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技術浪潮一樣,泡沫總會如期而至。當最初的狂熱褪去,技術沒能兌現興奮期里被吹高的預期,失望便會隨之而來。這樣的戲碼我們見得不少:移動互聯網崛起時如此,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起飛時的泡沫破裂更是典型。這次AI浪潮也逃不開這個周期,但這未必是壞事——它會篩掉那些偽創新和符合市場預期的產品,最終可能只有1%的玩家能沖出來成為巨頭,為社會創造真正的價值。我們現在就在這個階段里,今年的行業或許比去年更冷靜,卻也更扎實。
很多人喜歡把AI革命比作工業革命,回溯歷史確實能看到相似的軌跡:舊崗位被淘汰,但更多新工作會冒出來。每次技術革命淘汰的,其實都是那些最繁重、最枯燥、最不體面的工作,而新創造的崗位往往更舒適、壓力更小。所以我對這波生成式AI的創新始終樂觀。
但有一點必須清楚:這種變革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人類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關鍵是要主動行動——企業、機構、政府,還有每個普通人,都要為這場范式轉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