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0-0003-04
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高校在開展教育時應重視培育學生的創業能力,不但要解決學生就業的問題,還應為社會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和發展前景,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因此,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轉變大學生的創業觀、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教育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教育現代化的特征
(一)歷史差異性和時代區域性
首先,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屬于社會的范疇,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其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因此,它與社會現代化都具有堅持實事求是和創新發展的特征。其次,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活動性,教育現代化在社會制度、人口因素以及文化傳統上展現出階段性的時代特征。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教育現代化還具有獨特的客觀規律,其內容和方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具體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教育現代化既堅持實事求是與驅動創新相結合,同時還堅持獨立自主與改革開放相結合的發展規律。因此,教育現代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時期與所處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有機結合,并且在這個基礎上確定教育活動的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具有歷史性、差異性、時代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二)以時代屬性核心,建設目標路徑
從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實現路徑來看,都是緊密圍繞時代屬性,即教育現代化會根據社會生產力的實際發展水平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對于創新人才的培育。[1教育現代化的建設路徑及目標是以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為核心,從而開展現代化教育體系建設的。當今社會,高校培育創新人才是現階段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就是培育具有創業能力的人才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開展載體,具有多種職能,如人才的培育、科研以及為社會提供服務。在眾多的職能中,最為重要的職能就是培育人才。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創業教育為發展核心,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育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不僅是新時代國家和政府對于高校的迫切要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的現實需要,更是高校的教育能夠取得持續發展與進步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正處于升級的重要階段,產業的升級和調整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同時社會的健康發展也越來越取決于人才的素質和技能的提升,因此也就要求高等教育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合理規劃高校的專業學科結構,同時對人才的培育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為培育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方法手段陳舊
教育現代化自身具備的時代屬性使得高校的創業教育模式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但受傳統教學模式屬性的限制和影響,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力度不強,教育工作者受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比較深遠,仍舊采用傳統機械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地互動,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知識傳授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從而使得高校的大學生群體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較為薄弱,
(二)學生對創業教育缺少興趣,積極主動性不高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群體對創新、創業缺乏積極性和興趣,加之日常教學中缺少相應的引導,導致大部分學生很少會主動地進行創新性思考。因此,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中,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一個相對安定、平穩的工作,較少有自主創業的想法。即使有的學生具備一些創業的構想,也會因為自身欠缺經驗、不熟悉創業流程和一些其他因素而產生畏難情緒,最終選擇放棄。這也是當前階段很多大學生對創業只是停留在設想狀態,沒有最終付諸實際行動的最主要原因。
(三)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實踐教學能力薄弱
1.校內創業師資力量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在當前高校的教育中,高校的創業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僅有職業規劃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并且這兩門課程的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時也都是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很少會涉及實踐知識、實踐技能等內容,課程設計單一且過于形式化,不能有效地開展創業相關教育,培育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此外,當前階段我國很多高校的師資力量存在嚴重的不足,很多高校的師資隊伍組成人員都是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具有很強的理論知識,但是自身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并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形勢缺乏有效的判斷,也就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對學生實際創業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3]
2.校外創業專家導師很難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學。一些高校聘請的教育工作者對實際教學情況不夠了解,也不熟悉高校具體的教學環境,致使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難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法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得創業教育課程沒有時效性和針對性,教學質量和效率達不到預期。
(四)創業實踐實訓體系功能不全,利用率不高
當前高校的創業實訓體系是獨立于專業教育的,實踐實訓平臺很難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創業實踐的需求。同時,各學科專業都建立了與自身專業相適應的實踐基地,這就使得學生對創業實踐教學的興趣不高,教師在創業實踐教學中很難有效開展與專業技能相關的創業教育,導致創業實踐實訓平臺形同虛設。
三、在教育現代化驅動下提升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高校學生群體創業的自主創業意識
當前很多大學生群體對創業意識缺乏科學的認識,不懂得其中的內涵,很多學生認為創業無關緊要,并且希望自己能夠在畢業之后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創業的過程具有很強的風險性,在這一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給學生群體帶來財產損失。因此,現在高校的很多學生群體不敢輕易地進行創業,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活動。為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高校應該綜合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嘗試各類創業活動,并且應該在培育和引導的過程中,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
首先,教育工作者應該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教學工具進行輔助教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課程開始之前在互聯網中搜集一些創業的案例視頻,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播放,使得學生群體能夠對創業的流程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了解,同時教育工作者應該對視頻中的創業案例進行分析,使得學生能夠明白案例中創業者取得成功的原因,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消除學生群體對創業的恐懼,增加創業的信心和勇氣。
