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邰麗華,很多人的腦海中會第一時間浮現出《千手觀音》的美好姿態。如今,距離邰麗華領銜21位殘障人士演繹那曾感動無數人的春晚節目,已過去了整整20年。
2025年4月12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以舞蹈《千手觀音》為底本、以敦煌莫高窟千手千眼觀音壁畫為創作靈感的大型情景音樂劇《千手千眼》大灣區巡演于廣東省江門市正式開啟。惠州、珠海、廣州、深圳、香港……一路上,演員們用他們對藝術的感知和表現力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領略敦煌藝術風華和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還是喜歡站在幕后,看著她們在舞臺上閃閃發光。這份靜靜守候的心情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精神傳承!”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恰如她在榮獲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后,接受采訪時所說:“不賣殘、不賣慘,觀眾也可以用欣賞高雅藝術的態度來欣賞我們的節目。”
閃耀:時隔20年奇跡再上演
“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絕美的舞蹈,于無聲處再現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間勾勒人性的高潔,一個樸素女子為我們呈現華麗的奇跡……”這是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給邰麗華的頒獎詞。或許當時,我們都不曾想過,20年后,邰麗華會再次與春晚結緣,為全國聽障觀眾創造又一個華麗的奇跡。
今年,央視春晚首次推出視障版和聽障版無障礙轉播。這一次,邰麗華的身份不再是一位舞者,而是春晚聽障版的藝術指導和手語指導。在她的指導下,13位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聽障演員和4位手語老師一起,讓聽障觀眾欣賞了一場由春晚現場、AI實時字幕和手語表演組成的“完整”演出。
全程四五個小時的手語翻譯背后,是邰麗華和團隊夜以繼日的堅持不懈。“對我們來說,很多類型都是第一次嘗試。”起初,聽聞無障礙轉播的消息時,邰麗華以為這次和往年相似,只要配合春晚歌曲歌詞、舞蹈內容,做好手語翻譯工作即可。沒想到,隨著披露的信息越來越多,她漸漸意識到,此次轉播不僅史無前例,更是一次顛覆傳統、打破壁壘的“春節大聯歡”。
相聲、小品、戲曲節目……整臺演出都要手語翻譯,這不僅僅是人手與工作量不匹配的問題。在國家通用手語詞典的詞匯量有限的情況下,邰麗華必須帶領團隊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進行更適配的“二創”。
“春晚是人民的春晚,聽障人士也是人民的一分子。”讓全國聽障朋友“第一時間享受到這份幸福和溫暖”,成了邰麗華在乙巳蛇年春節前全力去追的夢想。
如何表達語言類節目的幽默感?如何呈現戲曲節目中的唱腔、身段和表情等元素?如何意譯每一個作品的背景故事和豐富內涵?如何描摹勾勒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氣象萬千……至今,邰麗華仍能清晰地回想起這些曾讓她心里沒底的難題。
為了增強聽障朋友的體驗感,在一些手語直譯存在局限性的內容上,邰麗華要求演員加入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戲曲節目則要提前做好功課,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春晚是綜藝類的晚會,面對的是千家萬戶,氣氛是快樂、喜慶。因此,在手語的打法上,我們會根據歌詞的意思、小品的上下文等情節進行表現。對于戲曲類節目,我們不可能一一對照臺詞內容去翻譯,而是將其中的含義通過多方位、立體化的角度來呈現,讓聽障朋友能夠切身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不到最終發布的一刻,春晚的節目單始終存在變數。這意味著邰麗華在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難關的同時,還要不斷根據節目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記完一套手語,節目換了,那就再記新的。因此,即便無需登臺,邰麗華也從未缺席過一次春晚彩排。在團隊接力完成各自工作的過程中,她全程半跪在演播廳的地上,和大家溝通交流,為大家加油鼓勁,“我們面對的問題很多,但不要害怕,總有辦法去解決”。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捷徑可以走,邰麗華又一次成了團隊的“定海神針”。
“那段時間真的很累,大家都處在崩潰的邊緣。但既然選擇了你,你也上了馬,那就只有干這一條路,不能退。”邰麗華眼神炯炯、目光專注,臉上絲毫不見歲月的痕跡。不同的是,眼中有光、心中有夢,歸來仍是少年的她,早已活成了別人的勇氣和底氣。
光源:勇氣和底氣皆源于此
回顧來時路,盡管和同齡人有些“不同”,但邰麗華從不缺乏“不走尋常路”的勇氣。她說,一方面是倔強、不服輸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要感謝父母,特別是父親給予的愛。
1976年,邰麗華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一戶尋常人家,上有一姐。父親在造船廠工作,母親是一名會計。一家四口過著平淡又幸福的生活。邰麗華兩歲時,因為高燒注射了鏈霉素,失去了聽覺。但父母始終是她最有力的支撐,特別是父親。
