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品牌方,我們的目光多半聚焦在消費者與行業動態上。新一代消費者首先對品質提出了更高標準——他們愿意為優質產品支付合理溢價,但絕不是為“智商稅”買單。同時,他們對審美與情緒價值的追求愈發凸顯,“顏值即正義”“千金難買我愿意”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而對于性價比,他們的理解也更趨理性:既要好產品,又要明明白白消費。
當然,交“智商稅”的現象從未消失,但這并非新一代消費者的標簽,而是各代人都可能踩的坑。如今“智商稅”被頻繁提及,恰恰說明消費者的警惕性在提升,他們早已不是過去那種輕易被說服的群體了。
更關鍵的是,新消費群體催生了全新的場域生態:信息場、娛樂場、消費場、社交場都與以往大相徑庭。新渠道帶來的流量紅利確實給品牌打開了更多窗口,但對品牌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水漲船高。過去靠單一渠道就能站穩腳跟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品牌得練就“十八般武藝”,往往這個還沒吃透,下一個新玩法就來了。這種不斷學習、試錯、追趕的節奏,想必讓不少品牌都陷入過焦慮。
在這樣的環境下,創始人很容易陷入“今天追這個風口,明天趕那個潮流”的迷茫。但其實,無論外部玩法如何迭代,品牌最該夯實的還是內功,也就是極致的產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