其次,高校也應該定期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4通過與思政、科技、中華傳統文化等多種元素相融合,組織開展具有不同特征和主題的實踐活動,并提供必要的活動資源、啟動資金和活動經費支持等,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業社團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創業觀和價值觀,激發其投身創業的積極性和開展創新實踐的主動性。
最后,高校也應定期邀請一些院校的杰出創業校友回校舉辦創業演講,就創業活動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向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業歷程和創業經驗,對學生的創業迷惑和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這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群體的創業激情和熱情,發揮榜樣的力量,為學生今后的創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完善高校的創業課程體系和內容
對于高校的教育來說,對現有的創業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地優化和完善,是提升學生群體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1.對于創業課程體系來說,要想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就迫切地需要高校進行教育課程改革。改革的內容應該具有科學性和全面性,應該包含基礎知識、實踐技能等多個要素。高校對現有的創業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完善,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和機制來保障創業課程的實效性,從而杜絕創業課程形式化。在創業的基礎知識領域,開設貿易管理、創業管理學以及理財規劃等交叉學科課程,通過這些專業課程讓學生群體能夠對創業的基礎內容和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5在創業實踐技能訓練環節,單獨設立和開展相關的創業訓練課程,通過開展課程教育和訓練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創業的流程和注意事項。
2.鞏固創業知識,提升技能訓練效果。借助互聯網相關軟件對社會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模擬,學生在模擬經營企業的實踐中,要明確自己的企業經營范圍,從而確定企業的規模和需要研發的產品,才能夠在社會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6在這個實踐過程中,能夠使得學生將創業理論知識和創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讓自己對創業活動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三)強化師資力量,優化創業師資結構
教育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活動中,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育工作者既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經驗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和思想引領。在當前社會發展階段,高校要想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育出更多的技能型創業人才,需要高校的管理者重視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因此高校應該定期對院校內的教育工作者展開技能培訓,邀請社會中一些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專家和教授對本校的教育工作者開展創業教學技能培訓,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與此同時,高校也應該構建完善的考核機制,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技能和創新能力進行定期的考核,還要不斷完善創新的激勵機制,來調動教育工作者的熱情和信心,使得能夠自覺地進行學習,提升自己的創業教學能力,為學生群體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7]高校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教學服務,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構建創業教育大平臺,豐富實踐教育功能性
高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時候,既要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學科融合能力,又要對學生群體的創業實踐活動進行系統規劃。通過構建集教學、實操、模擬和測評于一體的多功能創業實踐大平臺,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對創業實踐的需求、有效服務大學生群體,還可以借助創業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不斷地促進高校創業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在高校的平臺建設和規劃中,可以采取多種類型和方法,將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與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范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和各類創客空間以及互聯網虛擬實踐實訓平臺結合起來,形成育人合力,共同運營和支撐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實訓,滿足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實際需求,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
不同的實踐平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例如,構建虛擬的商城、大學生實踐園區、創業孵化中心等,開展創新研究的實踐項目,對社會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有效模擬,并且對一些商業能力進行系統的測試。建設虛擬的商城,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社會商業活動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學生群體能夠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科技園區平臺和創業孵化中心主要是為了重點培育學生群體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在進行實踐創業過程中能夠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高校在為學生構建創業實踐平臺之后,可以建立專業的指導小組,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學生群體的一些問題和疑惑,對其學生群體的創業實踐活動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譬如舉辦專業知識的學術競賽、創新創業技能評比等。高校應該鼓勵學生群體將可實施的項目放到創新平臺進行創新測試,由指導小組對學生群體的創業理念和目標進行科學的評估,對項目的可實施性進行分析。
高校的創業實踐平臺使得學生群體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并且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去指導社會實踐,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這個過程既能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又能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創業能力。
四、結語
在當前教育現代化驅動下,高校的教育重點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也需要創新型人才的推動,高校作為新時期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要堅守教育使命,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質量。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同時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升學校整體的教學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成禎.以科技創業為導向:美國研究型大學創業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8):102-106.
[2]陳新忠,王方洲.荷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特點: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19(04):79-85.
[3]卓澤林.美國雪城大學全校性創業教育:路徑、影響及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19(02):99-106.
[4]母小勇,張衛民.駐場企業家項目: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舉措[J].教師教育研究,2019,31(02):59-64.
[5]盧揚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及拓展路徑探索: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59-61.
[6]徐小洲,葉映華.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及其有效性評價:以浙江大學《創業基礎》MOOC課程為樣本[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1):16-22+164.
[7]鄧紹根.開山創業:上海時期暨南大學新聞教育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1):1-17.
(薦稿人:李金榮,吉林財經大學教授)(責任編輯:張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