邰麗華一直覺得父親給了自己比姐姐更多的愛:為了治好她的耳聾,他四處求醫問藥,將姐姐送到寄宿學校;發現她喜歡舞蹈,父親給她買了人生第一雙白舞鞋;在她成名后,父親不忘時刻叮囑她要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邰麗華向來注重保護家人的隱私,鮮少在外人面前談及自己的家庭。但在這一次采訪中,她回憶了很多與父親相處的溫暖瞬間。邰麗華說,父母都很愛自己,但方式大相徑庭。母親性子急,父親反而總能找到溫和的、適合自己的法子。讀小學時,邰麗華的數學成績一度不好,母親二話不說就批評。“成績越不好,她越說我,我越不想學。”幸而父親及時出手,控制住了令人撓頭的惡性循環。
“爸爸總有辦法緩解我的抵觸心理。他會耐心地找到癥結所在,幫我分析問題,找到解決辦法。”那時,按照身高,邰麗華應該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可為了方便打手勢,爸爸還是讓她坐在二八自行車的前杠上。在接送她上下學的路上,無論晴空萬里還是陰天下雨,父親會一道接一道地給她出題。邰麗華邊喊邊比畫著回應,做口算題愈發得心應手。做應用題練習時,爸爸還會畫畫進行說明。邰麗華的數學思維逐漸得到啟發,數學成績躍居班級第一。
或許是覺得女兒體弱多病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常懷愧疚之心的父親總是用盡一切辦法支持、關心著女兒。無論是學舞蹈,還是高三放棄保送,堅持參加普通高考,又或是從臺前轉入幕后,投身特殊藝術人才教育,做每一個重大決定時,邰麗華向來勇敢又果決,因為她知道,“只要有夢想,爸爸就會助力我去實現”。
邰麗華做手術那年,父親從老家趕到北京照顧她。“那是我們最后一次共處。我一直想學做牛肉面,總是做不好。爸爸多次親自示范,從選材到烹飪,每一步都講解得十分詳細。”邰麗華為什么會對學做牛肉面如此執著?在她十幾年前的繪圖日記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那些年,她總是奔走于天南海北。為了讓她出門前或落地后能第一時間吃上一口熱飯,父親總是掐著時間起來給她做一碗牛肉面。因為擔心睡過頭,他半夜醒了一次又一次……
2022年,父親與世長辭,邰麗華在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因私請假,錯過重要工作。深感自己得到太多而回饋太少,邰麗華寫了一封長信埋在父親的墓下。那碗讓深沉父愛充滿煙火氣的牛肉面,成了父親留給邰麗華最后的念想與味道。經過不斷復刻、嘗試后,邰麗華做的牛肉面已經成了家里的“招牌菜”。她說每次做牛肉面,就會想起父親,“那熟悉的味道,就像他一直在陪著我”。
燈塔:全團演員的“大家長”
在充滿愛的家庭中肆意生長、追光逐夢,邰麗華快樂而知足。她把從父親身上學到的處世哲學,統統用在了兒子身上。像父親一樣,比起成績,她更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聊起和兒子相處的點滴時,邰麗華臉上一直掛著溫暖的微笑。不過,初為人母那會兒,她比常人要辛苦許多。睡覺時,邰麗華本可以摘掉助聽器好好休息,但為了能及時聽到兒子的哭聲,她必須24小時保持警醒,根本休息不好。
好在兒子健康茁壯地長大,邰麗華也在日復一日的親子時光中,形成了自己的育兒理念。“要想孩子陽光開朗,身為家長,必須尊重孩子。”這種尊重滲透在邰麗華與兒子的互動細節中。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她便和先生達成了共識,和孩子說話時或蹲或跪,要盡可能地和他平視。“和孩子平視,他會更舒服,也更愿意把我們當成朋友,分享一些親密的話題。”
在育兒一事上,邰麗華和先生幾乎是自力更生,實在忙不過來才請老人搭把手。因此,兩人一直是有商有量的分工協作。有分歧的時候,他們會等孩子睡著后聊一聊,直到形成統一的行動綱領。
時間長了,夫妻倆配合得越發默契:邰麗華更多地負責兒子的衣食住行和后勤保障,先生則負責跟孩子“斗智斗勇”,解決疑難問題。
身處北京,邰麗華和先生并沒有加入“雞娃”大軍。他們更愿意帶孩子去做志愿者、參加公益活動,走進弱勢群體的世界,看他們是如何以一技之長好好生活的;而普通人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與他們相處。至于特長培養,則完全以兒子的興趣為出發點。許是得益于媽媽遺傳的藝術基因,兒子在繪畫上表現出很強的天賦,贏得了大大小小的榮譽。
有坎兒就邁過去,有夢想就去追。邰麗華一直在身體力行地告訴兒子這份自信和篤定。從《我的夢》到《夢的守望》再到“尋夢敦煌”,“夢”這個字貫穿著邰麗華的生活和藝術生涯。邰麗華的夢到底是什么?曾經的她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一位出色的舞蹈老師;后來,她希望自己可以改變更多殘障兒童的命運。在她成為母親后,這個夢變得更加強烈與迫切。
2013年,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附屬學校在邰麗華老家湖北省宜昌市建成。邰麗華跟年輕的老師一起,帶著孩子們在學校同吃同住、同學習、同排練。她將教學體系分為專業課和文化課兩部分,殘障兒童們一樣可以學到普通學校的課程。
邰麗華對每一屆藝術班的孩子如數家珍。每逢藝術團參與重大活動,她都力推這些孩子上場。在她眼中,這亦是一種傳承。每當看著孩子們站在臺上自信地展示自己、傳遞藝術之美時,邰麗華都會覺得特別驕傲。“雖然不能上臺,但我感覺自己和他們共融在一個藝術的空間和氛圍里。”
只要有機會,邰麗華就會帶著孩子們走出藝術團、走下舞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前段時間,她帶著兩個孩子去參加北京大學愛心社手語分社成立20周年的活動。臺下,他們和那些頂尖學府的學子大方交流;臺上,他們以一曲《孤勇者》驚艷四座。任誰也不會想到,剛入團時,他們是怎樣的畏縮和怯懦。
正因為見證了孩子們一路的成長和令人驚喜的盛放,邰麗華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美育和藝術教育更能幫助這群特殊的孩子發現自身的亮點。盡管他們可能面臨各種挑戰和障礙,但這樣的教育為他們注入了自信和展示自我價值的勇氣。”
“孩子們終將長大成人,終會在社會中立足。”為了這個既屬于孩子們也屬于自己的“夢”,49歲的邰麗華依然在全力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