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068-04
高職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主要講授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基本國情、國內外形勢及其熱點難點問題;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刻領會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2]現階段高職“形勢與政策\"課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課和專業割裂、學生主動性不強等問題。“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3]根據黨和國家的要求,要改革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的現有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整合教學資源勢在必行。
一、當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的困境
(一)理論與實踐脫節
“形勢與政策\"課一般由三到四個班級合班上課,課程主要以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為主,由于合班課學生人數多,安排外出實踐難,實踐流于形式,學生踐行不夠,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沒有做到知信行統一。
(二)思政課和專業割裂
教師在備課中較少考慮到授課對象的專業背景,在案例選擇、實踐安排等環節很少和學生的專業融合,在理論教授和指導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與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的溝通交流不夠,為學生布置的實踐作業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專業,缺乏針對性。
(三)學生主體性不強
課前學情調查發現學生對“三農\"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了解不全面,對“三農\"工作重大意義理解不深入。同時自控力不足,上網時間每天大于3小時的占到 53% ;用于學習的時間不到 20% 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控力不強,浪費了大量時間。
二、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性”,也“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的社會性,是指基于物質資料生產而形成的人們相互交往的屬性,[5基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必須遵循課程的形成、發展規律,在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和資源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對象—一當代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關系。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要引導人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不斷促進實現人的主體性。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的知識生成意義和建構理解。[6]可以看出,學習是指學習者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主動獲取、建構新知識的內在心理表征過程。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中,要采用問題鏈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驅動學習,重視主動學習,強調協作學習,鼓勵學生自己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將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AI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等融人教學,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將枯燥的理論融入實際,尤其是要第一時間將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進頭腦,增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使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過程,更是學與學的過程。
三、構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活‘動'一體\"教學模式
(一)設計思路
1.學思用貫通,發揮教師主導性讓思政“小 課堂”活起來
一是堅持數字思維,在教學方法和資源上下功夫。建設“理、虛、實\"三位一體教學資源,慕課、微電影、直播、短視頻等線上 + 線下融合,讓理論“活”起來、人物“動\"起來、事件“亮\"起來。二是堅持辯證思維,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結合學生實際和專業背景,堅持“案例說理”,鼓勵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我們在行動\"直播帶貨、環保宣傳等實踐活動,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三是堅持系統思維,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專家學者等共同參與,形成“大思政課\"的合力。
2.知信行統一,發揮學生主體性讓社會“大課堂\"動起來
一是堅持歷史性,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實現“悟道”。利用戰旗村等校外實踐基地,開展沉浸式教學,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學通、學透、學明白黨的創新理論,增強“四個自信”,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信仰者和自黨踐行者。二是堅持時代性,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篤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生動實踐鮮活素材引入思政課,講好新時代故事,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融人時代主題,用個人技術技能服務鄉村振興。三是堅持實踐性,在社會實踐鍛煉中實現“力行”。將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和能力提升有機統一,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基層,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效,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模范踐行者。
(二)教學資源
建設理虛實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資源。“理”是指5種理論學習資料:黨的二十大報告、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系列公報。虛\"是指5類信息化資源:三農博物館網上展館、人民日報客戶端、《夢想城鎮》手游、問卷星、學習通。“實\"是指2個校外實踐基地:土地洼村和東風寨。集成官方理論學習資料、網絡信息化技術虛擬優勢、土地洼村和東風寨兩個實踐教學基地等地方資源優勢將社會大課堂和思政小課堂融通遞共同服務思政課實踐育人。
(三)教學方法
通過問題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感受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運用大歷史觀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大意義。
(四)教學實施
1.發揮教師主導性讓思政小課堂“活”起來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做到“四個講清楚”。講清楚“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內涵的深刻變化及歷史性變革”,講清楚“三農工作重心發生的歷史性轉移”,講清楚“農業農村尤其是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清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及實施路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教師通過“內涵—成就—問題一路徑\"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以“問題鏈”展開專題教學。設置問題導人新課: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摘下,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正式掛出,設問“兩塊牌子更替說明了什么”,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索。
