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供應鏈產業有著天然業務關聯,二者融合能提升供應鏈效率、成本管理水平,對供需企業有深遠戰略價值。作為物資集散中心,傳統批發市場承擔貨源篩選、商品流通、價格調節等功能,是商品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團餐供應鏈圍繞企事業單位餐飲服務,開展采購、運輸、供應,提供優質產品與及時服務。二者深度結合可激活供應鏈活力,帶動周邊產業成長,保障各環節持續優化,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供應鏈產業融合的意義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二者融合的重要價值。傳統批發市場商品種類全、數量大、流通快且網絡廣,能快速響應各行業采購需求;團餐供應鏈企業面對穩定的大客戶需求,則需要高質量、高穩定性的食材采購渠道。二者在“生產—批發—供應鏈—用戶”鏈條中處于中間環節,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依托批發市場的資源優勢,團餐供應鏈企業能獲得種類豐富、質量安全且成本可控的新鮮食材,面對食材季節性波動和供需、成本變化時,通過大規模采購獲得優先采購權,保障貨源穩定,讓資源配置更高效。
同時,合作能促進價格透明化與成本控制。團餐供應鏈企業與大型批發市場的規模化效應,能降低采購和物流成本,通過集中采購和商務談判獲得更低采購價。合作中,團餐企業可精準把握食材價格波動,通過預期研判提前采購部分商品,借助冷鏈倉儲降低成本,避免采購價波動影響利潤。
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供應鏈產業融合的難點
在團餐供應鏈體系中,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供應企業既有共同利益目標,也存在不少沖突。二者融合不只是商業上的競合,還涉及市場環境和技術應用的適配問題,對企業管理模式、協同運營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要實現深度融合、提升團餐供應鏈服務水平,企業就應當正視融合中的難點,從實際問題出發尋找破解思路。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傳統大型批發市場目前仍依賴人工管理,在商品進出、庫存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環節,缺乏先進數字化技術支撐。市場對商戶監管較寬松,數字化系統難以覆蓋整條商品采購鏈。而團餐供應企業面對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要求,普遍采用現代數字化管理系統,訂單處理、檢驗數據、庫存跟蹤、需求提報及價格波動等信息,都能在系統中直觀呈現。
供應鏈環節的協同融合難度較大
傳統大型批發市場管理偏粗放,尤其大宗商品入庫出庫時,很難兼顧所有細節。在食材采購、運輸、儲存等環節,批發市場與團餐企業在商品標準化、流程管理上難以協同,“各自為政”成了主要矛盾。這一方面源于批發市場商品種類多、規格雜,不同供應商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管理難度大;另一方面是團餐企業對食材需求更精細,既要求質量穩定,又需要供應及時,雙方標準難統一。
食品安全管理的融合是核心難點
食品安全是批發市場和團餐企業共同的難點與痛點。團餐企業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很可能被用戶直接否定,但食材生產加工環節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批發市場難以實現全面監管,客觀存在的安全風險給團餐企業標準化升級帶來阻礙。
融合過程中,團餐企業需要批發市場把好生產端采購質量關,筑牢團餐服務的質量根基,確保每一餐都符合用戶對質量和安全的要求,實現從生產、采購到配餐服務的全過程質量把控。但其間涉及眾多企業和環節,復雜的商品、流程與參與方相互交織,給二者融合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新挑戰。
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企業的融合互助發展
北京水產集團是首農食品集團旗下的大型專業子集團,業務涵蓋專業市場、國際貿易、遠洋漁業與食品加工、供應鏈服務及現代分銷等領域。圍繞“以流通中心等批發市場為核心,打造具備上下游供應鏈服務能力的現代食品流通服務商與供應商”的愿景,集團正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建供專業的供應鏈生態圈
建立合作共贏的融合模式、助力供應鏈產業發展,是大型批發市場與團餐企業的共同目標。對批發市場而言,以食品安全為根基打造專業化市場、構建共贏的供應鏈產業圈,是融合的核心方向。傳統批發市場與團餐供應鏈的融合,依托優質商品和快速響應服務,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需關系。
當前,北京水產集團緊扣市場需求,已建成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京深海鮮、北水嘉倫、北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四個專業市場。以菜籃子工程為出發點,集團瞄準市場和企業的多元需求,全力打造特色鮮明、規模宏大、產品優質、服務多元的批發行業領軍者,在鮮活農產品、進口生鮮、特色農產品等批發流通領域樹立起權威,食品安全、供應鏈管理與成本管控水平不斷提升。
在專業化市場基礎上,批發市場還需與團餐企業深度合作,構建超越單純商業交易的供應鏈生態圈。為保障食品安全可追溯,批發市場不僅要提供可靠食材,還應共享采購企業與安全檢測的部分信息;必要時共建雙方認可的安全檢測與采購標準,引入團餐企業參與監管,實現食材采購前置化,優化采購渠道,打造供應商、批發市場、團餐企業多方受益的供應鏈生態。
打造數字化轉型的信息平臺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大型批發市場需借助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推動供應鏈服務創新優化,精準把握庫存管理、市場波動及團餐企業需求,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率。批發市場可聯合團餐供應鏈企業搭建統一數字化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交易互動與市場波動預測,確保供需海量信息無縫對接,通過數據共享提高預測準確性。
批發市場要通過數字化平臺做好供應商、商戶和庫存數據管理,保障大宗物資能靈活應對大宗與小規模采購的頻繁變化,動態調整供應量,及時更新價格和供需情況,避免商品短缺或庫存積壓。團餐企業則可通過平臺獲取最新商品名錄、采購價格和質量信息,制定最優采購策略。
雙方還能在供需調節上深化合作:對批發市場可能積壓的產品,提前協商增加團餐企業采購量;對團餐企業急需卻庫存不足的商品,由批發市場緊急調配保障供應,從而降低供應鏈整體成本。
打造協同的智能物流管理機制
為保障“批發市場—用戶”環節的食品安全與運輸效率,批發市場與團餐企業可構建協同的智能化物流管理機制,優化供應鏈智能化水平,確保食材采購運輸的質量、效率與安全,實現精準配送和全程質量管理。
批發市場需開發前端管理工具,將入駐商家、供應商、團餐企業納入智能物流體系,引入智能倉儲系統、大數據管理工具和運輸實時監控功能,讓物流全程可視化、透明化、數據化。不同用戶可按權限實時監管供應鏈運行,精準管理運輸路線、冷鏈環節、倉庫出入和配送時間,確保食材準時安全送達,避免物流過程中出現質量或服務問題。對批發市場而言,智能物流管理能減輕倉儲壓力,提升供應鏈各環節配合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