全域追蹤,顯著提升運營效率與用戶黏性。虛實融合場景的創新則借助低成本 AR 技術打造虛擬試妝、虛擬試衣間等功能,增強消費者購物體驗,并提高轉化效率。跨境電商布局與下沉市場深耕是企業突破地域限制、開拓新消費市場的核心策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觸達全球消費者,可擴大市場覆蓋廣度;通過下沉市場布局挖掘低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能進一步拓展市場滲透深度。消費領域的創新不僅提升企業市場響應敏捷性,還能創造增量價值空間,為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時代實現可持續增長提供關鍵支撐。
4.3 消費關系:從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贏
消費關系的升級要求企業轉向共生共贏的合作模式,摒棄零和博弈思維。通過構建協作生態體系,企業可優化平臺分潤機制與供應鏈協同效率,形成良性循環:一方面,依托流量扶持政策、階梯式傭金制度及平臺活動參與,降低運營成本并擴大曝光覆蓋;另一方面,加大私域流量精細化運營力度,通過社群運營沉淀核心用戶,同步開展 UGC 內容征集活動,增強用戶參與感與品牌黏性。在信任經濟體系設計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實現產品全鏈路溯源,確保商品信息的透明性與可追溯性,既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又降低退貨率,進而優化用戶體驗。利益共享機制則通過雙向激勵激活內外部動能:企業可推行員工持股計劃與用戶激勵計劃,同步提升團隊執行力與用戶活躍度,最終增強整體運營效率與市場響應速度。從零和博弈向共生共贏的轉型,不僅能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壓縮成本,還能推動其在市場中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中小企業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5 結語
本文基于結構方程模型(SEM),實證分析新消費視野下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發現消費技術、消費者行為與消費制度間接影響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消費模式、消費領域、消費關系對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產生直接正向影響。消費模式和消費關系對企業經濟發展起到最為關鍵的推動作用。因此,建議中小企業在新消費格局中重構價值創造邏輯,優化消費模式,增強市場響應能力,打破物理與數字邊界,提高競爭力,并通過建立信任機制和優化協同生態推動企業長期發展。另外,企業還應有效利用技術與數據驅動,調整營銷策略,以滿足日益個性化和即時性的消費需求,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毛中根,謝遲,葉胥.新時代中國新消費: 理論內涵、發展特點與政策取向[J].經濟學家,2020(9):64-74.
杜海濤.以新消費加速釋放內需潛力[N].人民日報,2023-05-10(019).
韓凝春,王春娟.新生態體系下的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3):121-128.
付娟娟.新消費趨勢下直播電商與社交電商融合發展模式探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5(4):31-33.
班娟娟,郭倩.多方集中發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質增速[N].經濟參考報,2021-09-17(001).
陳中潔,陳思伊.資源基礎理論視角下企業新消費品牌可持續增長能力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3(16):136-139.
鮑松媛,李潔.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小企業營銷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4(13):57-59.
曹華.新消費時代的用戶價值創造[J].中國質量,2024(3):76-80.
周旭飛.中小企業在新消費主義時代的發展機會[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0):37-38+16.
黃文青.金融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05: 239.
Kamal Muhammad Mustafa,Mamat Rosnida,Mangla Sachin Kumar,Kumar Patanjal,Despoudi Stella,Dora Manoj,Tjahjono Benny.Immediate return in circular economy: Business to consumer product return information sharing framework to support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51379-396.
張茜.“新消費”背景下消費金融發展路徑優化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5(4):173-176.
李彬.新消費時代企業市場營銷的精準洞察與創新突圍[J].營銷界,2024(17):14-16.
武虔虔.新消費時代下企業商業模式與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業,2025(1):19-22.
李紅利.“雙碳”目標下企業和消費者行為改變的激勵措施[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36(1):35-40.
黎傳熙.數字經濟賦能“新消費新業態”商業生態體系構建:以場景體驗式“新零售”企業為視角[J].企業經濟,2023,42(6):1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