解決問題展開教學:我國已開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那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涵是什么?從主題、路徑和目標三個層次為學生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思考鄉村振興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將怎樣擴面提質。
啟發學生思考“要擴面提質,又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和挑戰呢\"從準確掌握“三個進一步\"進行破解。一是從可能返貧和致貧的三個方面析說明脫貧攻堅成果需進一步鞏固。二是從學生生活經歷說明城鄉發展不平衡需進一步解決。三是根據課前問卷從五個方面分析深刻認識農村發展不充分需進一步攻關。面對三大具體問題凝煉三大實施路徑進行解決。
怎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五大振興\"等角度展現鄉村振興的路徑。
2.發揮學生主體性讓社會大課堂“動\"起來
課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感受“三農\"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重要成就,思考“結合自身專業我為鄉村振興做了什么”并完成實踐報告,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五)考核評價
該門課程主要是專題講座的大課授課模式,結合學習通記錄學生課前、課中、課后成績。具體比例為:課前 20%+ 課中 60‰ 課后 20% 。同時以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為評價節點,通過思政小課堂對學生的自學態度、自學成效、任務表現、課堂出勤、學習習慣、師生互動、活動表現進行多元化評價。社會大課堂主要以知識測驗、課后討論、實踐拓展為評價指標,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四、實施效果與建設成效
(一)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理念,構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活'‘動'一體\"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過程,采用多種信息化技術手段輔助運用,教學過程中科學量化評價環節,注重過程性考核,從最初的學情到過程學情變化,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評估改進教學方案,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通過探究任務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有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通過課后測試發現,學生合格率 100% ,總體優秀率達33% 。學思用貫通,發揮教師主導性讓思政“小課堂”活起來。堅持數字思維,在教學方法和資源上下功夫,建設理、虛、實三位一體教學資源;堅持辯證思維,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堅持系統思維,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育人主體相互融通,凝聚思政教師和領導干部、輔導員、團委、優秀校友等協同育人力量,形成大思政課合力。知信行統一,發揮學生主體性讓社會“大課堂\"動起來。一是堅持歷史性,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實現“悟道”,地方特色與課程資源相融,選取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戰旗村案例、三農博物館網等本地特色資源,直觀形象引導學生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巨大成就,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重大意義。二是堅持時代性,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篤信”。三是堅持實踐性,在社會實踐鍛煉中實現“力行”,校外資源和課后實踐相融,土地洼村和東風寨兩個實踐教學基地、學生自己的家鄉進行“鄉村振興,我們在行動\"直播帶貨、環保宣傳、變廢為寶、垃圾分類等課后實踐活動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切實感受“三農\"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重要成就。
(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師生競賽成績顯著,提升學生獲得感
此教學模式獲得多項成果,2023年立項四川省職業教育思政課示范課,2021年獲第二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平臺展示并獲一等獎,獲四川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二等獎。結合課后實踐到土地洼村直播帶貨,指導學生獲全國大學生思政課微電影比賽省賽特等獎、全國一等獎。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引導學生技術報國,提升社會影響力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把思政課教學內容和專業深度結合,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用技術技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貢獻。
三年來,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用技術報國助力于鄉村振興的優秀學生。有的學生返鄉創業,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變身鄉村振興的“尖兵”,帶領牧民共同致富;有的學生到貧困村土地洼村進行直播帶貨;有的學生以自身經歷宣傳引領同學為鄉村振興助力,在教育部第六屆“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中獲全國一等獎,被四川省教育廳報道,成為用技術報國助力于鄉村振興的榜樣力量。
五、反思與改進
(一)實施精準“供給”,更加滿足學生“需求”
強化互動的啟發性,加強“練\"的環節,對接教學“供給側”和學生“需求側”,打開學生的思考空間,在不斷釋疑解惑的啟發中讓學生得出結論,做到從“供給側\"的角度\"傳道”,從“需求側\"的角度“解惑”。
(二)用好教學案例,更加契合教學內容
強化從案例呈現、案例分析到教學總結過程中基本理論的系統教學,把握案情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促進“教師視域\"“案例視域\"“學生視域\"和“理論視域\"的不斷融合,精選能貫穿課堂始終的主案例,每一次教學都力爭用一個經典案例來導課、闡理釋惑,提高教學案例的使用率。
針對形勢與政策課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課和專業割裂、學生主體性不強等問題,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理念,構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活’‘動’一體\"教學模式,學思用貫通,發揮教師主導性讓思政“小課堂\"活起來;堅持數字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知信行統一,發揮學生主體性讓社會“大課堂\"動起來,堅持歷史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思政課與專業深度結合,引導學生“技術報國”;提升社會影響力,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有機統一,提升學生認同感和獲得感。由于社會大課堂的實踐活動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還未做到全班全員全過程參與,將結合更多的信息化網絡資源,拓展實踐教學的渠道,在校內外繼續示范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5-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顧洪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8):123-126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8-2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馬振清.思想政治教育前言問題研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72.
(責任編輯:敖利)